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珍
摘 要:建構主義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數學產生巨大影響的理論。有人說,數學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的構建過程。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結構,教育結構的重要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現代小學數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主要闡述了建構主義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建構主義;小學數學;啟示
教育不應視為一系列預先決定的靜態(tài)結論,而應視為動態(tài)結論。關于小學數學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從“提問、思考、理解、批判與交流”到“理解”,“理解”再到知識的生成,從中導出結論,學生將成為知識的大師。
一、建構主義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1966年,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建構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對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研究,相信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會通過“同化”和“適應”的過程逐漸建立外界的理解。對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他相信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知識以及學生的主觀性,當然是由學生自己控制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相信,知識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就是在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在別人的幫助下通過建構被學習者習得。因為學習是在特定語境下借助他人構建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代表“語境”和“合作”,“對話”和“建設性意義”是學習環(huán)境的四個屬性,是“建設性”的。建設性意義是一個整體,也是學習過程的出發(fā)點。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即建構主義的意義體現,它還體現在與其他事物存在內在聯系。教師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出意義。這意味著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學習內容中反映的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學習是學生構建知識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與教材和教師交流,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質量。他們是數學教育的組織者和員工,學生是數學教育的真正學成者,而不僅是接受者或模仿者。因此,教師需要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在自我研究、合作中幫助學生學習數學思維、管理技能、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在交流過程中,要真正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在數學活動中積累廣泛的經驗。
二、小學數學中建構主義的應用
數學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主要由數學的抽象內容和數學知識系統(tǒng)的結構決定。也就是說,新概念取決于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不充分的自制能力和低集中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思維還處于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層面轉移的過程中。針對這些特性,小學數學必須實施可見性和啟發(fā)式的原則,采用動態(tài)、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了解3個城市的最低氣溫,進而了解溫度有零下,再而將負數的概念導入課堂。因此,要根據中小學的特性,結合建構主義理論基礎,建立“嚴謹”的灌輸基礎和條件。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根據實際情況教導學生,并指導學生這樣做。課程體系應該是知識的傳授,而不是知識的灌輸。教師不是知識的傳輸者和領導者,而是知識的引導人。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以及發(fā)展經驗。
數學強調知識的建設性,需要根據經驗形成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分數的乘除法”時,教師先將之前學習的乘除法的概念重新講述一遍,再根據現實的一些問題去引入今天所要學習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地掌握分數的乘除。教師應在開始學習時向學生提供適當的基礎,使課程內容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此,我們必須和學生進行交流。在課前導學時,新知識的內容必須包含一定的問題。這樣,學生就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它還強調了課前準備和下一課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了過去經驗和新知識之間的有效關系。因此,學生可以連續(xù)和系統(tǒng)地去學習知識,開展感知培訓,鼓勵學生從經驗中學習。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不僅需要聽從別人的介紹和說明,還需要通過傳達實際的感情和經驗,也就是說通過直接的經驗,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識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努力組織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和給予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鄧冰.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影響[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2).
[2]魏志平.“協(xié)作式”數學教學模式簡介[J].數學通訊,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