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亞
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階段性的目標,低學段稱為“寫話”,即引導學生寫想說的話;中高學段稱為“作文”。中學段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興趣,讓他們寫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內(nèi)容,要寫清楚自己的見聞、感受;對高學段學生的寫作要求更高,寫作范圍也更廣泛。教師要加強“感”的訓練,引領學生用感官感覺、用心感受、用情感應,從多彩的世界中獲取信息,積累寫作素材。在寫景作文訓練中,讓學生“感”美景、“感”印象最深的事物;在寫事作文訓練中,讓學生“感”生活,“感”節(jié)日風俗,“感”活動;在寫人作文訓練中,讓學生“感”人物性格特點;在介紹說明文寫作訓練中,讓學生“感”植物特征、對象變化、特別之處;在想象文寫作訓練中,讓學生“感”畫面、場景、特征。通過“感”的訓練能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捕捉生活畫面,把握重點,避免泛泛而談。同時,教師也要加強“知”的訓練,引導學生知物、知情、知理,從而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寫景時要把握特點,寫出獨特之處;寫事時牢記六要素;寫人要注重對比;寫介紹說明文要明晰過程;寫想象類作文要知情節(jié)、知特征、知發(fā)展。學生通過“知”的訓練,能促進知識的過濾、整合。
一、讀寫相融,促進“感知”
教師要開展豐富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用感官去捕捉具體場景,并用心感受,形成生活體驗。要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感知,科學地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回歸生活,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寫作。學生只有充分感知生活,經(jīng)歷觀察、思考等感受的過程,才能理清寫作順序,寫出有條理、語言通順的作文。教師要根據(jù)主題,調(diào)動學生感知生活的熱情,激發(fā)他們將事物寫清楚的興趣,從而讓他們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學生愿意觸摸生活,才能消除和生活之間的隔膜,才能打開心扉,流露真情實感,表達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學生具有模仿的本能,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xiàn)寫作思維的發(fā)展,并逐步形成寫作能力。教師要借助范文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導他們由模仿走向創(chuàng)作,從而提升寫作能力。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每篇文章都文質兼美,是仿寫的范本,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把握文本特點,學會仿寫。如《白鵝》一文,作者從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等三個方面介紹了白鵝,要體會文章語言的幽默、用詞的準確、觀察的細致。在寫作“我的動物朋友”這一文題時,筆者便讓學生回憶《白鵝》一文,交流養(yǎng)過的動物或熟悉的動物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了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以及自己與動物之間的趣事,學會了運用正確的順序表達,能寫出動物的特征、神態(tài),文章生動有趣。當然,范文也要“慎用”,不能成為束縛學生的枷鎖,更不能讓學生照抄照搬,要讓他們從中掌握寫作技巧,從而在寫作方面有所突破。教師在仿寫訓練中要有所變化、有所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實現(xiàn)技巧的提升。課文、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皆可作為范文,可以讓學生模仿文章的構思方法或表達方式,通過模仿,學生對寫作技巧的掌握與運用會更熟練,視野也能得到拓展。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實現(xiàn)口語到書面語的轉化,從而順利地表達真情實感。要加強說寫的轉換訓練,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調(diào)動學生口語交流的興趣,運用一系列的口語訓練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梢詫⑻O果等實物放在桌子上,讓學生觀察外形、顏色,聞氣味,品嘗味道,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描述,并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運用好詞好句、使用修辭手法,準確、生動地描寫事物,并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要培養(yǎng)學生把握重點、準確用詞、語言清晰地表達看法的能力,為說寫能力的轉換打好基礎,促進他們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積累展示,促進遷移
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常遇到無內(nèi)容可寫的窘境,究其原因是缺少觀察和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去思考、感受事物中蘊含的哲理。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活小事,從中挖掘大的主題和人生哲理。在寫景類作文的訓練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融入生活,調(diào)動他們的感官去觀察身邊的景物,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來,讓語言更生動;在寫事類作文的寫作訓練中,要交待清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多感知,寫清語言、動作、心理,才能有效地將生活場景遷移至作文中;在寫人的寫作訓練中,要感知人物的特點,通過感知身邊的人,積累生活素材。
學生可以通過寫日記記錄一天的所見所聞,并在模仿訓練中提升寫作能力。還要學會仿寫,用鮮活的詞語給文章增添活力。在仿寫句子時,運用比喻句、擬人句等準確表達情感。在仿寫時,寫人要寫清人物的外貌、語言、性格、愛好等;寫說明類內(nèi)容時,要學會正確使用序列詞,描寫時要寫出顏色、樣子、氣味等,這樣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師要將寫作課堂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寫生活化的作文,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三、從點滴入手,言傳身教
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他們對學生的成長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感知”應從小抓起,要鍛煉他們觀察細節(jié)、深入“感知”的能力。家長要引領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jié)、變化,并尋找恰當?shù)那腥朦c展開觀察,這樣能使觀察更有目的性,也能大大提升觀察效率。家長還要注重言傳身教,要以語言教育學生、以行為影響學生、以做法感動學生,給學生樹立榜樣,從而讓他們的作文既有內(nèi)容又有內(nèi)涵。模仿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不斷地強化、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與寫作習慣。很多學生對事情的看法多是受家長的影響,家長的言談舉止會在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中體現(xiàn)出來。父母不僅要花時間傾聽他們的心聲,還要運用正確的方法指導他們,幫助他們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閱讀是吸納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會思考、整合,將閱讀內(nèi)容儲存于腦海中。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進行讀寫遷移,家長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讓他們準確用詞,學會文明用語,能流暢地表達自我。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段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選用的事例不具體、模仿不到位、方法不恰當?shù)葐栴},引導學生去感知,積累寫作素材;采用寫日記的訓練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還要引導父母言傳身教,讓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其寫作習慣,提高其寫作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