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玲
摘 要: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語言的應(yīng)用性,將枯燥的語文課堂加以活化,使之與學生的天性契合。低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生活經(jīng)驗等因素的影響,閱讀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教師的閱讀收獲引領(lǐng)學生的閱讀。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收獲;引領(lǐng);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7-0134-02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dǎo)學生學會閱讀,感悟生活,同時還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dǎo),加強閱讀訓練。閱讀教學一個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教師的閱讀收獲去引領(lǐng)學生閱讀。對于學生而言,無論是知識的積累、閱讀的經(jīng)驗,還是閱讀的方法都不成熟,閱讀對于他們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入門。面對閱讀入門的學生,教師不能一味去布置閱讀任務(wù),逼著學生進行閱讀。這樣做,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閱讀的目的,反而還會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因為學生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儲備量有限,閱讀的自覺性不高,大多數(shù)時候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閱讀。教師不加思考地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wù),讓學生被動地去完成閱讀任務(wù),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負擔,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往往對教師格外崇拜,他們認為教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對教師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因為對教師的敬仰,所以對教師的關(guān)注度高,時時處處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诖?,教師可利用自己的閱讀收獲引導(dǎo)學生的閱讀,跟學生分享閱讀感受,給學生以啟迪,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一、轉(zhuǎn)化布置閱讀任務(wù)方式,讓學生進入自覺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講故事,然后告訴學生這些故事是通過讀書獲得的,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最喜歡聽教師講故事,只要說給他們講故事,就會馬上興奮起來,高興得手舞足蹈。往往在這個時候,他們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因此,教師可利用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講故事。當學生沉浸在故事里時,教師可以對他們說:“同學們,你們知道我所講的這些故事是怎么知道的嗎?告訴你們吧,老師是通過讀書獲得的。比如,老師讀了《西游記》就知道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老師讀了《水滸傳》就知道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師把這些故事在合適的機會講給學生聽的時候,會一下子吸引學生,讓他們對教師產(chǎn)生崇敬之情,并在心中產(chǎn)生一個疑問:老師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這些故事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這樣,學生自然就會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也想通過閱讀知道更多的故事。這樣,教師再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wù)時,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wù)不宜太多,要迎合學生的心理期待。教師利用自己的閱讀收獲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就會在心中暗下決心:我也要像老師一樣多讀書,知道更多故事。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會變成一種讀書的動力,由不自覺讀書轉(zhuǎn)化為自覺讀書。
二、用教師的感悟啟迪學生,讓閱讀由表及里
教師可以選擇恰當?shù)臋C會,一邊向?qū)W生講述成語故事,一邊給學生講述自己在讀這些成語故事時的心得體會,以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能力。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對好奇的事物產(chǎn)生探索欲望,這是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認識事物時感興趣的往往是表面現(xiàn)象,思維也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層次的認識、思考和探究。例如,在閱讀唐詩《靜夜思》時,學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fù)著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雖然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狀態(tài),但對于詩句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不會進行深入探究。有的學生能背得滾瓜爛熟,卻根本不知道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就要適時地給學生講自己的閱讀方法和感受,引導(dǎo)學生進行理解。又如,在閱讀《狐假虎威》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不僅要讀懂老虎和狐貍之間的關(guān)系,還要讀懂老虎和其他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在此基礎(chǔ)上,更要了解它們的心理,這樣才能知道這個故事的寓意。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dǎo)學生理解描寫老虎、狐貍以及百獸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詞句,以幫助學生理解成語故事的深刻含義。要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提醒,讓學生明白讀書要字斟句酌。通過這樣的反復(fù)訓練,學生就會養(yǎng)成精讀課文的良好習慣。
三、潛移默化,讓閱讀走向深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把自己的讀書體會和感悟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閱讀不僅要了解故事情節(jié),還要感悟文章主題思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wù),還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引導(dǎo),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帶動學生,讓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入。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作品,體驗生活,體會情感,升華思想。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靠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也不能靠向?qū)W生施壓。這些空洞的說教和施壓只會讓學生心神疲憊,根本達不到閱讀預(yù)期。因此,教師可以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會、感悟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明白讀書不僅要了解故事情節(jié),還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自己的情操受到陶冶。比如,教師在向?qū)W生講述《井底之蛙》的故事時,除了讓學生了解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外,更多地是向?qū)W生講述自己的閱讀感悟,讓學生借鑒。青蛙之所以會產(chǎn)生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認識,是因為一直以來就生活在井底,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遼闊無比的,也從未感受過外面世界的精彩,由此讓學生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告誡學生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而應(yīng)該放眼世界,了解更加豐富多彩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才是學生閱讀《井底之蛙》這個故事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只有這樣去閱讀,才能達到了解生活、學習知識、升華思想的目的,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磨刀不誤砍柴功”。讓學生“砍柴”,先得“磨刀”以“利其器”。“磨刀”的過程就是閱讀方法的教授與訓練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特別重要?!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學生語文學得怎樣,閱讀是衡量的重要尺度。透過閱讀,不僅可以看出學生掌握基礎(chǔ)知識的情況,還可以看出他們的閱讀積累。因此,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交給學生閱讀方法。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務(wù)必在閱讀能力的訓練指導(dǎo)上下功夫,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并有選擇地滲透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的教授與閱讀訓練要講究層次性、系統(tǒng)性,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從閱讀簡單的記敘文開始,循序漸進,逐漸向說明文、議論文過渡。在每一種體裁的閱讀訓練中要突出特點,抓住要點。比如,記敘文閱讀要讓學生明確記敘文的六要素,并且能夠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所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