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呈林
摘 要: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chǔ)。要想學好語文,學生要有思維連貫與拓展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組織語言的能力,還要有優(yōu)秀的閱讀能力。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學生不僅要學會語文基礎(chǔ)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習課本內(nèi)容,還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有關(guān)語文閱讀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今后做題中掌握閱讀理解的技巧,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習慣培養(yǎng)
語文是學習的基礎(chǔ),其包含的內(nèi)容也多種多樣。小學階段相當于學生的啟蒙階段,教師需要在此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據(jù)調(diào)查顯示,在小學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要比在中學學習語文要更容易?,F(xiàn)在的學習太過于功利化,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往往忽略了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而現(xiàn)階段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能力與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教學中指導閱讀習慣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所接觸的事物十分有限,有時家長可能在家中疏于對學生的管理,認為小學的學習并沒有那么緊張,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中花費較大的心力。
例如,四年級上冊《雅魯藏布大峽谷》一文描寫的是中國的自然景觀,作者描繪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絕妙的景色。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要著重對自然景物描寫的感悟。教師在進行這篇文章的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講解自然景物描寫的相關(guān)考點。在做題時要求學生勾畫本文重點,切實體會作者見到雅魯藏布大峽谷時的心情。其實,小學生是比較躁動的,很難會選擇安靜下來認真地讀一篇文章,教師要針對這一問題想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習變得新穎有趣,對學生有吸引力。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正確運用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力,使
學生接受并樂于接受。
二、在學習中掌握閱讀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從學生學習興趣這方面出發(fā),在教學實踐中想出更加貼合的教學方法。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的課堂教學,肯定是生動有趣的。教學工具,如今也變得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課件教學,在課件中插入生動的視頻、有趣的圖片等,更加符合學生的審美。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自然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如果學生對大段的文字沒有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選擇將文中的重點摘出來,請學生進行情景演繹。自己親自參與的活動印象往往比較深刻,多進行類似的活動,學生就會對閱讀展現(xiàn)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充分在情景演繹中釋放學生的心理,更好地感悟作者筆下的角色。
例如,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寫出了在經(jīng)歷地震后的一對父子的故事,這篇文章可以很好地進行情景演繹。在地震過后,因為父親找不到自己兒子那種內(nèi)心焦急與害怕,渴望再次見到兒子的心情,不知疲倦地在廢墟中挖掘,最后兒子也靠著頑強的意志活下來,父親最終找到兒子的故事。這種內(nèi)心爆發(fā)的情感,在演繹的時候,也需要真正的感同身受,如果演繹成功,可以很好地體會到這位父親的心情。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筆下人物的情感。成功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感情,才是提高自身閱讀能力最快的方法。
三、在閱讀中有效延伸范圍
除去學習小學課本中的文章,教師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不止拘泥于課內(nèi)文章的學習,學生也需要通過大量閱讀課外的文章來開拓自己的眼界。文章看得多了,素材積累的就會更多;情感體會的多了,閱讀能力也會相應(yīng)地提高。閱讀其實是一個興趣,是靠學生本身自發(fā)性而完成的一件事情。教師不能強迫全體學生都去完成一個硬性的閱讀目標,要善于引導,同時為學生列出一個閱讀清單,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閱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如果學生內(nèi)心沒有產(chǎn)生抵抗心理,學習起來就會更加輕松愉快。
例如,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寫出了圓明園被摧毀的過程,也寫出來中國古代建筑的精妙。通過此篇文章,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關(guān)于中國古代建筑的文章,以及中國清代被國外侵占的歷史的文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習中國歷史,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近代的屈辱歷史從而更加發(fā)憤圖強地學習。
體會作者的情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chǔ),自己良好的閱讀能力才是體會作者情感最強有力的橋梁。在當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學生課外閱讀思維,是學習語文中重要的存在。
參考文獻:
[1]魏麗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J].中國新通信,2020,22(16):200.
[2]楊莉.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