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波
摘要: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領域側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在整個數(shù)學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然而,縱觀當前“空間與圖形”教學,由于教師對這一知識的教學存在內容弄不明、關聯(lián)知識理不清、新舊知識想不到、教學用具用不當?shù)葐栴},導致學生學習效率較低。本文以“空間與圖形”知識體系為基礎,整合相關內容進行了模塊教學,以期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空間與圖形 ?模塊教學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四大領域之一。對學生來說,“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不僅是學習圖形與幾何的知識,還是一個慢慢滲透發(fā)展空間觀念、形成空間能力的過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只有改變教學方式,才能適應當今的教學節(jié)奏。筆者認為,教師應運用整體視野整合資源、設計教學,加強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溝通,為基礎性、結構性的教學內容與生發(fā)性內容的聯(lián)結提供可能。模塊教學是強調整合相關知識的教學方式,所以教師應根據(jù)每個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及學習心理特點實施教學,節(jié)省教學時間,最大限度地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
一、“空間與圖形”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學內容模糊弄不明
“空間與圖形”一共有四大版塊,彼此聯(lián)系緊密,前后安排循序漸進,既有縱向聯(lián)系,又有橫向聯(lián)系。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教師不但要了解小學階段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所有知識內容,而且要進行一定的聯(lián)系,才能達到讓學生聽得明明白白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縱觀教學現(xiàn)狀,大多數(shù)教師只備所要教授的一節(jié)課,根本不清楚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知識,接下來又要教學哪些相關內容。這樣,很難設置出準確的教學目標,學生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2.關聯(lián)知識理不清
“空間與圖形”的四個版塊分布在十二冊教材中,可見同一冊的不同單元中或不同冊中都會有相關知識。在一節(jié)課中,有的教師為了求全、求出彩,往往會花費大量時間在新課的認識、練習、方法滲透上,忽略了與相關知識的聯(lián)系,對于同一主題不同層次的知識教學缺乏有效地溝通和銜接。
3.新舊知識想不到
“以舊引新”是數(shù)學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接受新知的墊腳石。“空間與圖形”特別強調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所以新舊知識的有效聯(lián)接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比較抽象,分布比較分散,在知識的聯(lián)接上容易產(chǎn)生斷層,這勢必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容易產(chǎn)生事倍功半的局面。
4.教學用具用不當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遵循“感知-表象-概念”的規(guī)律,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可見,教學道具的使用對“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尤為重要。有的教師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精美的道具,在課堂教學時只使用幾分鐘就結束了。殊不知,空間與圖形這一知識的道具是可以反復使用的,但由于教師缺乏對這一知識的整體把握,當下次再需要使用教學道具時,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制作。有的教師嫌費時,草草制作,出現(xiàn)了數(shù)據(jù)上的誤差,讓學生看到了不標準的圖形,由此對圖形產(chǎn)生茫然的印象。有的教師干脆不制作教具,在教學時講得費勁,學生聽得糊涂,導致后續(xù)的一系列相關教學更加低效。
二、采用模塊教學的實踐
1.模塊教學助力“教學內容”清清楚楚
“空間與圖形”四大版塊內容分別是“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測量”“圖形的運動”“圖形的位置”。模塊教學旨在把分散在十二冊教材中的四大版塊內容進行歸整,強調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學習接受能力進行模塊教學。這樣梳理模塊體系,可以使“空間與圖形”的四大版塊教學內容羅列的清清楚楚。
(1)“圖形的認識”教學內容
如圖1所示。
(2)“圖形的測量”教學內容
如圖2所示。
(3)“圖形的運動”教學內容
如圖3所示
(4)“圖形與位置”教學內容
如圖4所示。
筆者認為,只有把十二冊教材的“空間與圖形”的所有內容重新整理,教師才能掌握教材里的內容,才能在備課時既承前又啟后。
2.模塊教學助力“關聯(lián)知識”源源本本
多邊形的面積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年級下冊的教材先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又分別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教師是用面積單位直接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相對比較易懂、易學;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是在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割補教學;在教學《三角形與梯形面積》時,教師是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后三者的內容雖然相對比較抽象、難懂,但在方法上大同小異,知識間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因此,教師把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整合在一節(jié)課中進行模塊教學,可以達到方法共享、知識互通的效果。
3.模塊教學助力“新舊知識”服服貼貼
一堂好的數(shù)學課必定是與舊知有聯(lián)系的課堂教學,或在“以舊引新”的開頭處,或在“融入舊知”的結尾處。新舊知識的連接,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舊知,順利迎接新知,將新知融入已有的舊知,再對知識進行整理,分門別類地儲存在大腦中,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安排了《認識三角形》,第七單元安排了《圖形的運動》中的軸對稱,因為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教師所以可以在認識三角形的舊知識中進行模塊教學。
4.模塊教學助力“教學用具”妥妥當當
圖形與幾何內容較抽象,空間觀念差的學生往往理解不了,而教學用具往往能化抽象為形象,使教學內容在學生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角從小到大分別為銳角、直角、鈍角,教材安排在二年級上冊,是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比直角小為銳角,比直角大多數(shù)情況下為鈍角;平角、周角的學習安排在四年級上冊,是認識了量角器后學習的,但是教材給平角的定義是: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半周,形成的角叫作平角;對周角的定義是: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一周,形成的角叫作周角。從定義上分析,認識平角和周角的重點詞是射線、半周、一周,這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都能夠理解。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好教具,對這五個角進行模塊教學,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明菊.小學平面圖形面積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2]胡衛(wèi)平.青少年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斯塔科,劉曉陵,曾守錘.創(chuàng)造能力教與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松門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