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林
摘要:在當前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海洋意識逐漸成為引導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重要理念。而廣大人民群眾的海洋意識強弱以及海洋素質的培養(yǎng)將會成為衡量強大海洋國家建設的重要標準,而歷史教育與海洋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較強的內在關聯(lián),教師應當合理利用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海洋意識,讓學生可以從全新的角度去解讀歷史,提高個人綜合素養(yǎng)。本文將對海洋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展開探討,提出海洋意識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影響作用,以及教學改革方案,希望可有效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海洋意識;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1-107
當前世界體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深,海洋成了國家發(fā)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影響因素。就目前我國人民以及學生素養(yǎng)來看,青少年普遍海洋意識薄弱,而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離不開海洋,青少年又是我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推進者,所以如何在教學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海洋意識就成了廣大教師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歷史是一門較為特殊的綜合學科,能夠幫助學生縱觀古今,讓學生能夠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加以借鑒,對現(xiàn)代時事有全新獨特的理解和認識。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發(fā)生也伴隨著對海洋的不盡探索,因此海洋意識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特點,可利用初中歷史培養(yǎng)學生海洋意識。
一、海洋意識與初中歷史教學的內在關系
在傳統(tǒng)教育思維的影響下,教師過于關注歷史課本中知識的講述,并未對學生歷史知識背景后的思想認識加以引導。這樣就導致學生對于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課本和事件文字的描述之上,并未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社會概念加以培養(yǎng)。所以就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學生的海洋意識普遍較為淡薄,學生認為我國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但實際上我國國土包括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以及領空,在當前國際環(huán)境動蕩的大背景下,我國海洋主權問題時有發(fā)生,只有讓廣大青少年擁有海洋意識,全面認識海洋對我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才能夠在我國未來的發(fā)展中逐步引導國家走向強盛。而初中歷史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科目,其教育功能包括愛國主義思想。從古至今,我國國民不斷對海洋進行探索與開發(fā),例如,秦始皇派人東渡、鄭和七下西洋。直至近代我國閉關鎖國,而西方發(fā)達國家通過海洋對其他地區(qū)進行殖民入侵,才導致我國近代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也就是說,海洋決定著國家未來發(fā)展趨勢,也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而目前我國并未建設與海洋意識相關的教學科目,但歷史教學內容與海洋意識有著極強的內在聯(lián)系。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海洋意識,應當不斷對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二、初中歷史中融入海洋意識的原則
俗語常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化的融合海洋意識,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仍舊受到應試教育影響而難以將其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能力發(fā)揮出來,想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工作中要立足于教學實際,強化教學原則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1.實踐性原則
人們的所有意識全部是從實踐活動中獲取的,在教育活動當中,需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切實形成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形成海洋意識,讓學生能有所體會,才可以更加關注海洋,在歷史學習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海洋意識。
2.主體性原則
在歷史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老師一定要始終堅持主體性原則,對于教育的認知,蘇霍姆林斯基就曾作出論斷,他表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體作用,教學工作只有切實保障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便可以讓教學的效果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實現(xiàn)老師教學水平提升。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將海洋意識滲透到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匯總,需要充分將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只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才能夠保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提高知識的掌握牢固度。
3.循序漸進原則
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海洋意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潛移默化地形成對事物的認知。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必然也需要始終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與準則,讓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生逐漸了解海洋知識,深入養(yǎng)成海洋意識,讓學生更加有耐性,有系統(tǒng)的形成認知,將海洋意識滲透到實際生活中。
4.滲透性原則
滲透性原則主要是指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將海洋意識融入教學工作之中,堅決不能在養(yǎng)成學生海洋意識的時候流于表面,浮于形式,更要在相關的歷史知識教學中與海洋意識相結合,自然貼切地養(yǎng)成學生的海洋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生成海洋意識。
三、海洋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歷史中探索海洋的重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教師可以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和相關案例進行研究與分析,尋找其中所存在的共同特點,從而強化學生對于海洋重要性的認識,例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宋元時期科技與中外交通》《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抗擊八國聯(lián)軍》等歷史課程進行同步教學,向學生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宋元時期十分強大,而在清朝晚期則被世界列強所侵略?!睂W生很快意識到宋元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fā)達,廣泛開發(fā)海洋,而在晚清時期我國由于閉關鎖國政策錯過了工業(yè)革命先進技術的普及,而西方列強國家卻由于對海洋的充分開拓而獲得了高額的利益,擁有了與中國這一古老文明抗衡的力量,通過海上侵略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從而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海洋意識。
2.深度挖掘課堂教學內容建立海洋意識觀念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仍然需要以課本為主,而課本中包含大量與海洋意識相關的教學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科書中的內容,將與海洋意識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幫助學生建立海洋意識觀念。
例如,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中講解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事件以外,還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以及收復臺灣的影響和臺灣收復的意義。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總結歸納所學到的知識點,意識到臺灣屬于中國領土,收復臺灣是我國對外抗爭的歷史責任。隨后再結合當前實際案例如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以事實為依據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海洋領土對于我國國家主權安全的重要性。這樣學生通過歷史教學內容聯(lián)系古今展開思考,將會從思維層面有所啟發(fā),從而對海洋領土有進一步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3.展開海洋意識主題活動,提高學生思想認識
歷史事件和當代國際事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所以要讓學生通過抽象的歷史知識來加深學生的海洋意識是不現(xiàn)實的,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海洋與歷史發(fā)展的聯(lián)系,才能夠有效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因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展開海洋意識主題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參觀博物館,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擁有諸多出??诘拇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參觀我國出土的宋代古船以及相關的遠洋航海技術。學生通過現(xiàn)場參觀將會對我國造船業(yè)以及我國古代航海發(fā)展擁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部分內陸地區(qū)缺乏相關博物館和歷史文物,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利用多媒體播放與之相關的紀錄片和視頻素材,或者利用博物館的云參觀系統(tǒng),讓學生在教室內通過網絡直觀歷史、直觀海洋。學生能夠通過參觀展開想象,勾勒出我國先民揚帆出海的壯觀場景,在學生的潛意識中加強海洋意識的重要性,可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目標。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與海洋意識存在極強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傳統(tǒng)教學思維存在的不足,靈活地將海洋意識融入至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通過深度挖掘課堂教學內容建立海洋意識觀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海洋的重要性,展開海洋意識主題活動,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等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海洋意識,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促使學生成長為一名思想認識全面,對社會發(fā)展擁有清晰思考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程庭.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J].清風,2020(22):42.
[2]趙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探索[A].《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總課題組.《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總課題組,2017:4.
[3]黃婷.初中歷史教學滲透海洋意識的實踐探索[J].市場論壇,2014(04):124-126.
(作者單位: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江蘇 宿遷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