摘要:隨著高校相繼設立文物保護修復學科,其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不斷從學術理論型向應用型或技術型轉變,文物修復實驗室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配套設施之一。然而,許多高校的實驗室建設并不理想,存在儀器設備缺乏、配置不當以及不適用于教學實踐等問題。鑒于此,本文對文物修復實驗室硬件設施的配置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建設文物修復教學實驗室的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等院校;文物修復;儀器裝備;實驗室
近年來,培養(yǎng)文物保護專業(yè)技術人才已成為我國的文化強國戰(zhàn)略內容之一,許多高等院校不失時機地設立了文物保護專業(yè),此專業(yè)已迅速發(fā)展成為一門文理交叉、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的獨立新興學科,有著廣闊的就業(yè)前景。由于文物修復屬于重實踐和應用的專業(yè),想要逐步完善文物修復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就必須加強文物修復實驗室的實踐教學,這不僅需要配備精良的師資和課程,還要有完備的實驗室硬件設施。
一、高校文物修復實驗室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最基本的實驗設施
目前,我國已有近70所高校開辦了文物保護修復專業(yè),但實驗室建設水平良莠不齊,有的經費投入不足,最基本的設備器具還不齊全,有的在教學時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停留在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模式,學生不能體驗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操作,也難以學到真正的文物保護技術。
(二)設施配置不合理
隨著我國文物修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許多文物種類的修復理念和技術路線都已逐漸成熟,若干標準和規(guī)范得到公布,因此,文物修復設施的配置不是沒有依據(jù)的,即所修復文物的用途和屬性決定其修復理念,修復理念決定修復路線,修復路線決定使用的儀器裝備。但仍有一部分開辦該專業(yè)的學校,其辦學的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定位不準確,盲目購置儀器,設施、工器具配置五花八門。還有的學校找到什么樣的兼職老師,就設置什么樣的課程,或是將恢復器物使用功能的鋸瓷、金繕等傳統(tǒng)手工藝當成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設置成專業(yè)課程,實際上文物科學保護這個行業(yè)內根本不存在這種“商業(yè)修復”。
(三)設施配備重科研而輕教學
高校文物修復實驗室硬件設施配備與文博單位有著較大不同,比如博物館配置的文物修復裝備,是根據(jù)該館所藏文物的主要病害和日常維護需求而來;各省均設置的可移動文物保護中心,是根據(jù)本省的出土文物特點,側重于攻克前沿的文物科技疑難問題來配置設施的。目前高校建設的實驗室,大多是參照這些文博單位來進行配置的。高等院校實驗室應該主要用來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承擔的科研項目是來輔助教學的,與文博單位實驗室的功能定位完全不同。因此,照搬配置是不適用的,高校的實驗室配置應該以加強基礎理論和實踐,傳授、普及成熟的修復技術,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為指導。
二、完善實驗室設施配置的必要性
(一)完善實驗室設施,以科研促進教學
全國各地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均面臨不同程度的病害,保護修復的任務十分艱巨。由于文物科技保護專業(yè)性較強,社會力量參與度較低,根據(jù)趨勢,高校必定會以社會服務職能來大量參與并承擔這些工作。因此,應通過規(guī)范建設實驗室,加強與地方文博單位的文物保護項目合作,開展文物修復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來解決文物保護技術難題,且不斷用實際的實施過程和成果案例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逐步構建有影響、有特色、高水平的學科專業(yè)。
(二)完善實驗室設施,積極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早在2017年,《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在推進文博人才培養(yǎng)“金鼎工程”中就著重強調:“實施高層次文博行業(yè)人才提升計劃,加強對專業(yè)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和“研究制定文博行業(yè)職業(yè)教育指導意見,將文物傳統(tǒng)工藝的保護傳承納入職業(yè)教育,推動職業(yè)院校與文博企事業(yè)單位的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①。高校有著不可替代的人才培養(yǎng)功能,高校實驗室是培養(yǎng)實踐技能的陣地,特別是像文物修復這種需要特殊操作工藝的專業(yè),其重要的技術理論都需要在實踐中驗證,只有在教學中強化實踐,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三、實驗室硬件設施的配置
(一)實驗室的功能分區(qū)
高等院校應著力加強可移動文物本體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的實踐教學,并依據(jù)文物保護類型的特性和工作任務來規(guī)劃實驗室場地(見表1)。
1.辦公室
辦公室是工作人員召開小型會議和實施業(yè)務管理的場所,實驗室建設、設備的運營和流轉、安全規(guī)范等應設專人負責,空間面積以不低于40 m2為宜。
2.文物病害分析室
該空間主要針對文物病害檢測等課程,為學生提供文物顯微組織分析、化學成分分析、物質結構分析、無損探傷分析、圖像數(shù)據(jù)分析、文物環(huán)境檢測、樣品制備及預處理學習以及儀器基本操作實驗??臻g應分為形貌觀察、化學分析兩個部分,總面積應不低于80 m2。
3.生物實驗室
生物實驗室主要是針對抑制文物生物病害及相關課程而設置,為學生提供霉菌鑒定與防治技術、文物害蟲監(jiān)控技術、白蟻防治與監(jiān)控技術、文物消毒殺蟲技術的學習和基本操作實驗,該空間應分為儀器室、無菌室、操作間三個部分,總面積應不低于90 m2。
4.文物環(huán)境調控實驗室
該空間主要針對調控和改善文物保存環(huán)境的預防性保護課程,為學生提供文物的微環(huán)境、庫藏環(huán)境、展示環(huán)境、運輸環(huán)境、外展環(huán)境調控的學習,該空間總面積應不低于60 m2。
5.材料實驗室
該空間主要用于存放文物本身以及修復材料的物理、化學屬性等相關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文物本體材質和結構性能變化規(guī)律、修復補配新材料篩選、修復介質新材料的研發(fā)和應用等,該空間總面積應不低于60 m2。
6.有機質文物修復操作室
該空間主要針對紙制品、紡織品、漆木器類文物的修復實踐,提供書畫、古籍、古代服裝、木器、漆器、骨角文物的材料和工藝研究學習,以及保護修復的操作實踐等。該空間總面積一般不低于200 m2。其中紙質文物修復區(qū)配備裱畫臺、活動裱墻、清洗池等,獨立面積應不低于80 m2,以滿足較大書畫的揭裱和修復。
7.無機質文物修復操作室
該空間主要針對金屬、陶瓷、磚石類文物的修復實踐課程,能為學生提供無機質文物的材料工藝研究,以及保護修復技術操作實踐,該空間應根據(jù)學生數(shù)量或實驗小組數(shù)量設置工作位,總面積一般不低于120 m2。
8.文物信息采集和檔案室
采集文物信息來建立文物檔案是文物修復的首要步驟,即給文物建立“病歷”,以完整記錄后續(xù)的“治療”過程。該環(huán)節(jié)的目的,一是保留文物修復前的最原始資料,也是實現(xiàn)文物修復“可逆性”的重要手段;二是采集詳實的文物信息,為進一步做價值、病害等各項評估提供依據(jù)。該空間應分為照相間、測量間、存儲間三個部分,總面積應不低于60 m2。
9.文物標本室
文物標本室應設置展示空間,展示各種典型病害的文物標本和修復示范作品,便于學生觀摩學習。標本室內分間應設置小型臨時文物庫房,為以后承擔實際的修復項目做好文物臨時儲藏工作。該空間總面積應不低于80 m2。
10.工器具和化學試劑庫
該空間的主要功能是存儲學生用成套修復工器具。另外,分間應設置化學試劑庫,分類存放通用試劑、高純試劑、分析試劑、儀器專用試劑和實驗器皿等。該空間總面積應不低于60 m2。
(二)實驗室主要配置儀器設備
按照常規(guī),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室的儀器、工器具裝備分為三類(表2)。第一類是基礎設備,主要是針對常見的大型文物進行修復的通用設備,比如光學觀測儀器、切割打磨機械、純水制備等,都是適用于有機和無機多種文物修復的通用設備。第二類是保護修復專業(yè)設備,是在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針對性修復某一質地或某一類文物的必須特殊設備,如書畫裝裱機,僅針對書畫修復所配備,再如文物整形機,也是單獨為修復金屬器這個類別的文物專門配備的特殊工具。第三類是分析檢測設備,有形貌觀測類、熱分析類、光譜類等儀器,主要用來進行文物和材料的探傷檢測、成分分析、結構組織分析研究②。
(三)實驗室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
1.室內地面
實驗室地面推薦使用防靜電、防火、耐酸堿、耐腐蝕性,同時耐污耐磨、易清理、防滑、無味、環(huán)保的材料,建議使用PVC卷材地面或環(huán)氧樹脂自流坪地面,顏色選擇以色相較弱的淺色為宜。
2.門窗
實驗場門窗必須具有足夠的通風透氣、隔音性能,門應帶鎖,屬外開方式,可以自動關閉。門寬應不低于1.5 m,以方便儀器設備和文物的進出。窗戶應具有高密閉性,利于自然采光,目前多采用鋁合金、塑鋼材質的中空玻璃單層密閉窗。
3.室內供水和排放
應按功能合理安裝高純水設備,布置進出水管管道,服務于有機質文物保護修復操作室、文物病害分析室、生物實驗室應具有廢氣、污水處理排放設施和污物處理措施。
4.供電及照明
實驗室燈光需要亮度適當,照度均勻,文物保護修復操作室應以自然光照明為主。布置實驗儀器較多的房間以及文物保護修復操作室,均應配備專用地線。文物標本室展示區(qū)需要按博物館展示照明標準配備燈光。
5.實驗和修復工作臺
修復室工作臺應按各類文物保護修復室和實驗室具體工作需求進行定制,有機和無機文物保護修復操作室應各配置工作位20個,工作位配備工具架,用來放置常用設備及常用修復材料。工作臺上部安置通風設備,隨時吸納操作產生的粉塵和煙霧。
6.室內溫濕度控制和強制通風
文物保護修復操作室、文物標本室的室內環(huán)境溫濕度應可被調節(jié)控制。文物保護修復操作室、文物環(huán)境調控實驗室應設計安裝專用通風櫥以及配套的通風管路設施。
7.安防及消防設施
文物保護修復室、儀器室和實驗室的安全防范和消防要求應適用GA 27—2002、GB 50348—2004和GB 50016—2006等國家標準,并符合校園安全消防設計和管理標準。
四、結論
文物保護修復作為一門文理交叉、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的新興學科,不僅需要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手工藝操作實踐能力。因此,針對教學培養(yǎng)目標,構建適用高效、開放共享、特色鮮明的教學實驗室,是培養(yǎng)應用型文物保護人才的基礎。
基金項目
本文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學改革《高等院校文物保護修復教學實驗室建設標準研究》(2019Z01)項目階段性成果,并推廣應用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文物修復實驗室建設。
作者簡介
劉國慶,1974年9月生,男,漢族,山東濟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文物鑒定與修復、古建筑保護)。
注釋
①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
②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30238—2013,《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室規(guī)范化建設和儀器設備基本要求》,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