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英
摘要:本文圍繞觀察力的針對性、觀察力的時間性、觀察力的囊括性這三個方面,利用唯物辯證法進行作用性講述,旨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
關鍵詞:小學美術? 觀察力? 作用
觀察事物通常都需要認真仔細,而好奇心較強的小學生常常會因為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失去判斷力,所以觀察事物時難免存在一些差錯,這便是“觀察偏差”。觀察偏差較容易出現(xiàn)在色彩的變幻、空間的挪移和形體的狀態(tài)等方面。
所謂色覺,就是對色彩感知程度的定義。由于小學生接觸到的色彩種類較少,很難定義彩虹色以外的其他顏色,所以繪畫過程中形體的色澤較為單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生認知的顏色種類日益增加,繪畫調(diào)色環(huán)節(jié)便會更加得心應手。在繪畫時,學生如何將形體的神態(tài)完美地展示在畫板上,尤其是展現(xiàn)形體的空間變換和疊加呢?
一、觀察力的針對性
在觀察任何事物時,觀察者都要極具針對性,自始至終堅持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原則。因為只有進行科學有效的觀察,才能將所需觀察的事物特征實體化,進而提高觀察者的觀察效率。觀察力的針對性要求觀察者在實物觀察時應摒棄心中雜念,全身心投入觀察活動,避免由于分心失誤造成觀察偏差。這樣的觀察活動對觀察者的身體和精神是雙重考驗。
觀察并非毫無秩序可言,其需要嚴謹?shù)挠^察技巧、科學的觀察方法和堅韌不拔的觀察毅力,所以教師需要向學生強調(diào)觀察程序的細致性。此外,教師可以從旁建議學生取長補短,充分借鑒國內(nèi)外大師的作品,發(fā)揮自身的聯(lián)想,學習他人的繪畫技巧。如在教學凡·高的《向日葵》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進行作品的臨摹,然后要求他們充分觀察《向日葵》的一筆一畫,最終根據(jù)實物特征進行臨摹。在繪畫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繪畫動態(tài),及時給予科學性建議,幫助學生完成繪畫創(chuàng)作,明確整幅圖畫的結構對稱性。
二、觀察力的時間性
心理學家卡布洛夫曾說:“學齡前兒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對身邊事物的理解存在模糊的認知,所以在事物的感知和認知方面存在著偏差?!彪S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注意力、判斷力和認知力等都有了質(zhì)的提升。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事物的觀察時間方面,小學生往往停留在二十分鐘左右,高中生的觀察時間往往超過了半個小時。這表明教師要增強觀察事物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低年級學生的觀察時間。
作為學生成長道路的領航人,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以詼諧幽默的口吻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在舉手投足之間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學習技巧。在備課階段,教師應提前備好課堂需要講解的圖片、實物和影視資料,通過刺激學生的不同感官,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不僅如此,適當?shù)募钍且磺薪虒W活動的催化劑,教師不經(jīng)意間的贊賞會令學生更加斗志昂揚。所以說,教師需要在生活的點滴之間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事物觀察能力。
三、觀察力的囊括性
觀察力的囊括性可以簡單理解為兩種不同級別、不同形式的表述,這是對不同感官觀察事物的特征性總結。作為與自然最貼近的科目之一,美術課要求學生通過畫筆和調(diào)色板將對自然事物的動態(tài)認知轉變?yōu)殪o態(tài)描述,加深學生的主觀認知程度,使學生能夠在自然因素的懷抱中感悟人生的真諦。
1.注重整體觀察,加深繪畫認知
在繪畫觀察階段,事物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異常微妙,學生通常會將事物的整體輪廓進行簡單創(chuàng)作。如在繪畫人物時,通過觀察學生會勾勒出大致的線條和圖形,進而逐步完善人物的形態(tài)特點,即由整體到局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從而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知。
2.提倡局部觀察,強化繪畫技巧
與整體觀察不同的是,局部觀察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方面非常詳細。為加深學生對事物本身的特點描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總結并記錄觀察事物的特征,避免在繪畫過程中有所遺漏。無論是學習,還是繪畫,學生只有用心感受才能深有體會,從而強化自身的基礎學習技巧。
無論在任何教學階段,美術課中的觀察教學都是重中之重,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倘若觀察得當,便可以深化對事物的感知,提高自身的繪畫技能。
參考文獻:
[1]于夢溪,李娜.觀察力的培養(yǎng)——寫生教學在小學美術中的核心作用[J].美術教學研究,2017(11).
[2]李曉璐.淺析在美術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
(作者單位:新疆布爾津縣布爾津鎮(zhèn)神湖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