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摘 要:中學歷史學科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xiàn)對學生的德育,是需要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立足于教學實踐,從內(nèi)容構(gòu)成和滲透途徑兩個方面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中學歷史 德育滲透 構(gòu)成 途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55
教育,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所以教授知識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更要重視德育部分。所以,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德育與傳授知識的結(jié)合。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nèi)容構(gòu)成
1.知識層面
在歷史教學中,借助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教師需要讓學生感悟理解歷史中的道德規(guī)范,感受古人的道德情感。通過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價,明確向上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建立起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注意的是,在帶領(lǐng)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要避免站在今天的角度和立場進行評價。在課堂上,教師要構(gòu)建歷史情境,讓學生具備時空觀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判斷。
2.情感方面
道德情感是人在道德知識的基礎(chǔ)上自發(fā)產(chǎn)生的內(nèi)心感受,相對于道德知識,道德情感更加注重學生內(nèi)心體驗,更加主觀和富含情感色彩。歷史課堂中道德情感的獲得,通常來源于某個具體事件的觸動。教師通過圖片、文字和時評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
二、加強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
1.更新教育理念、突出歷史學科道德與功能
初中歷史學科是中考考查科目,在中考分數(shù)所占比比例不高,考試內(nèi)容也多以基礎(chǔ)為主。因此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再教學實踐中將注意放在“如何讓學生掌握考點知識”上,對于在歷史課堂上進行德育這方面并不重視。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求教師不能夠只將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既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又要讓學生受到道德教育,同時還要保持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這些僅僅靠教師自己是不夠的,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
2.構(gòu)建教學模式、提高歷史德育滲透有效性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做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情景教學、探究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模式等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中。根據(jù)歷史科學特點,探索符合初中學生特點的開放型教學模式。把歷史教學從課堂上拓展開來,組織寫歷史小論文、博物館實地考察、進行歷史辯論會、排演歷史小短劇等活動,實現(xiàn)歷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3.注重教師培養(yǎng)、提升教師德育水平與能力
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不能僅僅局限在歷史課堂上,在任何時候,教師本身就應當是道德規(guī)范的表率?!扒趭^創(chuàng)新,為人師表”教師要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教授學生,用自己的道德行為去感染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用自身的影響力給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影響。
總之,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十分重要,是“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標的體現(xiàn)。如何在教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也是新時代歷史教師必須長期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初中這個重要階段,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真正擔負起振興中華偉大使命的優(yōu)秀青年。
參考文獻:
[1] 史新生《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分析》,《讀寫算》2020年第34期。
[2] 朱秀平《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吉林教育》2020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