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文言文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學習文言文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也能使他們學習古人的智慧并為己所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基本以現(xiàn)代文為主,文言文內(nèi)容較少,再加上文言文的使用年代較為久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是小學生的學習難點。部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設置文言文,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體會文言文的韻味,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本文基于人文角度探究了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啟蒙時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發(fā)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了解文言文的內(nèi)涵。同時,教師要考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從多方面來喚醒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愛,讓學生對文言文更感興趣。
一、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外國文化逐漸涌向我國,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很多學生喜歡過西方節(jié)日,卻較少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統(tǒng)文化,這種情況不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認知還較為模糊,而開展文言文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歷史,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1]。文言文涉及較多的知識,包括政治、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還能了解我國古代的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此外,學生通過文言文學習可以拓展課外知識,因為教師不僅會講解文言文知識,還會介紹文言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有助于學生了解文言文蘊藏的深刻含義。
二、小學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差,而且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接觸的基本是現(xiàn)代文,很少涉及文言文知識,因此,學生學習文言文時有較大的難度。此外,很多學生認為文言文較為復雜、枯燥無味,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無法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nèi)容[2]。由于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數(shù)量較少,有的教師對文言文教學的研究較少,需要學習更多的文言文知識才能更好地講解相關內(nèi)容。教師如果在講解文言文的過程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就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無法深入理解文言文蘊含的道理。因此,在講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同時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3]。
三、基于人文性角度探究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誦讀吟詠,體味文言文韻味
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吟誦文言文的方法,因為文言文的誦讀與現(xiàn)代文的朗讀是不同的,文言文誦讀強調(diào)的是語調(diào)、語速,還要求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融入情感。從歷史典籍和影視劇中,學生基本可以了解到古人讀書時的狀態(tài),即古人在讀書時有獨特的方式,這種方法近乎唱,并且是一種沒有樂譜的唱讀[4]。由此可見,將吟誦引入文言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文言文富有一定韻味,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味,領略誦讀文言文的美妙[5]。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將《司馬光》這一課安排為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大部分學生都了解,這就給他們理解這篇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然后讓學生嘗試誦讀課文。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雖然能夠理解《司馬光》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但是在朗讀課文時把握不好語句的停頓,因此,讀課文時難免磕磕絆絆或出現(xiàn)斷句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講解課文前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通過畫線的方式掌握語句的停頓。
例如,“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文言文中有很多單音節(jié)詞,所以,學生在誦讀時不僅要根據(jù)標點符號來停頓,還需要根據(jù)語句的含義,在一句話中標出停頓。因此,學生只有熟練地掌握文言文的停頓,才能流暢地誦讀,從而準確理解文章含義。當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讓學生進行多次誦讀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二)展開想象,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而且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因此,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對文言文的理解來展開相應的想象,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想象,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6]。
例如,在講授《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與小伙伴玩耍的場景,想象一群朋友在庭院中玩耍,一名小朋友掉進了水缸中,自己應該怎樣去解救這位小朋友呢?在學生進行想象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是這樣描述的:“當好朋友掉進水缸后,自己非?;艔?,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自己便冷靜下來,找了一塊石頭打破了水缸,將自己的好朋友救了出來?!边€有的學生說:“我找了一根繩子,讓掉進水缸的小朋友抓住繩子,先將頭露出水面,之后我大聲呼喊,讓大人過來救小朋友。”在學生發(fā)表了不同的想法后,教師要逐一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要以表揚為主,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同時對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適度拓展,延伸文言文閱讀
在小學階段開展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也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不應將教學內(nèi)容局限于課本,應根據(jù)實際需求對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延伸,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從而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7]。
例如,在講授《守株待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引入寓言故事,然后開始講課,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做鋪墊。兔子在田間地頭折頸而死,當時,種田人的心情是怎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探討。有的學生認為,種田人的心情是悲傷的;也有的學生認為,種田人的心情是高興的,并且說出了自己的理由。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使學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從而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拓展相應的課外閱讀素材,使學生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了解更多傳統(tǒng)文化知識。
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且蘊含的知識點較多,所以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學習難題,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會逐漸降低,甚至會對其產(chǎn)生畏懼心理[8]。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應當積極探究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來制訂教學計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讓學生在課后也主動學習文言文的相關知識,進而使學生積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識,逐步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王濤,徐旭.關注思維品質(zhì)提升,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統(tǒng)編教材文言文教學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20(10):19-20.
張鵬.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策略與旨歸[J].教育視界,2020(02):31-34.
彭江.品韻,感悟,內(nèi)化: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初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28.
陳嵐英.基于“趣·讀”的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03):42-44.
金夢浩.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部編教材文言文教學策略摭談[J].教育界,2021(05):36-37.
徐琴.基于人文性角度探究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新課程(綜合版),2019(10):54-55.
周一鑫.以實際教學為例淺析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19(12):142.
雍韋偉.部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思考[J].名師在線,2018(3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