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黑格爾曾在《美學》中說過: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揮散的余溫還能給我們一絲的溫存。國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載體,博大精深,其內(nèi)涵已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瑰寶。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有不少學生只知歷史事實,而不知歷史事實中所弘揚的精神文化,行為思想上的不良風氣日盛,國學精神被遺忘殆盡。重拾民族遺志,找回失落的國學,對高中歷史教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關鍵詞:歷史教學? 國學? 失落? 重拾
近幾年,悄然興起的“國學熱”備受教育界的重視。所謂“國學熱”,即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自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得到不斷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世界人民對中華民族的關注也隨之加深,“國學”是中國特有的名片,重拾傳統(tǒng)文化,保持中國獨有特色,對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有深遠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本身就是對歷史的闡述,而“國學”是五千年中華歷史的精神脈絡,對其學習并繼承傳播,是中學歷史教學責無旁貸的義務。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民族特色,離不開一國獨有之精神文化,否則“國將不國”。
一、國學的內(nèi)涵
在學習并傳承國學前,我們首先需了解一下什么是國學,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去定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國學,原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的稱謂,而其作為思想學術概念使用開始于西學東漸之后,“國學”即是與“西學”相對應的概念。國粹派鄧實認為:“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這一概念普遍為大家所接受。李中華認為:“國學是指中國在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所積累、積淀的思想文化的總和?!奔o寶成也認為:“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國學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華文明之根。”可見,國學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合的學術綜合。
在新時期,西學快速傳播,西方經(jīng)濟的領先使得西學在中西文明沖突過程中居于主流地位,西學中某些不利于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內(nèi)涵也被中國的青少年大肆崇拜并效仿,產(chǎn)生了許多不良影響。時代的召喚要求每位歷史教學工作者務必在歷史教學中重振國學,將歷史教學與國學聯(lián)系在一起,弘揚愛國情感,啟迪古典智慧,把課堂變成一個體會時代興衰、感悟人身哲理的平臺。
二、高中歷史教學的國學缺失
(一)傳統(tǒng)精神文明缺失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部分高中生在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執(zhí)行脫節(jié),責任意識差,缺乏正確的是非、善惡評價標準等。
就學校教育中的歷史教學而言,歷史學科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除基礎知識傳授外,更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愛國情懷。但由于考試等諸多外在壓力,我們看到,目前有不少學校在歷史教學中存在著思想觀念上“教書不育人”的問題,只重視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迎戰(zhàn)考試,忽視德育等精神的培養(yǎng)??梢?,國學精粹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謙虛,法家的嚴謹,墨家的“節(jié)用”“尚賢”等觀念,只是作為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并沒有讓學生得到深層次的熏染和弘揚,缺失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二)傳統(tǒng)文學素養(yǎng)缺失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通過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筆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今天的高中歷史課本知識,尤其是新文化運動前的古代史及近代史部分,幾乎都是從這些文人墨客的不巧篇章中提煉出來的。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為我們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歷史和古代文化特有的價值,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了搖曳多姿的文學風格,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民族語言。然而,今天呈現(xiàn)給大家的歷史課本幾乎沒有了古文的蹤跡。
由于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的推廣,古文在寫作中漸漸被遺忘,歷史教師大多只是按照教材或參考資料上的白話文給學生灌輸知識,甚至在講授課本內(nèi)容時,自己都不知道這些信息記錄在哪些文獻中,二十四史也從未觸及過,只不過人云亦云罷了,不會引經(jīng)據(jù)典、論從史出,也從不教授學生閱讀古文的技巧,學生多看不懂古文,文獻材料題不會做也就不做,因此不能理解古文中所蘊含的古人智慧精華也就不足為奇了。國學就這樣隨著古文素養(yǎng)的缺失而被遺忘。
(三)哲學思辨的缺失
所謂思辨,就是全面辯證地看待事物,進而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宋代的契嵩禪師有句精辟的話:“大凡辯事,必以推理,必以跡驗,而然后議其當否。反是,雖有神明如蓍龜,將如之何!”
國學顯然非常強調(diào)思辨精神的重要性,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課就提出過孔子的“中庸”之道,這無疑是理推跡驗皆當?shù)囊环N待人處事方法,因此受到歷代學者們的肯定,是思辨的碩果。老莊之說,也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運動,有無、難易、貴賤、禍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韓非子更是主張因時而變,變法革新。這些都是歷史書中呈現(xiàn)給我們的知識點,然而知識點的學習并沒有讓學生們成為具有思辨能力的主體,僅僅是知道有此觀點罷了。
中學歷史教學的發(fā)展不能僅停留于一般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更需要歷史學科本體理論的指引,需要能夠由“技”進乎“道”,歷史哲學的引領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歷史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國學中所宣揚的哲學思辨精神必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強調(diào)思維邏輯的重要性,如此,歷史教學才能真正達到理性和成熟。
三、重拾失落的國學
(一)用國學中的傳統(tǒng)精神文化解決現(xiàn)實問題
歷史教學中對國學的普及,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以史為鑒,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找到適應今天社會發(fā)展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