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華
摘 要:作為一種使用廣泛的語言,英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還可以為學生將來的就業(yè)提供更多的選擇。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一切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往往收獲甚微。初中英語學習包含了詞匯教學、語法教學以英語能力教學,能力教學指英語的閱讀能力,詞匯和語法是閱讀的基礎,而高效閱讀是提高英語交流和寫作能力的前提,這將需要教師致力于英語閱讀的創(chuàng)新教學,師生共同努力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關鍵詞:學生;主體;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
一、 引言
在傳統(tǒng)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jù)主體位置,而學生只能在講臺下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生處于極其被動的學習地位,無法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第二外語這種語言學習卻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習者的主觀投入與勤勉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學習
不符合學習英語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自身的理念,在英語課堂中將學生調整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二、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師對教學目標掌握不全面
在初中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包含學生對基礎詞匯的掌握,還包括句子的構成方式等語法知識。只有在這兩方面都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前提下,才能進行英語閱讀。詞匯量的積累決定了學生對英語閱讀內容的基本掌握情況,而語法的學習則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表達思路以及中心思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英語教師往往將詞匯或者語法作為側重點進行教學,使學生對詞匯或者語法掌握成為重點,但是卻忽略了學習二者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給英語教學做鋪墊。教師沒有以英語閱讀教學作為教學目的,也沒有為學生奠定下良好的閱讀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chǎn)生迷茫感,導致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沒有效率。
(二)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英語閱讀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閱讀的意義不僅是對英語知識點運用的掌握,更應該是學生對該語言所表達內容有自身的理解能力。閱讀需要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將一篇文章在課堂上翻譯成中文,來幫助學生理解該篇文章,但是英語閱讀內容是不計其數(shù)的,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文章都以這種方式教授給學生。并且,采用語法翻譯這種形式來進行閱讀分析,語法翻譯只適用于對句意詞義的解讀,也就是說這種方式只注重了單句。但是文章的閱讀不僅是句子的理解,脫離了具體語境的單純的句子只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也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意思,體會內容的美感。因此,語言學習便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不能起到文化的熏陶和思想共鳴效果。雖然部分教師會傳授學生閱讀理解的解題方式,可是這種脫離文本的教學并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只有以學生為主,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認知和疑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xiàn)高質量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三)教師缺乏對文化背景的補充
英語對于中國學生而言,是屬于外來語種,然而每一種語言都蘊含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因此英語學習也是對另一種文化進行了解的過程。通過初中英語課本僅有的文化知識,以及教師少量的文化講解,是沒有辦法使學生充分了解文化底蘊的。這其實也是因為教師對語言的文化概念了解不夠深刻,無論是在詞匯,還是短語或者語句以及發(fā)音各個方面都涉及文化,其不僅包含了國家的歷史,還有人文以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英語文化缺乏導致傳輸給學生的知識點也是枯燥無味的,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也無法使學生產(chǎn)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并且,如果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只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無法接觸到西方文化,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一種語言。教師和自身生活環(huán)境都無法提供語言的文化背景,這必然導致學生處于英語學習被動地位情況。
(四)缺乏閱讀材料,缺乏閱讀興趣
閱讀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不僅需要通過其中的單詞以及語法明白句子的語義、弄懂文章的表面結構以及意思。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自身的閱歷以及聯(lián)想能力,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的思考,提取有效成分并且作出深入的分析,最終達成對文章結構層次的深度把握。因此,英語閱讀也可以看作是雙向活動。但是根據(jù)相關的調查研究,部分初中學生對于閱讀缺乏興趣,即使進行了多次的閱讀練習,也只是為了完成題目進行文章的部分閱讀,理解表面意思,沒有深度理解的意愿。并且學生的閱讀材料來源也大多是教科書,他們沒有豐富的經(jīng)典閱讀材料來源。
三、 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全面掌握教學目的,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前,先應制定出適當?shù)慕虒W目標,同時重視單詞以及語法的基礎教學,為學生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單詞不認識以及句子不理解的情況,而影響英語閱讀的體驗感。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還應該做到尊重學生,無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想法,都不能給予否定態(tài)度,如果學生的認知是對的,那么應該對其進行表揚;如果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則應該積極和學生進行探討,了解學生這一理解的生成過程,與學生一同進行下一步的探析。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工作任務,需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方向,把握整體的學習進度,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Playing sports”這一課中的第一篇文章“I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時,教師應首先對“basketball”這種生詞進行閱讀前的講解,以及“go to do”這一固定搭配進行簡析,以便幫助學生進行自我閱讀課文。教師對于課后習題不先應提出要求,在學生充分對該課文進行了深度理解之后,再行布置,這時學生在面對具體題目時,可以直接通過關鍵詞輕易選出準確答案。而面對判斷題的時候,則就更進一步考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文章當中Michael說過這么一句話“You know,we are going to have a basketball game against Class Three on Sunday.”但是題目中則是“Michael and Kangkang are in Class 3.”和原文中相同之處是都提到了Class Three,但卻不正確,某些學生會對此產(chǎn)生疑問,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點出“against”是這句話中的重點,因為要與他們進行比賽的班級是3班,所以他們兩個人不可能是3班的學生。在進行閱讀和選擇判斷的解題之后,課本上還有一小段的全文概括,這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文章內容閱讀進行鞏固,并且通過閱讀概括,學習轉換表達的方式,以英語閱讀為媒介,提升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