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熊
作為一個孩子剛上幼兒園的媽媽,我特別能理解家長們的嘮叨。這種嘮叨其實并不是一種不信任,更像一種與孩子分離時不舍的情感表達。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理解這種“囑咐”,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種“嘮叨”。在工作中我的做法是“讓喝水看得見”,讓“多喝水”不再成為家長傳遞情感的連接,而成為家長對老師工作“放心”的保證。
● 從“生理表現(xiàn)”上看得見
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喝足水,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觀察孩子小便的顏色。面對特意囑咐的家長,我們會在離園時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園的小便情況。比如,“小豆今天的小便是白色的,飲水量特別足。您回家也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小便情況。”與其不厭其煩地解釋孩子在園喝了多少水,不如采用直觀、簡單且讓家長“看得見”的方式來說明孩子的飲水量。
● 從“溝通策略”上看得見
通過題目描述,我們能看見教師采取了一些辦法培養(yǎng)幼兒喝白開水的習慣。但是,這些策略和方法更多體現(xiàn)在了班級生活中,家長是“看不見”的。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讓家長“看見”孩子們喝水的情況。比如,將幼兒喝水的統(tǒng)計情況以照片的形式發(fā)在班級群中,家長可以直觀地看見自己的孩子喝了幾杯水;可以錄制幼兒喝水時的視頻,發(fā)到群里,讓家長了解孩子喝水時的狀態(tài);在班級群中分享教師教給幼兒的關(guān)于喝水的兒歌或者故事,這樣不僅能讓家長看見教師的支持策略,同時也能幫助家長豐富教養(yǎng)素材,讓家園共育更具實效。
● 從“教育活動”上看得見
通過多次嘗試,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家園“矛盾”最好的解決者是幼兒。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家長和教師因為孩子產(chǎn)生的一些溝通問題,我們不妨讓幼兒來化解。比如,我們班開展了“加滿油的小汽車”的活動,鼓勵幼兒養(yǎng)成多喝白開水的習慣,每天能把“油”加滿的幼兒都能獲得小貼紙作為獎勵。離園時,幼兒可以自己跟家長說:“今天我加滿了油(多喝白開水了),老師獎勵了我小貼紙?!奔议L既看見了幼兒的自主表達,又看見了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還看見了教師對孩子喝水的關(guān)注。
到了中大班,教師還可以將“培養(yǎng)自主喝水習慣”作為一項支持幼兒自主性發(fā)展的主題教育活動來開展。比如,從“為什么要喝水”“水在身體里的旅行”等等主題談話活動出發(fā),引導幼兒了解喝水對身體的好處等等。同時,根據(jù)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共同商討“不良的喝水習慣”“養(yǎng)成多喝水習慣的方法”等問題。在幼兒的主動參與和思考下,他們將探索出許多適合自己的飲水方式,孩子們自己制訂的方法也更加容易被接受和執(zhí)行,讓他們從被動喝水變?yōu)橹鲃雍人?。當幼兒建立了自主飲水的意識,家長的擔心自然就會減少。
感謝首都師范大學黃劍老師對本文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