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景
摘 要:語文學科是伴隨學生學習和成長最重要的學科之一,而閱讀能力是決定語文學科成績優(yōu)劣的重要因素。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老師的重要任務,更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前提,學困生閱讀理解能力低下已經(jīng)成為小學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重視,以小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為切入點,探討問題的原因以及提供一些應對策略,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成因;對策
在學習階段,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簡稱為“學困生”。學困生的特點是學習能力普遍不強。但是學困生也是有類型區(qū)分的,有的學生很聰明,但是不愛學習,導致成績不好,有的學生很努力,但是用錯學習方法,所以導致學習效果不佳,老師要正確區(qū)分兩種類型的學困生,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要手段,可以幫助小學生拓寬文化視野,并改善其自身的語言思維。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也更有利于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鍛煉和培養(yǎng)。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閱讀現(xiàn)狀
(一)學生的表達能力有缺陷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并不理想,甚至出現(xiàn)了學生不會閱讀和無法有序閱讀的現(xiàn)象,根本無法充分了解文章的知識和內(nèi)涵,這不僅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知識學習,也不能提升自身的綜合語文實力。閱讀能力弱導致閱讀速度慢,間接地導致學生理解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對文章進行解析,也就不能鍛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無法獲取文章中有用的信息和捕捉作者的寫作意圖。小學生閱讀速度慢跟小學生識字量太少有直接關系。學生識字量少,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要停下閱讀,查字典或者詢問老師,這就直接耽誤了閱讀進度。有的學生沒有不識字的問題,但是只認識字,卻不知道字的意思,對文章和詞匯的理解能力較弱。
(二)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促進全面發(fā)展,但是依然還有許多老師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采取“成績至上”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也極大地消減了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無法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些老師為了不耗費心力,根本沒有了解學生的基本條件和喜歡的讀物,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強制性要求學生閱讀,學生對內(nèi)容沒有興趣,自然無法全身心投入,也就不能理解文章。
(三)家庭教育不能完全輔助教學
由于受家庭條件的差距影響,有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比較低,缺少文化素質(zhì),也不注重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只關注學生成績。有的學生家長因為工作原因,沒有精力輔導學生學習,將教育的艱巨任務完全交托給學校,缺乏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意識,導致學生閱讀能力較低。
二、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一)閱讀能力決定著學生的信息提取質(zhì)量
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學生自身獲取信息的質(zhì)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革新與發(fā)展,文化程度的高低成為人們就業(yè)和發(fā)展的關鍵前提。國家開放圖書市場,各種類型的書籍融入市場,閱讀成為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使國民閱讀素質(zhì)得到提高,無論是書籍還是廣播電視媒體,都開始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和傳播內(nèi)容。尤其是新課改的深入推行,要求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所以,豐富教材內(nèi)容以及傳媒方式,提升閱讀能力非常關鍵。
(二)閱讀能力有利于教師教學反思
新課改強調(diào),學習不應該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讓學生喜愛學習、喜愛閱讀非常重要。與此同時,老師要執(zhí)行指導者的責任,引導學生正確閱讀,讓閱讀真正發(fā)揮作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改變思維方式。近些年來,老師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漫無目的,抓不住重點,所以,老師應反思這樣的教學問題,幫助學習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包括如何查閱資料、如何抓住重點。
(三)提高閱讀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可以使他們從被動接受理解文本信息到能夠與文本產(chǎn)生互動,進行深層解讀,快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待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并能說出理由。通過閱讀理解,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并且增強自主思考的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學習中主動地總結和積累經(jīng)驗,提高自身學識修養(yǎng),開闊眼界,拓展格局。
三、提高小學學困生閱讀能力的具體方法
(一)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對于語文這門學科,閱讀理解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因此,老師要重新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總結知識體系,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讓學困生喜愛上閱讀,并且提高閱讀能力。同時閱讀課外讀物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給他們推薦閱讀的書籍類型,比如,男孩子都比較活潑,富有想象力,老師可以給他們推薦科幻類書籍,滿足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女孩子個性比較浪漫,喜歡幻想,對于情感有了最初萌芽,所以老師可以推薦她們閱讀童話故事,如《灰姑娘》《小王子》,這些書籍都彌漫著希望和美好幻想的氣息,還有的學生天生個性沉穩(wěn),喜歡獨處,老師可以根據(jù)他們的性格,給他們推薦一些推理故事書籍,在閱讀中,培養(yǎng)他們謹慎細微的性格,提高他們的邏輯思考能力。同時,老師要創(chuàng)新多種閱讀方式,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方式,比如朗誦、默讀、分角色朗讀、接力朗讀等,至于選用哪一種閱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二)分組協(xié)作,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鍛煉并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可以積極采用分組協(xié)作的教學方式。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zhì)決定著我們是“群居動物”,所以無論是生活發(fā)展還是工作學習,都離不開團隊協(xié)作的力量。在小學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性地進行分組學習,老師在了解過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開展分組活動,也可以按學生喜歡閱讀書籍的類型進行分組。在進行分組之前,老師不能將學困生分在一組,爭取做到每組實力相當,每個組里都有一兩個學困生,有一兩個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互相幫助,分享交流,有利于縮小學生之間的能力差距,以強補弱。并且在組織分組協(xié)作活動時,老師要依照具體的閱讀目的和學生的閱讀能力實施分組閱讀,閱讀快的學生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做好閱讀筆記,梳理文章脈絡,能敘述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以及事件的影響,閱讀相對較慢的學生要做到專心閱讀,能讀多少是多少,不要盲目追求數(shù)量,而忽略理解。閱讀過后,學生可以自由交流感想,分享閱讀經(jīng)驗。學困生也要勇敢對不理解的內(nèi)容進行發(fā)問,向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虛心請教,利用這樣的方式,不但能逐漸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友好互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