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略論新聞教育的“延安模式”

        2021-07-28 06:35:58周光明王琦
        編輯之友 2021年1期
        關鍵詞:新聞教育干部教育新教育

        周光明 王琦

        【摘要】延安時期的中共新聞教育是中國近代新聞教育史的重要構成部分,形成了新聞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新聞教育在技術訓練和學理研究兩方面各有所成,其教育實踐主要包含大學新聞教育和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兩種新聞教育類型,后者又可細分為專職人才的新聞教育和通訊員的新聞教育。延安新聞教育從屬于中共的干部教育與宣傳教育,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強烈指導,帶有明顯的實踐主義特征。它既是一種地方經(jīng)驗、地方知識的提煉,又具有一定的普遍啟示意義。這一模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新聞教育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新聞教育 “延安模式” 干部教育 宣傳教育 “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1-102-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1.015

        論及中共新聞宣傳工作經(jīng)驗,都會圍繞“延安精神”或“延安模式”,新聞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當代新聞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似乎正被卷入一場以創(chuàng)新為旗幟的狂飆運動之中,所謂創(chuàng)新是繼承中的創(chuàng)新,不是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應深刻理解近代以來的各種歷史經(jīng)驗,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找到問題所在。

        中共新聞宣傳教育實踐源遠流長,有近百年的歷史,其源頭可追溯至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后。1921年上半年,在陳獨秀的具體指導下,廣州宣傳員養(yǎng)成所開辦。[1]當年8月,毛澤東在湖南自修大學開設了新聞學科。[2](306)迨至延安時期,中共的新聞教育已呈現(xiàn)活躍局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殊為不易。

        然而,關于中共延安時期(本研究限于陜甘寧邊區(qū))的新聞教育,前期研究較少,不僅無單篇論文,就連《陜甘寧邊區(qū)教育史》和《陜甘寧邊區(qū)教育資料》這樣重要的地方文獻也僅寥寥數(shù)行,語焉不詳。《中國新聞教育史論》和《中國近代新聞教育發(fā)展史研究(1912—1949)》作為兩項新聞教育史的專題研究,只提供了不到千字的篇幅。那么,其中是否對什么是新聞教育這一基本問題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呢?

        前期研究文獻中,一般較為重視學校新聞教育。誠然,學校新聞教育是最基本的一種新聞教育類型,但畢竟不能等同于全部新聞教育。本文所研究的延安新聞教育屬于近代教育范疇,可參考某些近代的新聞教育定義。如1948年王公亮在《進步的新聞教育》一文中指出,新聞教育可分四種: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專科新聞教育、社會新聞教育、大學新聞教育。[3]王氏概括的新聞教育類型比較全面,其中將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社會新聞教育單列出來,很有必要。專科新聞教育、大學新聞教育,可統(tǒng)稱為高校新聞教育,而社會新聞教育(包括中小學的新聞教育)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

        根據(jù)延安新聞教育留下的史料,將新聞教育分為兩大類、三小類。兩大類指大學新聞教育與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在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中,又細分為專職人才的新聞教育與通訊員的新聞教育。本文在挖掘與整理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全景式地描繪出延安新聞教育的生動場面,并試圖闡釋中共新聞教育“延安模式”的豐富內涵。

        一、大學新聞教育

        延安當時并無專科新聞教育,但并不等于中共沒有開辦??平逃挠媱?。1938年春,中央政治局委員博古曾囑咐惲逸群辦一所新聞學校,“為抗日部隊和抗日根據(jù)地培養(yǎng)一批新聞干部”。[4]1946年2月,奔赴河北前線的清涼山報人李銳在給胡喬木(時任毛澤東秘書,協(xié)助管理中央宣傳工作)的信中說:“我覺得應設法在張家口辦一高級的新聞專校(或附屬聯(lián)大),從各地抽調干部受訓。各地當然也要辦中小型的學校及訓練班,關于新聞工作的經(jīng)驗,各地也應很好交流,或辦專業(yè)刊物?!盵5]身在棗園的胡喬木在回信中肯定了李銳的想法。但由于種種原因,延安當?shù)貨]有辦成一所新聞??茖W校。因此,下文探討的高校新聞教育主要指中國女子大學開設的新聞課和延安大學開辦的新聞班,以及延安當時新聞教育的師資情況。

        1. 中國女子大學

        1939年7月20日,中國女子大學在延安成立,學員依文化程度分別編為普通班、高級班、陜干班、特別班,學校開設各種選修課,有會計、新聞速記技術、醫(yī)藥、外語等。[6](163)高級班的學生需每人選修兩門課,每周上一次課,每次四個多小時。[7]選修新聞課的學生還需到《新中華報》《解放日報》等新聞機構實習。當時的學生回憶了新聞課實習的情形,“新聞課是到印刷《新中華報》的中央印刷廠去實習。《新中華報》的值班編輯教我們編排版面,校對清樣”。[8]在《解放日報》實習過的李文放說:“輔導我學習的是《解放日報》的鄧友星,他教我如何寫新聞稿,如何標題,帶著我去采訪,還幫我修改發(fā)表在《邊區(qū)文藝》上的那篇獲獎文章《秋收》。”[9]此前學界認為中國女子大學的新聞教育以新聞系的形式存在,但當時可能出現(xiàn)的新聞系與今日學科意義上的新聞系有所不同,其新聞教育在規(guī)模上只能算是新聞小組,新聞系只是當時的一個叫法而已。[10]

        2. 延安大學

        1941年9月,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延安大學曾進行至少六次院系調整,其中有兩個階段開展過新聞教育。1944年,行政學院合并到延安大學,延安大學設立了行政學院、魯迅文藝學院、自然科學院和一個獨立的醫(yī)學系,其中“魯藝”設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系,文學系的課程有新聞學、邊區(qū)教育、寫作實習、中國文學等,要求學生在新聞學和邊區(qū)教育兩門課之間任選一種。[11]但到抗戰(zhàn)勝利后,延安大學將原先的院系都改成班,設置為司法班、教育班、農(nóng)業(yè)班、文藝班、會計班和高中部,調整之后是否還存在新聞教育,不得而知。1946年9月,李敷仁任延安大學校長后,于10月31日主持召開了全校備戰(zhàn)動員大會,宣布延安大學進入戰(zhàn)時教育時期。為適應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對干部的急需,延安大學暫設政法、會計、新聞、教育四個班,學習時間半年到一年。[6](176)新聞班由范長江任主任,[12]學生一部分是延安當?shù)卦诼毲嗄辏徊糠謥碜愿鞣謪^(qū),還有從國統(tǒng)區(qū)來的,一共二十余人:張光、李根蒂、程遠、楊翊、延曉、景生明、趙曙光等,其中,曾在新華社南京分社與范長江共事過的楊翊擔任班助理員。[13]1947年3月14日,延安大學撤離延安,開始戰(zhàn)時遷徙。

        3. 大學新聞教育的師資情況

        中國女子大學和延安大學實行教員“講授+實習”的教育方式,教員主要有郁文、王揖、余光生、范長江等。郁文從1937年開始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黨校學習,1939年任《新中華報》采訪通訊部主任,1942年作為《解放日報》特派記者赴西北抗日前線采訪,之后參加《抗戰(zhàn)日報》的領導工作,兼任新華社晉西北分社社長,1948年夏調《晉南日報》任社長。王揖的學習經(jīng)歷和郁文相似,也是從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黨校畢業(yè)的。1939年1月為《新中華報》編輯,1941年轉為《解放日報》編輯,負責國際新聞部分,抗戰(zhàn)勝利后先后任《東北日報》副總編輯、總編輯。余光生于1929年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學習公路運輸和公路建筑,是少數(shù)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清涼山報人之一?!督夥湃請蟆穭?chuàng)刊后,余光生由于精通英文被調到報社任國際版主編,之后成為《解放日報》的副總編輯、總編輯,1946年5月28日,余光生成為解放日報社和新華社代理社長兼總編輯。范長江是中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先后在南京中央政治大學鄉(xiāng)村政治系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34年成為《大公報》撰稿人,著有《中國的西北角》等作品,后來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青年記者學會,1946年成為《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延安高等學校中的新聞學教員一般為非科班出身,即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新聞學教育,他們以新聞從業(yè)者的身份兼任教員。這種由新聞業(yè)界人士擔任新聞學教職人員的情況自中國新聞教育發(fā)端便已存在,“一部新聞教育史,就是學校和新聞界的合作史。我國新聞教育之發(fā)軔,得力于民國中國報界俱進會之催生,各校之設系開課,教師亦多自報界羅致”。[14]此外,延安的大學新聞教育并未形成固定的教材或講義,教員多以自制講義或隨堂演講的方式授課,這與當時新聞學書籍稀缺不無關系。延安中央研究院圖書館工作者說,“可供專題研究參考的書籍卻很少,特別是教育和新聞兩個研究室需要的參考書更缺”。[15]陸定一回憶,他在撰寫《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時,手中只有一本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作為參考書。[16]

        延安高校新聞教育從最初的新聞課發(fā)展到新聞班,反映了新聞教育初步向正規(guī)化、專門化方向發(fā)展,但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獨立的院系,也未建立??菩侣剬W校。而同時期在延安以外的地區(qū),中共相繼設立了中國新聞學院(1939年4月)、華中新聞??茖W校(1946年2月)、華東新聞高等學校(1947年3月)等專門的新聞院校。國民黨也創(chuàng)辦有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1935年夏)和重慶新聞學院(1943年10月)。相形之下,延安高校新聞教育似乎并不發(fā)達,然而延安作為一個匯集了眾多知識分子的“大學城”,似乎具備承辦新聞院系或新聞專科學校的能力,那么,為何在延安教育版圖上無其一席之地呢?眾所周知,延安的資金、物品等客觀條件嚴重不足,的確對高校新聞教育的發(fā)展有所限制,但這是否足以構成扼住高校新聞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呢?除此之外,又是否存在著影響延安新聞教育狀況的主觀因素呢?胡喬木的《為什么在職干部教育擺在第一位?》一文提供了解答上述問題的線索:“學校的教育,無論如何,也只是訓練和配置人才的第一步,實際工作中的鍛煉和學習才是鍛煉人才的最好學校。”[17]在中共“社會即學?!庇^念影響下,工作單位被認為是真正的學校,這是對“做中學”教育理念的演繹,也幾乎顛覆了對獲取傳統(tǒng)的正規(guī)知識途徑的認知,從這種意義上講,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理所當然地成為延安新聞教育實踐中的主要部分。

        二、專職人才的新聞教育

        前文提到,大學新聞教育的教員大多屬于非科班出身,這其實也是延安新聞機構中的普遍情況。“當時在《解放日報》做編輯、記者工作的幾十個同志,做過報紙工作的很少,大部分是新手。我們僅有的一些報紙知識,無非是從資產(chǎn)階級報刊那里得來的?!盵18]少數(shù)科班出身者,如楊永直和譚吐,其新聞知識源于舊式新聞學,而多數(shù)人既無相關學歷又無從業(yè)經(jīng)驗。因此,向專職人才普及新聞學知識并探索具有中共特色的新聞宣傳道路,成為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1. 集體學習

        抗戰(zhàn)時期,新華社曾在延安主辦過多次新聞講習班,利用工作空隙,把采編人員集中起來,由社編委會領導,由業(yè)務熟練的新聞骨干給大家講課,講授新聞基本知識和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對提高采編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起到了較好的作用。[19]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1942年2月28日),所有在職干部須接受業(yè)務教育,除業(yè)務知識的傳授,具體業(yè)務經(jīng)驗的研究也被列為業(yè)務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20](163)在新聞機構中,社內會議是研究和總結業(yè)務經(jīng)驗的常規(guī)的新聞教育形式。新華社曾規(guī)定半個月開一次情況匯報會,業(yè)務總結會每月一次。[21]解放日報社也有類似會議。在1943年6月21日召開的編委會上,針對如何反對黨八股與建設新文風,博古作了一次關于新聞寫作的重要發(fā)言,不僅指出了寫好新聞的要點,同時提出了對記者素質的要求。[22]由此,清涼山新聞工作者逐漸明確了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要求,業(yè)務能力得到不斷提升。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過程中也借鑒了一些外籍新聞人的專業(yè)智慧。

        新華社會議中不僅研究各分社的來稿,還對當時進入解放區(qū)外國記者的相關報道進行過多次深入的研討,如“從合眾國際社記者羅波爾所寫的報道中,發(fā)現(xiàn)他在采訪、寫作上有四個特點,即保持采訪的新鮮感和敏銳性、采訪過程的周密細致、觀察分析問題的深刻和寫作技巧的巧妙,這四點給予我們的記者采訪活動以極大的啟示”。[23]1946年8月,美國著名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受邀在解放日報社作關于新聞寫作的講座?!皬脑鯓訉憳祟}談起,她說,新聞的標題是一門學問,標題寫的好壞決定著別人是否要讀你的新聞,要做到別人看了標題,就非讀你的新聞不可。接著她講怎樣寫新聞導語,導語是一條新聞的精華和概括,要把新聞中最主要的東西,用最精煉的文字寫在導語里?!盵24]

        2. 前輩指授

        如果說,集體學習是制度化的,那前輩指授就帶有隨機性特點。清涼山報人的回憶文章中多次提及前輩對后進的提攜,博古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前輩之一。針對國民黨政府的第三次反共高潮,陜甘寧邊區(qū)召開動員大會,而大會的新聞稿件雖幾經(jīng)修改仍未達到要求,“最后,負責的記者圍在博古身邊,博古邊念邊改,大家都很佩服”。[25]延安整風運動中,《解放日報》進行了版面改革,一批記者編輯被安排到其他分區(qū)工作,臨走前博古召集他們,細談了新聞寫作問題,并叮囑他們記者不是居高臨下的社會輿論指導者,也不是無冕之王。[26]

        藍蕓夫回憶在新華社工作的時光:“我真是邊干邊學,謝謝邵紅葉指授一般新聞應具有五個‘W,即何人、何事、何故、何時、何地。幸而我在高中學習文學概論知道文藝中的六個‘W,多一個‘如何,比較容易理解?!盵27]王唯真將清涼山稱為新中國第一所新聞高等學校,“在這所學校里,為數(shù)不多的黨的第一代新聞工作者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從事新聞寫作,嚴格修改我們所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和每個標點符號,一直到我們能獨立工作”。[28]

        清涼山的各新聞機構通過開展具有輻射度的集體學習和有針對性的前輩指授的新聞教育,扮演了新聞學校的角色,其中的前輩和骨干相當于新聞學的教員。新聞從業(yè)者在“做”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學”得以解決,并逐漸掌握新聞工作的相關技能,在新聞事業(yè)中逐步發(fā)揮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以“做中學”為主導的學習方式同樣適用于通訊員新聞教育。

        三、通訊員新聞教育

        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提出,“(要)發(fā)動組織和教育那廣大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非專業(yè)的記者,積極為報紙工作”。[29]1946年9月1日,胡喬木呼吁“人人要學會寫新聞”,[30]這些材料都指向延安時期新聞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特色[31]——通訊員制度。實際上,中共通訊員制度早在1929年就已正式建立,[32]同年,《上海報》即以“新聞五要素”指導通訊員寫稿。[33]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新聞事業(yè)面臨諸多現(xiàn)實困境,因“報社的專業(yè)記者不多,通訊聯(lián)絡工具簡單,不依靠各級黨委與人民群眾中有文化、稍有文化以至不識字的農(nóng)民積極分子的口述、筆書,要想及時地報道邊區(qū)各縣以及解放區(qū)的消息,是非常困難的”。[34]同時,中共提出兩個在新聞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的報刊理念——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通訊員運動便在此推動下如火如荼地鋪展開來。但大眾通訊員大多是各縣、各區(qū)、各鄉(xiāng)的干部,或是中學小學的教員,通常文化水平比較低,如1940年共發(fā)展通訊員654人,文化程度在中學以上的有145人,小學以上的有321人,有188人只是稍微認字。[35]因此,為使通訊員能夠完成通訊寫作,化數(shù)量優(yōu)勢為質量優(yōu)勢,中共采取召開座談會、開辟專門刊物、報社復函等多種方式對通訊員開展新聞教育。

        1. 座談會

        通訊員座談會按照組織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三類:一是各報刊編輯部組織召開的座談會,二是各單位、組織團體(非新聞機構)就各自的通訊員召開的座談會,三是由下鄉(xiāng)的專職新聞人面向當?shù)赝ㄓ崋T主持召開的座談會。

        為解決在組織和培訓工農(nóng)通訊員的過程中碰到的業(yè)務問題,如對新聞的基本認識、新聞和報紙怎樣反映實際生活并使之面向廣大群眾等問題,負責新華社通訊科日常采編通聯(lián)工作的繆海稜曾邀請張聞天在延安通訊員大會上做報告,面對參會的二百多人,張聞天著重講了報紙通訊工作的重要性、通訊員的任務和要求以及怎樣寫新聞通訊等問題,講話摘要發(fā)表在1939年12月1日出版的新聞業(yè)務刊物《通訊》創(chuàng)刊號上。正如張聞天所言:“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聯(lián)系很困難,沒有條件開會來進行教育。”[36]從聯(lián)系的便利程度及通訊員的集散情況來看,第一種形式的座談會組織難度最大。第二種形式的座談會,恰恰得益于這兩種優(yōu)勢,成為最主要的座談會形式?!督夥湃請蟆飞峡d大量此類座談會的開展情況,如《行政學院通訊員座談新聞通訊問題,王院長重視黨報通訊工作》《延屬地委召集延安縣市通訊員舉行通訊工作座談會,強自修同志做總結》《子洲座談通訊工作,縣上通訊員下鄉(xiāng)要幫助區(qū)上寫稿》等。第三種形式座談會雖然也具備通訊員分布集中的優(yōu)勢,但其召開受制于專職新聞人下鄉(xiāng)的契機,通訊員午人曾回憶:“《解放日報》記者常來安塞縣采訪,對本縣通訊報道有直接的指導和推動,他們在采寫稿之余,還召集通訊員開座談會,談無產(chǎn)階級新聞事業(yè)的性質和根本原則,介紹采訪、寫作的要求或經(jīng)驗,提出一些當前報道要點,對我們寫的稿子,直率地提出修改?!盵37](214)

        2. 新聞業(yè)務出版物

        新聞業(yè)務出版物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培養(yǎng)新聞人才的重要介質,[38]延安時期清涼山各新聞機構創(chuàng)辦了《通訊》《大眾習作》《新聞通訊》等??灾笇ㄓ崋T寫作。

        《通訊》由新華社在1939年12月1日創(chuàng)辦,隨著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延安分會和《新中華報》的先后加入,1940年6月《通訊》成為三家聯(lián)合編輯出版的新聞業(yè)務刊物,于1941年5月??渤隹?期?!锻ㄓ崱窞橛陀?,32開本,每月一期,每期刊登兩三萬字,每期約印200份。[39]《通訊》除刊登指導新聞采訪寫作的業(yè)務文章外,也轉載過有關新聞寫作的譯文,還有邊區(qū)通訊員工作和青記延安分會活動的信息。

        《大眾習作》于1940年8月創(chuàng)刊,至1941年9月15日???,由大眾讀物社創(chuàng)辦,共出版6期,計4本,其中第二、三期和第五、六期均為合刊。[40]《大眾習作》刊載“工作經(jīng)驗”“習作”“原作與改作”“公開信”“工作往來”“名著研究”等專欄。其中,“習作”與“原作與改作”是最主要的兩個專欄,刊物編輯針對收到的稿件作出修改標注。

        《新聞通訊》由《解放日報》通訊采訪部和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延安分會合辦,存續(xù)時間自1942年10月28日至1945年3月23日,共出刊14期,刊載73篇文章。[41]刊載的文章主要介紹新聞工作經(jīng)驗和新聞寫作技巧,也發(fā)表了工農(nóng)兵通訊作品以及指導通訊寫作的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論我們所需要的稿件及如何寫作》《怎樣把報紙辦得通俗》等。

        《通訊》《大眾習作》是單獨發(fā)行的刊物,《新聞通訊》則作為《解放日報》的副刊版而存在。有些刊物雖規(guī)定了發(fā)行周期,但在紙張緊張和印刷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經(jīng)常無法按時出刊,如《大眾習作》第四期《編后記》中記載:“這一期稿子,早就編好了,但是,為了紙張和印刷問題,直到現(xiàn)在才出版,又脫期了?!盵42]

        3. 復函

        就通訊員新聞教育方式而言,座談會的優(yōu)勢在于面授,可以當面問答。專門刊物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空間的界限,覆蓋范圍相對較廣。此外,通訊員新聞教育中還存在一種頗具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復函,“對于報社復信,我就其中有關宣傳指導思想的提法特別留心,覺得所提示的意思對于像我這樣一個業(yè)余寫稿者,其效益頗像函授學?!薄37](213)對于通訊員投送的通訊稿件,新聞機構一般會予以回復,詳細指出通訊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和修改建議等,其中不乏新聞專業(yè)知識的傳授。這種新聞教育方式來源于中共多年以來的通訊員培養(yǎng)經(jīng)驗。早在江西瑞金時期,《紅色中華》就已采用函授的方法“來教他們(通訊員)的新聞學,如何做社論,如何寫消息,如何當外勤記者,如何當內勤記者,如何發(fā)稿,如何校對,如何做發(fā)行工作……要這樣來創(chuàng)造蘇維埃的新聞干部?!都t色中華》不僅是報紙,而且是學校,從事這一部門工作的干部的需要,已經(jīng)放在我們新聞政策的議事日程之上”。[43]

        曾任《邊區(qū)群眾報》通訊科科長的張思俊回憶:“說到大眾通訊工作,不僅要廣泛、深入、細致地進行工農(nóng)通訊網(wǎng)的組織工作,更重要的還需對工農(nóng)通訊員進行細致、具體的工作指導和寫作指導。”[44]通訊員的寫作能力是工農(nóng)通訊網(wǎng)有效運行的強有力保障,通過多種教育方式提升通訊員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而通訊員中的能力突出者也有機會成為新聞機構中的專職新聞人。

        四、延安新聞教育的特色與問題

        1. 延安新聞教育的學理研究

        著名報人、新聞教育家成舍我認為:“新聞教育一方面是職業(yè)教育,一方面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種。技術的訓練和學理的研究,都應該同樣重視?!盵45]延安新聞教育中的大學新聞教育和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其目的主要為培養(yǎng)能夠勝任新聞工作的人才,教育內容多屬于技術訓練;在學理研究方面,延安新聞教育也并非空白一片,其成果可通過出版的新聞學著作和設立的新聞學研究機構兩部分加以展現(xiàn)。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撰寫并發(fā)行了唯一一部新聞學相關著作——《怎樣寫新聞通訊》,這部著作是在1945年由邊區(qū)群眾報社出版,作者是時任《邊區(qū)群眾報》編輯的金照。[46]同時期的其他地區(qū)中,有關戰(zhàn)時新聞學的專著相繼問世,中共也出版了幾十種新聞學著作,如惲逸群的《新聞學講話》、張友鸞的《去到敵人后方辦報》、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山東分會編寫的《新聞工作選集》等。因此,延安新聞教育在新聞學著作出版方面與其他一些地區(qū)相比稍顯遜色。

        專門研究機構的設置體現(xiàn)出中共對新聞學研究的重視。1941年8月,中央研究院新聞研究室成立,由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李維漢兼任研究室主任,成員有王禹明、吳景直、鄧澤、陳明、臧劍秋、陳白林、何定華、吳越、王海原、黃鑄夫等近20人。[47]新聞研究室的目標是“培養(yǎng)通曉新聞事業(yè)的理論與實際,具備歷史社會的具體知識,以掌握時事政治動向及黨的新聞政策,并有寫作能力的新聞工作干部”,擬定了《中國新聞研究室工作計劃草案》,“著重于調查研究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現(xiàn)狀、中國新聞事業(yè)的歷史和中國新聞理論三個方向”,[48]這一草案也被視為研究“完全黨報”的重要線索。[49]

        2. 延安新聞教育從屬于干部教育與宣傳教育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國民黨實行“戰(zhàn)時當作平時”[50]的教育政策,高等學校教育并未因抗戰(zhàn)作出巨大調整,因此,國民黨的新聞宣傳干部主要來源于其設立的高校。與之相反,中共確立了“抗戰(zhàn)教育”方針,使教育為抗戰(zhàn)服務,并由此規(guī)定“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應該是第一位的。而在職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中的比重,又應該是第一位的”。[20](162)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在職新聞教育,即新聞機構的新聞教育,是延安新聞教育的重中之重,成為中共培養(yǎng)新聞宣傳干部的最為重要的渠道,也可視為“延安模式”的最大特色。從“做”與“學”的順序來看,國民黨新聞宣傳干部先在學校中接受新聞教育再參與相關工作,而中共新聞宣傳干部則大多是在工作中邊做邊學。

        與當時的非政黨新聞教育相比,延安新聞教育的特色表現(xiàn)在其宣傳教育上。延安新聞事業(yè)多發(fā)揮其宣傳作用,為喚起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各級各類的教育內容中也普遍含有大量宣傳內容。因此,同屬于文化領域的教育和新聞在宣傳向度上日益趨近,新聞與宣傳、教育的界限變得模糊,這一點在當時的課程和機構設置中也有所表露:在延安大學的新聞教育規(guī)模未達到創(chuàng)設獨立班級之前,課程設置為新聞學和邊區(qū)教育二選一;李維漢同時兼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新聞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的主任;1940年6月,中央干部教育部和中央宣傳部合并為中央宣傳教育部。在最受重視的在職干部業(yè)務教育領域,中共推行“做什么,學什么”[20](32)的方針,因此,以業(yè)務為導向的、兼具新聞與教育性質的延安新聞教育不可避免地帶有重視政治宣傳的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的泛政治化和過分功利化。[51]不可否認,這種教育提供了快速適應中共新聞宣傳需要的捷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教育事業(yè)的相對獨立性,在新聞教育中易造成重實務而輕學理的局面。

        3. 體現(xiàn)了新民主主義精神的“新教育”

        為何延安新聞教育的特色突出表現(xiàn)在宣傳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兩方面?從當時陜甘寧邊區(qū)的整體教育環(huán)境著眼,可以發(fā)現(xiàn)延安新聞教育的特色與中共推行的“新教育”政策密切相關?!靶陆逃笔窃趯η迥┮詠砦骰逃此嫉幕A上形成的,認為西化教育“第一,它是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國家的產(chǎn)物,不合于中國的需要;第二,它是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者的產(chǎn)物,不合于中國民主根據(jù)地的需要;第三,它是和平時期的產(chǎn)物,不合于抗日戰(zhàn)爭的需要;第四,它是大城市的產(chǎn)物,不合于農(nóng)村的需要”。[52]因此,不能“繼續(xù)容忍那種與抗日民主地區(qū)的一切環(huán)境都不調和的教育,讓它傳播形式主義與主觀主義”,而是提倡“發(fā)展真正與人民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教育,替中國的新教育真正開辟一條康莊大道”,以“滿足國際國內斗爭形勢的要求,實現(xiàn)抗戰(zhàn)勝利和新民主主義的理想”。[53]由此可見,“新教育”是中共將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中國教育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54]與發(fā)端于20世紀20年代的新民主主義教育一脈相承,中共的新民主主義教育與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教育共同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兩條主要路徑。[55]延安新聞教育的特色因“新教育”土壤而生發(fā),“新教育”為其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探究“新教育”的理念與相關政策,是深刻理解“延安模式”的必要條件。

        結語

        延安時期的新聞教育形成了“延安模式”,這一模式是以干部培養(yǎng)工作為主導的新聞教育,圍繞著實際的政治和社會需求,教學內容以業(yè)務需要為準,鼓勵“做中學”的學習方法,提倡短期內快速培養(yǎng)新聞人才,培養(yǎng)對象包括專職人才和通訊員,以實現(xiàn)全黨辦報與群眾辦報。中共新聞教育與中共幾乎同時誕生,但系統(tǒng)化探索和建設則始于延安時期,“延安模式”無疑是其重要成果。

        “延安模式”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陸的新聞教育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的總方針是:“以老解放區(qū)新教育經(jīng)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jīng)驗,借助蘇聯(lián)經(jīng)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盵56]新中國已基本具備大力發(fā)展高校新聞教育的條件,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歷經(jīng)幾番院校調整之后,僅剩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新聞系、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三個高校新聞教育組織,與此同時卻開設了大量以短、快、針對性強為特點的在職新聞教育機構,其中作為老解放區(qū)新教育經(jīng)驗重要部分的“延安模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54年7月17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將在職新聞干部培養(yǎng)提到重要地位,“整頓報紙編輯部的工作,提高在職的新聞干部的水平,并加強對新聞干部的培養(yǎng)和訓練工作,是改進報紙工作的迫切和根本的任務之一”,[57]甚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于1955年創(chuàng)立伊始也以短期培訓在職新聞干部為主,[2](307)同時,各種類型的新聞干部講習班、通訊員培訓班則星羅棋布。

        新中國成立后著名的在職新聞干部培訓機構主要有:北京新聞學校,從1949年10月起共辦兩期,培養(yǎng)新聞干部435人;中央宣傳干部訓練班,開辦于1951年10月,停辦于1953年5月;中央馬列主義學院,即今中共中央黨校,1954年9月至1957年11月共辦三期新聞班。[58]在黨校內設立新聞教育機構固然與當時學習蘇聯(lián)經(jīng)驗有關,但也與延安新聞教育思想一脈相承,早在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fā)布的《關于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中就曾指出:“黨的宣傳鼓動工作發(fā)展,首先決定于宣傳鼓動工作干部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掌握馬列主義而又富有實際工作經(jīng)驗的宣傳干部,這是黨的一個嚴肅的和長期的任務”,提出“在高級黨校內設立專門培養(yǎng)宣傳鼓動的工作者、報紙編輯以及新聞記者的科系,是非常必要的”。[59]

        關于“延安模式”對新中國成立后新聞教育的影響,如前文所述,可能僅是浮現(xiàn)于海上的冰山一角,而隱沒于水中的,影響或更深遠的,還是新聞教育的根本理念、知識圖式及其發(fā)展邏輯。愛彌兒·涂爾干曾言:“只有在過去當中,才能找到組成現(xiàn)在的各個部分?!盵60]探討延安新聞教育,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新聞教育中的許多關鍵因素,也可由此獲得豐富的啟示。

        參考文獻:

        石源華. 陳公博的一生[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50-51.

        童兵,林涵. 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306,307.

        王公亮. 進步的新聞教育[J]. 報學雜志,1948(6):11-12.

        顧雪雍. 奇才奇聞奇案:惲逸群傳[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01.

        宋曉夢. 李銳其人[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14.

        劉憲曾,劉端棻. 陜甘寧邊區(qū)教育史[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

        段延輝. 抗戰(zhàn)時期中國女子大學學生生活研究[D]. 延安大學,2012.

        柳勉之. 聽課·實習·生產(chǎn)——女大生活片段[M]//孫克悠,延安中國女子大學北京校友會. 延水情:紀念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成立六十周年.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9:249.

        李文放. 勇攀秦文研究高峰[M]//孫克悠,延安中國女子大學北京校友會. 延水情:紀念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成立六十周年.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9:395.

        王延雄. 新聞史學界對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新聞系的“系科”誤讀[J]. 新聞知識,2009(9):59-60.

        《延安大學史》編委會.延安大學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8-141.

        延大增設新聞班、外文班[N]. 解放日報,1947-01-11(002).

        張光. 建國前夕的一段經(jīng)歷[M]//劉妮. 清涼山記憶.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282.

        白寶善. 論新聞系與新聞界之合作[J]. 報學雜志,1948,1(7):11.

        徐亮,楊荃. 我們的圖書館[M]//溫濟澤,等. 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88.

        童兵. 童兵自選集:新聞科學;觀察與思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10.

        胡喬木. 為什么在職干部教育擺在第一位?[N]. 解放日報,1942-03-16(001).

        張沛. 清涼山雜憶[M]//劉妮. 清涼山記憶.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219.

        萬京華. 新華社與解放區(qū)新聞學教育[J]. 百年潮,2019(1):85-90.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 陜甘寧邊區(qū)教育資料:在職干部教育部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陳笑雨. 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M]//劉妮. 清涼山記憶.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36.

        李志英. 博古傳[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432-433.

        任豐平. 延安新華總社的編輯工作[M]//劉妮. 清涼山記憶.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72.

        高向明. 忘不了你喲,清涼山![M]//劉妮.清涼山記憶.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240.

        繆海稜. 延安初期記者生活片段[M]//丁濟滄,蘇若望. 我們同黨報一起成長:回憶延安歲月.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55-56.

        田方. 日記的一頁[N]. 解放日報,1946-05-16(004).

        藍蕓夫. 新華社生活瑣記[M]//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華社回憶錄.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149.

        王唯真. 延安廣播的萌芽時期——編輯人員的工作、學習、勞動和生活[M]//方午田,蒙人方. 延安記者.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94.

        陸定一. 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 解放日報,1943-09-01(004).

        胡喬木. 人人要學會寫新聞[N]. 解放日報,1946-09-01(004).

        李海波.“細膩革命”:延安時期通訊員運動的動員技術分析[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4):100-105.

        李俊. 中國共產(chǎn)黨黨報通訊員制度的歷史演變[J]. 新聞研究資料,1990(1):66-82.

        余家宏,寧樹藩,等. 新聞學詞典[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2.

        楊永直. 清涼山上一株松——延安《解放日報》的七個年頭[M]//丁濟滄,蘇若望. 我們同黨報一起成長:回憶延安歲月.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105.

        周文. 開展通訊員運動[G]//朱鴻召. 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大眾習作.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92-99.

        繆海稜. 延安新華社的生活永遠激勵著我[M]//新華社新聞研究所. 新華社回憶錄.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75-77.

        午人.《解放日報》成為新聞函授學校——報社編輯部對業(yè)余通訊員的熱情指導[M]//方午田,蒙人方. 延安記者.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胡鳳. 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人才培養(yǎng):以“青記”為中心的考察[J]. 現(xiàn)代傳播,2019(8):163-168.

        萬京華. 延安時期的新聞業(yè)務刊物——《通訊》[J]. 新聞與寫作,2007(3):42.

        王巨才. 延安文藝檔案·延安文學:延安文學組織(第31冊)[M]. 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158.

        周光明,蔡倩.《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的相關問題[J]. 東南傳播,2013(3):110-113.

        朱鴻召. 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大眾習作[G].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

        氓. 論目前“紅中”的任務[N]. 紅色中華,1933-08-10(004).

        張思俊. 工農(nóng)通訊員的益友——《大眾習作》[M]//陜西日報社. 五十年華:1940—1990. 西安:陜西日報社,1990:39.

        成舍我. 我所理想的新聞教育[J]. 報學季刊,1935,1(3):105-114.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解放區(qū)根據(jù)地圖書目錄[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53.

        溫濟澤,等. 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77.

        臧劍秋. 世界觀改造的起點[M]//溫濟澤,等. 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22.

        王春泉. 延安中央研究院的《中國新聞研究室工作計劃草案》[J]. 新聞知識,2019(5):43-4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一)[G]. 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13.

        高華. 試論延安教育的價值和意義[J]. 江蘇社會科學,1999(6):120-126.

        胡喬木. 根據(jù)地普通教育的改革問題[N]. 解放日報,1944-04-07(001).

        胡喬木. 打碎舊的一套[N]. 解放日報,1941-09-11(001).

        宋薦戈. 略論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38-43.

        鄔志輝. 中國百年教育現(xiàn)代化演進的線索與命題[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45-4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86.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中)[G].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327-328.

        吳廷俊. 中國新聞史新修[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400.

        中共中央黨校毛澤東思想研究室. 思想政治工作文獻選編[G].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0-31.

        愛彌爾·涂爾干. 教育思想的演進[M]. 李康,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

        The "Yan'an Model"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ZHOU Guang-ming, WANG Qi(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China,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the Yan'an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journalism educa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Yan'an model"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Yan'an journalism education has its own achievements in both "technical train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Its educational practice mainly includes two type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university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journalism education for news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tter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ull-time talents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journalism education for correspondents. Yan'an journalism education is subordinate to the CCP's cadre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education. It is firmly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new education" and had obviou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a refinement of local experience and local knowledge, but also has a certain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his model has a direct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Keywords: journalism education; "Yan'an model"; cadre education; publicity education; "new education"

        猜你喜歡
        新聞教育干部教育新教育
        相約“新教育”的美好
        新聞專業(yè)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加強道德信仰教育是干部培訓教育的根本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08:33
        一名電視體育記者轉型新聞教育的觀察和思考
        中國記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09:28
        縣級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班級管理的實踐與探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04:27
        結構化研討教學實踐分析
        媒介融合時代數(shù)據(jù)新聞可視化教學探索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16:28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60期)2016-08-23 06:23:08
        走進新教育,拓展“大閱讀”
        考試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19:11:24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国产日韩欧美|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中文字幕av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三级精品久久久| 偷拍一区二区视频播放器|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片| 午夜一级在线| 99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l| 国产最新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传媒在线无码|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 国语对白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日韩熟女高清视频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欧美日韩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热门精品|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粗一硬一长一进一爽一a视频| 日本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日本老熟欧美老熟妇| 久久精品视频按摩| 青青草是针对华人绿色超碰 | 国产专区国产av|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亚洲区亚洲av|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