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來說,閱讀與寫作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但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小學生普遍存在對閱讀和寫作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斷拓展教學思路,有效結合閱讀與寫作教學,做到讀寫相融、讀寫相促,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2-0056-02
引 言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多方面地講求閱讀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養(yǎng)成寫作習慣。技術拙劣與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漸漸減少,一直減到沒有。所以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睋Q言之,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但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閱讀與寫作方面存在一些普遍問題。下面,本文對有效結合閱讀與寫作教學展開闡述。
一、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普遍存在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除課本教材外,很少進行課外閱讀。對于教材課文的閱讀,學生也僅停留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引導上。特別是對于小學低齡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無法深入體會課文的深層含義,認為學好語文就是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就可以了,對課外書很少涉獵。二是學生即使進行課外閱讀,也是被動閱讀。這部分學生的課外讀物都是家長安排的。父母認為哪些書好或者語文教師推薦哪些書,他們就監(jiān)督學生閱讀這些書。這樣的閱讀不是以學生自身興趣為基礎的,導致學生很難有閱讀的積極性,更別說養(yǎng)成主動閱讀的習慣了。三是部分學生雖然閱讀了很多書籍,但都是淺閱讀。筆者在教學中就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他們讀課外書一般都是大聲朗讀,但讀完后,卻不知道書中主要講了什么,以及自己有什么收獲等。這樣的閱讀是一種淺層次的閱讀,學生只停留在“讀”的層面,并沒有深入頭腦,形成自己的思考。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與語文教師不重視閱讀、不注重學生閱讀技巧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1]。
(二)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缺乏寫作思路。一些學生沒有寫作思路,無法獨立完成自己的習作,要么請父母幫忙,要么借助網(wǎng)絡范文和文選,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還有一些學生寫作思路較窄,在寫作時總限制在一個模式里。比如,教師告訴學生記敘文的開頭最好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那么學生就嚴格按照這個順序寫作文,模式比較固化。其次,學生缺乏寫作技巧。一些學生習作邏輯不清、主次不明,拿到一個作文題目,就長篇大論地敘說,沒有整體地構思和布局,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甚至偏離主題。最后,習作缺乏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很多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內容雷同,沒有自己的特點,如描寫媽媽就是每天做家務很辛苦,描寫好人好事就是像雷鋒叔叔學習,不會拓展寫作范圍。這些寫作問題的存在,與學生閱讀量少是分不開的,也與教師缺乏對學生寫作的有效指導及缺少恰當?shù)脑u價方式有直接關系。
(三)沒有將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部分學生的讀與寫是分離的,有的學生閱讀量不少,但習作水平并不高,究其原因,是閱讀的方法不對、程度不高,沒有在閱讀時有效鏈接到寫作。尤其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讀書不再是簡單地讀完即可,而是要形成自己的素材,既要積累好詞好句,又要把知識融于頭腦,為己所用。還有一些學生無法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閱讀的積累,往往生搬硬套。例如,學生在課文閱讀中積累了一些四字成語,在自己的習作中就把這些成語套用進去,并沒有考慮是否匹配,以及整篇文章的布局,導致習作內容缺乏活力[2]。
二、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的途徑
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意識到閱讀不再停留在“讀”和“做題”的層面,而是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構建寫作知識基礎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首先要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前提,然后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一方面,培養(yǎng)小學低齡段學生的閱讀興趣。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從“小”讀到“大”》這本書里提道:“兒童閱讀培養(yǎng)必須是自由快樂的。只有在輕松和快樂中,才能真正激發(fā)兒童內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形成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興趣。”換言之,對學生最開始的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一定要建立在自由、快樂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愛好和選擇。特別對于一二年級學生來說,這一時期是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期,除父母親子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外,還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教師可以基于新課標要求和語文教材內容,給學生推薦相關書目,但一定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來讓學生選擇閱讀的書籍,而不是強制性指定。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完《烏鴉喝水》這篇文章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類寓言故事很感興趣,就可以借此推薦更多的寓言故事類書籍,鼓勵學生去閱讀。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累閱讀知識,逐步鏈接寫作。教師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在一二年級學生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用筆記錄閱讀積累,一開始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詞語和成語,一點點擴展到優(yōu)美的句子。到了高年級,學生則可以嘗試記錄文章片段、素材及讀后感等。在寫作課上,教師則可鼓勵學生合理運用自己積累的閱讀知識進行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存在雖然閱讀了很多書,寫作時卻仍然沒有思路,句子也是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既要鼓勵學生堅持閱讀,又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運用這些知識。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建進步的空間。
(二)運用閱讀素材,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
仿寫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仿寫不僅可以仿寫詞語、句子、段落和文章,還可以針對一篇文章進行結構仿寫、表達方式仿寫、修辭手法仿寫等??傊?,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種仿寫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對于仿寫的素材,教師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準備。
一方面是基于教材課文。在進行課文閱讀時,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發(fā)掘有趣的詞語和句子,在引導學生進行記錄的同時,加強其仿寫練習。例如,在學到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時,很多學生都發(fā)現(xiàn)“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這句特別有意思。此時,教師不妨鼓勵學生仿寫這個句子。有的學生仿寫了別的落葉,有的學生仿寫了別的事物。只要仿寫合理,教師都可給予表揚、鼓勵。教材的配套習題中,也有類似的仿寫練習,教師都可以利用起來。而對于課文段落和文章的仿寫則增加了仿寫難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結構和思路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仿寫。對于這部分內容,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側重點,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練習。
另一方面則基于課外閱讀材料。這部分的仿寫練習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一些,要求學生在不斷積累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仿寫練習,如好詞、好句的仿寫,開頭、結尾的仿寫等。對于課外閱讀的仿寫練習,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自我管理的優(yōu)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外閱讀素材的積累和仿寫,然后定期交給教師指導、評改。
總而言之,在仿寫練習中,教師要循循善誘,有選擇性、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練習,既不能操之過急,又不能“一刀切”,否則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仿寫興趣,而且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三)記錄閱讀心得,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寫作思路
小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思路狹窄,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還要鼓勵他們多積累收獲和感想,再進行續(xù)寫文章練習等。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自由發(fā)揮,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其先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最后再形成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評價標準,不能一味地以寫作技巧和結構布局等去判斷學生習作的優(yōu)劣,對于那些打破常規(guī)觀念、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作要著重鼓勵。例如,在描寫媽媽時,很多學生會寫媽媽每天做飯很辛苦,缺少新意,但有些學生從媽媽頭上生出的白發(fā)說起,從小事中引出媽媽的辛苦,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對于這樣的習作,教師要著重表揚和鼓勵。學生只有不斷拓寬閱讀面、積累素材、多思考和感悟,才能使自己的習作更出彩。
(四)展示作文范文,拓寬學生閱讀層面
寫作是學生綜合運用閱讀知識的一面“鏡子”。教師要利用好這面“鏡子”,對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范文及時給予鼓勵和展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利用“班級宣傳欄”展示學生的習作范文,并不斷利用這些范文進行閱讀教學的延伸。例如,有的學生記敘文寫得特別好,原來是因為他讀小說類的作品比較多,那么教師就可以鼓勵他給大家推薦一些小說;有的學生小詩寫得很有趣味,與他長期閱讀現(xiàn)代詩是分不開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借此機會鼓勵有興趣的學生關注詩歌。教師在展示范文、給予學生積極評價的同時,還要做好對學生拓展性閱讀的引導,讓學生以身邊實例為導向,切身感知廣泛閱讀給寫作帶來的幫助。
結 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W生閱讀量多了,就自然會增長見識,就能拓寬寫作思路,但學生的閱讀一定要以興趣為基礎。學生只有使用恰當?shù)拈喿x技巧,拓寬閱讀面,才能不斷積累素材,并鏈接運用到寫作中。同時,學生又可以在寫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閱讀的意義,從而進一步增加閱讀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做到讀寫相融、讀寫相促。
[參考文獻]
莫辛.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31):147-148.
甘莉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分析[J].名師在線,2020(16):29-30.
作者簡介:高偉(1984.6—),女,山東棗莊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趣味識字,快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