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高考評價導向的影響,高三英語閱讀教學聚焦應試技能,學生不能主動感知、探析文本的主旨思想和文化知識等深層次信息。群文閱讀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多文本統(tǒng)整和文本互織的閱讀情境,連接課內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素養(yǎng),構建高效閱讀課堂。
【關鍵詞】高三學生;閱讀素養(yǎng);群文閱讀
【作者簡介】蘇秀麗,廈門二中。
一、問題引出
一直以來,高三英語閱讀教學存在“語言第一、應試第一”的教學困境。為了備戰(zhàn)高考,教學重點主要圍繞語言、語法復習,教學方式主要是做題、講評、考試、講評……語言語法復習教學也多為“脫離語境式”填鴨。二輪復習教學重點集中在專題復習、試卷講評,講評課主要講解錯題、分析詞法和句法,偶爾滲透語篇知識,舍不得花費時間引導學生進一步探析考題文本所載的主旨思想和文化知識等深層次信息。
二、群文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
王薔認為:閱讀素養(yǎng)由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大要素構成。閱讀能力是以語言知識、思維品質、閱讀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fā)展為主要內容。閱讀品格是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閱讀習慣,將閱讀融入生活,在閱讀中習得知識與技能,獲得自我滿足。2016 年的課程研究體系在《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完善的表現(xiàn)出了其框架概念(如圖1)。
群文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積累豐富語言知識,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發(fā)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文化感知,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
群文閱讀具有“多文本”“單個或多個議題”“集體構建”“共識”等特征。在單位時間內(如40分鐘的一堂課),閱讀教學由單一文本向多文本轉變,這一特征帶來了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質:在學習中逐漸開放,能夠加強話題的開放性;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能夠進行轉化并且進行交互,師生間形成了共同體;對知識的一體化辯論進行辨識,形成完善的知識點認同。群文閱讀在短時間內提供多文本統(tǒng)整和文本互織的閱讀情境,連接課內外,精泛通讀, 以構建高效閱讀課堂為目標。
趙鏡中老師認為這種轉變是“由詞匯教學轉向語篇教學、由精熟學習轉向策略學習、由單文閱讀轉向群文閱讀、由講授教學轉向合作學習”等。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與學的文本量等因素的變化,提倡學生積極主動獲取閱讀信息。通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分析、比較、整合關聯(lián)性信息,在師生集體閱讀過程中探索隱性議題,最終達成共識。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在實踐中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文化意識的提高。
群文閱讀課堂成為培養(yǎng)、促進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的一塊沃土也有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建構—統(tǒng)整模式。金茨 (Kintsch) 制定出了CI Model模式,即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重點講解了閱讀中怎樣串聯(lián)文本以及銜接內容。首先,微觀層面上, 提取文本的表層信息,并就文本事實細節(jié)回答相關問題和轉述文本內容;然后, 由上至下,在把握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推斷潛在信息,與此同時,能將文本信息遷移到生活經歷,產生新的認知意義并建構新的知識框架。最后,通過比較新舊文本,讀者能夠在新舊的理解標準中進行完善,生成新知,能夠解決意外問題。
2.讀者回應理論和閱讀交易理論。1938年, 羅森布拉特 (Rosenblatt) 在她的著作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中強調讀者理解的重要性,能夠在多個角度進行問題的研究,在某個文本中詮釋了如何去做到尊重以及完美的理解。專家表示, 在不一致的文本之內,在讀者心中能夠有著更完善的理解。這種概念能夠得到多讀者的理解, 完善的了解到全面的策略標準以及教育機制。1978年, Rosenblatt 另一部作品為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中闡述了如何形成完善的交互以及響應。交易的模式分為兩類, 完美的理論機制以及交易標準, 能夠形成兩種標準下的完整立場。在閱讀的標準下形成完善的閱讀體驗。在這種概念下形成完整的文本議事, 能夠讓文本更好地進行運用。
不管是建構—統(tǒng)整模式還是讀者回應理論,都提倡讀者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與文本的關聯(lián)互動獲取信息,比較分析文本信息,遷移文本信息解決問題等。這個過程是閱讀服務生活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的重要過程。
三、群文閱讀教學步驟與策略
1. 確定群文閱讀議題。葛炳芳老師認為: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圍繞話題內容,講解話題詞匯,進而提升話題的深度,提升表達能力。他在《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內容、思維和語言》這本書中提道:“不同的語篇、不同的教學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聚焦”。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和學情,群文閱讀的議題可以是:文本之同的語言議題、文本之同的內容議題、文本之同的形式議題。反之,文本之異的語言、內容、結構議題也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生成要么側重語言特點,要么側重文本結構,要么側重閱讀策略等不同的“議題”。此外,議題的確定要么是學生感興趣的,要么是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要么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目標。恰當、實用的議題將使群文閱讀事半功倍。
2. 選擇群文閱讀文本。首先,可以以教材文本為載體, 單元內部整合;以課內文本為主體,鏈接課外文本;以話題閱讀為線索, 同類文本遷移(林才回,2015)。其次,可以采用高考英語真題文本:按照話題歸納,每篇文本附上重點單詞和短語、譯文,便于學生自學;根據(jù)文本特點和學生學情進行二次開發(fā), 設計不同的、有層次的閱讀任務。第三,可以采用時事新聞、短篇小說等學生感興趣的不同文體語篇,如圖2所示,高三學生更關注的話題是人與自我、人與社會,感興趣的選文來源是熱點新聞、高考真題和經典文學作品。
3.課堂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教學容量較單篇閱讀大得多,在教學方法上筆者堅持課內課外雙管齊下,精讀泛讀相結合,課外導學案引導,課內優(yōu)化文本解讀,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本在what(內容)-how(語言與結構)-why(觀點態(tài)度)三個部分的異同等;結合讀后活動,如讀說、讀寫,拓展群文文本深層次信息。課堂群文授課順序可根據(jù)學生水平和文本難易采取一篇帶多篇、群文齊讀和群文共享的策略。
四、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反思
1.群文閱讀有助于實現(xiàn)《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的閱讀要求和目標?!缎抡n標(2017)》就課程內容教學建議提出:“廣泛閱讀可以讓學生體驗更豐富的語篇文體,如:對話、小說、傳記、新聞報道和報刊文章、網絡媒體的代表性文章等語篇類型,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發(fā)展閱讀能力,通過閱讀學習語言和人文、科學知識,通過閱讀拓展思維,提高審美、鑒賞和評價的能力?!比何拈喿x能為讀者在短時間內提供多文本統(tǒng)整和文本互織的閱讀情境,連接課內外,精泛通讀, 有助于構建高效閱讀課堂。
2.英語群文閱讀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群文閱讀主題可通過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確定,提高高三學生閱讀興趣; 群文閱讀議題確定和文本選擇需要分工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群文閱讀可采用課前了解群文文本基本事實細節(jié),課堂共同挖掘文本深層信息;根據(jù)不同生情,側重某一方面的議題,要懂得取舍,才能解決閱讀量大與時間不夠的矛盾。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群文閱讀值得進一步研究,培養(yǎng)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學閱讀—會閱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則航.英語閱讀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王薔.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問題、原則、目標與路徑[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7(2):19-2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孟歷.高中英語新聞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思考[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8(4):35-36.
[5]馮玉霞.基于群文閱讀的農村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探究[J].英語教師,2018(2):99-102.
[6]黃勝華,江忠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英語群文閱讀詞匯教學探究[J].English Teachers,2018(16):13-136.
[7]王美美.群文閱讀研究趨勢與挑戰(zhàn)[J].活力,2018(11):83.
[8]王朔,李爽.群文閱讀實踐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5):56-59.
[9]羅良建.群文閱讀:從“在閱讀到“會閱讀”[J].理論研究,2015 (5):9-12.
[10]林才回.群文閱讀—高三英語復習新常態(tài)[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5):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