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君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就是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的一種能力,也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思維,帶領學生以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去學習歷史,體會和感受歷史上發(fā)生的各種事件,進一步把握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軌跡,真正貫徹落實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初中歷史課堂;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9-0073-02
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思維水平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批判性思維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反應過程,對初中生更好地學習有重要意義。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每個教師必須慎重考量的。本文主要論述了當前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需要注重的問題,還提出了具體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措施。
一、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選擇的問題不夠準確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需要注重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去自行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然而,在當前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無法合理選擇問題。在對大量歷史教學案例分析研究的過程中,很多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夠科學,通常表現為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不科學、主題把握不充分等。歷史學科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思維品質,同時還應當促進學生深入了解社會。教師所選擇的問題經常會出現歷史史料不嚴謹、問題難度不合適等各種問題。
(二)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要想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就需要讓學生自行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此,教師應當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查閱資料、去思考。但是,當前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授課時間較少,因此,教師會自問自答。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能給學生預留較多的時間,這也就無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三)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料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中所蘊含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這些豐富的故事和資料可以促進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但若是資料過多也會加大學生整理的難度。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自己的閱歷來完善教學。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料去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教師給學生提供的資料往往不夠豐富,會影響到學生解決問題的速度,同時降低學生對歷史科目學習的自信心,導致思維混亂。
(四)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
學生由于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他們對問題的看法也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他們批判性思維的形成,但是當前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不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法根據自己的思路來進行。這種現象也會導致學生出現思維混亂問題,無法發(fā)揮個人潛力,更不用說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二、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具體措施
(一)優(yōu)化問題的設計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的。對此,教師應當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交流,在這樣一種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不需要同化學生思維,應當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性,讓學生都能擁有獨特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對此,教師應當不斷優(yōu)化教學問題的設計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營造不一樣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我們在學習“改革開放”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教師可以在朋友圈內發(fā)布消息,如“為什么在福建、廣東兩個地方先進行改革開放?”并且可以通過上傳文字、圖片的方式說明,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朋友圈來進行互動解答,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且不會產生對學習的排斥心理,這樣可以更好地鞏固知識,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在教學《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也可以在課件中為學生播放香港、澳門的有關圖片,并提出問題,“這兩個城市是如何失去主權的?香港、澳門主權回歸的原因是什么?”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各種歷史錄像、圖片等向學生展示出來,讓抽象知識點變得更為直觀化,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建立微信群或QQ群,將關鍵的作業(yè)任務上傳到群里。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群里開展測試,引導學生積極回應,建立微信公眾號并定期更新公眾號文章,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開展辯論活動
在傳統(tǒng)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往往較為死板,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去懷疑過歷史的真實性,更不用說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辯論活動,讓學生在對歷史事件質疑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探究歷史事物的本質,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這一章節(jié)時,學生可以了解到這是一次偉大的革命,它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所竊取。教師講到這兒時,可以拋出問題,讓學生開展辯論。雖然辛亥革命是失敗的,但它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意義呢?通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有的學生說:“辛亥革命能夠結束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它是有歷史意義的?!庇械膶W生說:“雖然辛亥革命沒有成功,但若是沒有辛亥革命,那么清朝的統(tǒng)治就不會結束,當時中國可能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變成了完全殖民地社會?!贝送?,還有的同學說:“辛亥革命的失敗能夠讓民族看到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它能夠讓民主共和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為后續(xù)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基礎,所以它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苯處熃M織這次辯論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從而對這一歷史事件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在辯論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打破傳統(tǒng)墨守成規(guī)的學習方式,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