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平 曹在花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語言感受力分解為直覺性、情感性、內涵性和運用性四個方面。通過共建多維渠道,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受力的直覺性;把握整體意蘊,在揣摩中培養(yǎng)其語言感受力的情感性;強化思維關聯(lián),在品味中培養(yǎng)其語言感受力的內涵性;搭建實踐平臺,在遷移中培養(yǎng)其語言感受力的運用性。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感受力,進而為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四性”維度;語言感受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3-0034-03
【作者簡介】1.孫國平,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小學部)(江蘇蘇州,215131)教師,高級教師,蘇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蘇州市陽澄湖教育人才;2.曹在花,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小學部)(江蘇蘇州,215131)教師,高級教師,蘇州市相城區(qū)文化類“骨干人才”。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眳问逑嫦壬仓赋觯骸罢Z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痹诒疚闹?,筆者將語言感受力分解為直覺性、情感性、內涵性和運用性四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從這四個方面入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感受力,進而為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共建多維渠道,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的直覺性
1.放聲朗讀,在熟讀成誦中練就語言直覺。
語言感受力的直覺性,主要體現(xiàn)在無須進行深入思考,就能快速理解文本大意,捕捉作者言語表達的內在規(guī)律,與作者進行多維對話。放聲朗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直覺性非常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視覺關注文本語言的形態(tài)特征,通過聽覺感知文本語言的音律之美,通過思維揣摩文本語言的邏輯關聯(lián)。
以六下《匆匆》為例,教學開篇語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排比句的表達效果,探尋作者所選描寫事物的共同特征,無論是燕子、楊柳,還是桃花,都是自然界常見的事物,且能夠循環(huán)重生,這與后面表達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的長短句,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音樂美。放聲朗讀時,學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腦同時高速運轉,有助于將文本中規(guī)范而獨特的語言內化到自身的言語體系中,轉變成自己的語言。
2.潛心默讀,在深入辨析中練就語言直覺。
語言直覺還與作者意欲表達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息息相關。教師要組織學生潛心默讀,感受語言表達的精妙,從語言中洞察作者的心靈世界。
還以六下《匆匆》為例,第三自然段描寫時光匆匆而過,作者為了展現(xiàn)時光流逝之快,選用了充滿個性、完全不同的動詞。教師應在學生默讀之前,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用不同的動詞?這些動詞的精準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學生潛心默讀后,將這些動詞圈畫出來:跨、飛、溜、閃,然后調動自身思維,深入研讀文本,并逐步認識到四個不同的動詞避免了語言表達的重復,“身上跨過”“腳邊飛去”“又溜走了一日”“在嘆息里閃過”,表達精準且多元。這樣的潛心默讀,學生不僅關注到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和變化性,也關注到了動詞與語境聯(lián)系之后的精準性和妥帖性,在深入辨析中練就了語言直覺。
二、把握整體意蘊,在揣摩中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的情感性
1.整體把握,豐富情感體驗。
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內在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語言的內核,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以五下《村晚》一詩為例,學生快速閱讀后,就能初步感受到詩人對鄉(xiāng)村傍晚美景和牧童的喜愛之情。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放眼全詩,聚焦詩歌中羅列的事物,感受詩人的喜愛之情。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兩個“滿”字,想象水塘和水草的豐美,捕捉鄉(xiāng)村傍晚的靜態(tài)之景;其次,引導學生圈畫出第二句中“銜”“浸”兩個動詞,感受夕陽西下緩慢的動態(tài)之美;然后,緊扣“橫牛背”“信口吹”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作者對天真無邪的牧童的喜愛之情;最后,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感受全詩人景合一的意境以及豐富的情感。
2.聯(lián)系自我,擴展情感體驗。
閱讀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生在閱讀時,要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儲備,聯(lián)系自我,擴展情感體驗。
六上《丁香結》一文描寫了校園中、春天里、街道旁、古詩詞中的丁香花,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教師可以緊扣“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等語言,鼓勵學生與自身的生活實際巧妙對接,與作者產生認知上的共鳴,從而推動其認知能力的生長。
經歷了這樣的整體把握和聯(lián)系自我,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就變得更加敏銳和深入,這就有效歷練了語言感受力的情感性,為其言語生命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強化思維關聯(lián),在品味中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的內涵性
1.聯(lián)系文本信息,從平實語言中讀出豐富內涵。
初讀課文時,學生可能會覺得文本的內容是零散的,如果對文本選擇的素材和文章結構深入領悟之后,就易于發(fā)現(xiàn)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妙,原本看似零散的內容其實都是緊扣主題、依循創(chuàng)作思路巧妙安排的。
學習四上《西門豹治鄴》中“懲治惡人”這一片段時,學生初讀文本,認為西門豹懲治惡人分為三個階段:先“救下新娘”,然后“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最后“恐嚇官紳們”。此時,學生其實還沒有完全理解西門豹“懲治惡人”的全部內容?!皯椭螑喝恕笔俏谋镜闹匾獌热?,也是西門豹聰明機智的集中反映。教師應鼓勵學生緊扣描寫西門豹一言一行的語句,探尋人物言行背后的用意,感受人物的聰明機智。如西門豹明明知道這是一個騙局,想直接將巫婆和官紳頭子置于死地,為什么還要說“去通知河神”這樣的話?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認識到很多百姓之所以將自己的女兒交給他們,是因為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騙局。如果西門豹直接強行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僅僅懲治了惡人,卻無法拆穿他們的謊言和騙局,不能起到喚醒百姓的目的。
2.融入文本語境,從關鍵語句中讀出主題內涵。
文本語言除了自身攜帶的意義外,還會與其他語言文字形成表達的合力。因此,對于文本內容的感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內容出發(fā),揣摩文本主題的內涵。
六上《少年閏土》一文借助“我”與閏土的生活對比,刻畫了閏土聰明機智和見多識廣的形象,對我國傳統(tǒng)教育制度對孩子的戕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文中出現(xiàn)這樣的語句:“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如果僅僅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理解這句話,學生就不能完全走進文本,走進閏土的內在世界,對文本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因此,教師可以從文本表達的情境入手,引導學生梳理“我”與閏土從見面到相識、再到相知的過程,運用對比的方式,感受“我”這樣的少年被管制、被束縛的生活狀態(tài),從生活中尋找與“我”、與閏土相同的人群,借助彼此之間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解讀課文中“不知道一些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樣的語句。整合文本信息,聯(lián)系自身實際,洞察文本中凸顯主題的關鍵句,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形成更為深刻、豐富的解讀體驗,彰顯語言感受力的內涵性特征。
四、搭建實踐平臺,在遷移中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的運用性
1.積極模仿,趁熱打鐵式遷移鞏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學生形成一定的語言感受力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閱讀感受到語用實踐,從積極模仿的角度來進行語用表達,以趁熱打鐵之勢進行遷移運用。
還以六下《匆匆》為例,作者融入自身的感受,將匆匆流逝的時光比喻成輕煙和薄霧?!斑^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這一比喻句,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沒有什么難度,但其模仿的價值在哪里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比喻句連續(xù)用了兩個比喻,并且“吹散”和“蒸融”與文本主題形成了表達合力。
2.創(chuàng)生表達,節(jié)節(jié)上升式高效發(fā)展。
語文能力的生長,尤其是表達能力的發(fā)展,不能僅停留在模仿層面,還應體現(xiàn)在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層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后,從文本語境中跳出來,靈活運用,通過創(chuàng)生表達,高效發(fā)展語言感受力。
六上的《月光曲》講述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經典樂曲《月光曲》的過程。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關注文本中描寫大海波浪、月光交融的文字,感受在景色之中融入故事、融入情景的表達方法,并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搜尋一些場景或者畫面,將精神、情感、人物有機融合。比如,中秋的月光、除夕夜的白雪、送別親人時的細雨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遷移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在閱讀中習得寫作策略,并對一些場景進行言語表達,同時借助實踐表達,反哺于閱讀理解,獲得語言感受力的發(fā)展。
如此,教師沒有將訓練感受力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是將其融入感知寫法、遷移實踐之中。教師也沒有讓學生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情境中,而是鼓勵其從生活中自主尋找相應的場景,并在置換場景后進行表達,這就促進了學生語言感受力和語言表達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言感受力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教學任務,有一定的難度,但并不是毫無抓手。教師要從語言感受力的四大特征入手,通過朗讀、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等方式,歷練學生語言感受力的直覺性、情感性、內涵性和運用性,為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