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詩琪
摘 要: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對智、體、美、勞等其他四育起著引領作用。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而德育在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中尤為重要。文章對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關于德育方法進行論述,希望為小學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方法;小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B222c?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7-0088-02
一、提出的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逐漸轉型,“互聯(lián)網+”時代給當代小學教育工作帶來許多便利,同時也使得小學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問題。在信息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各類網絡渠道接收到各類信息,這些信息里包含著有好有壞的價值觀,好的則豐富精神世界;壞的,輕則導致網絡成癮、低級趣味萌生,重則在長期類似環(huán)境下精神和靈魂的質量下降?;谶@樣的時代背景,德育困境由此出現(xiàn),德育困境指沒有取得預想效果,甚至出現(xiàn)倒退的德育發(fā)展狀況。德育困境突出表現(xiàn)為德育實施的現(xiàn)實問題、德育相關理論和理念研究的落后、社會整體道德素質下降和學校德育有所弱化[1]。
小學在整個教育體系來說處于基礎階段,小學德育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yǎng)以及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支撐的作用。德育困境在小學里主要表現(xiàn)為德育的理念薄弱、形式單一化、德育機制滯后等。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當代社會的德育發(fā)展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先秦儒家關于德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由道德修身法和道德施教法兩大部分組成,道德修身法,即受教者個體的自我修身方法。道德施教法,即施教者的道德教育方法[2]。這兩方面相輔相成,構成了儒家德育方法的基本內容體系。隨著德育困境的出現(xiàn),對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首的先秦儒家學派的德育方法進行相應的整理和分析顯得十分重要,這可以為新時代小學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
二、先秦儒家德育基本方法的特點
(一)強調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性
先秦儒家非??粗貍€體在德育中的主體作用。先秦儒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沒有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沒有個體自我克制和自我約束,德育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和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鉆研的作用,他們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來開展相應的教學。作為中國歷史上首位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認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保ā吨杏埂罚┛鬃訉⑦@一方法用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具體表現(xiàn)為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家庭條件等具體情況做出側重性的回答。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之上,認為道德教育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對此孟子系統(tǒng)地總結了五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即“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道德教育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先秦儒家十分重視教育教學與學生個人現(xiàn)實生活體驗的結合。荀子對因材施教沒有作過多闡述,在《荀子·勸學》中,他提到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注重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教育教學。
(二)重視環(huán)境在德育中的感染性
先秦儒家在強調人在德育中的主體性的同時,也論述了外部客觀環(huán)境對人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鬃诱J為,人的性格雖是先天而生的,但是其道德品質、人格魅力都是在后天的教育教學和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鬃诱J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即人的先天素質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主要差別來自后天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鬃舆€提出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德行發(fā)展的環(huán)境,“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觀點,非常強調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認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保ā盾髯印駥W》)即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會有什么樣的習性,如果在好的環(huán)境里,人不用扶持,就可以成長得很好。在道德教育中,人的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離不開外部環(huán)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重視實踐在德育中的鞏固性
德育培養(yǎng)德行,德行即道德體現(xiàn)于行為。先秦儒家德育方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個體在德育的主體作用通過道德實踐體現(xiàn)出來。先秦儒家要求教師自身就做到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鬃诱J為,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僅有講授知識的言教,還有以身示范的身教。孔子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子路》)教師自身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為學生做榜樣。孟子認為,道德教育不一定采取講授的形式,也可以用自身的行為去彰顯和外化,所以他提出了“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即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比起口頭上的道德教育對人的影響更為深遠。荀子基于外鑠論,非常重視教育者的榜樣作用,認為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其榜樣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先秦儒家也要求學生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在道德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鬃臃浅V匾暋傲π小保J為:“言必信,行必果?!保ā墩撜Z·子路》)即一個有品德、有人格的人必定是說到做到的人。孟子過于重視“內省”,并沒有提出過多關于“行”的德育方法。而荀子則充分論述了“行”,他提出了“知之不若行之”的道德實踐法,他強調實踐踐行是學習道德知識的最終歸宿和目的。
三、小學德育的現(xiàn)狀
(一)德育意識薄弱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唯分數論”“學科本位”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以生為本”、科學健康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受到忽視,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日益增加。這樣的情況導致了部分小學生在道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校園欺凌、過度攀比、懶惰成性等。
(二)德育形式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