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升保護環(huán)境意識。
2.知識與技能:結合中國自然災害分布圖,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特點;搜集、了解并交流不同自然災害典型案例。
3.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模擬實驗,引發(fā)學生對我國災害分布特點、危害與人類行為的思考。
教學對象:
小學五年級學生。
教學過程:
師:上課!同學們好!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經(jīng)過課前預習,相信同學們對這節(jié)課已經(jīng)有初步認識,那大家覺得這節(jié)課我們應該重點探討哪些問題呢?
生:我們應該重點探討自然災害都有哪些種類,又是怎么分布的。
生:自然災害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損失。
師:同學們通過預習就有了這么多的思考,可真了不起!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吧。
活動一:我國自然災害特點
師:我國自然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生:我國自然災害有旱災、臺風、洪澇、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蟲害。
教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從書中發(fā)現(xiàn)的。
師:書上文字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通過這位同學介紹,能看出我國自然災害種類有什么特點?
生:種類多。
師:那這么多種類的自然災害都分布在哪里?課本上有沒有我們能夠利用的資料?
生:中國自然災害分布圖。
師:對,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仔細看圖并思考這些自然災害都分布在哪里。(學生自己看圖思考。)
師:請帶著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
師:好,時間到,哪位同學想來分享?
生: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我國旱災、洪災、病蟲害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qū),臺風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地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qū)。
師:你真是一位讀圖小專家,讀出了自然災害區(qū)域分布特點。圖中還用不同顏色表示洪災區(qū)、旱災區(qū),它們又是怎么分布的?
生:我發(fā)現(xiàn)我國洪災區(qū)主要集中在南方,旱災區(qū)主要集中在北方。
師:你把圖讀懂了。我們國家正是根據(jù)南澇北旱情況實施了一項大工程,誰知道?
生:南水北調(diào)。就是把南方水引流到北方解決北方的旱災。
師:你知道的可真不少,作為新時代少先隊員,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同學們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有自然災害發(fā)生,我國的自然災害在分布上有什么樣的特點?
生(齊):分布廣。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讀了中國自然災害分布圖。通過交流討論,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自然災害具有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
活動二:不能忘卻的自然災害
師:每次自然災害來臨時都給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巨大損失,很多自然災害到今天我們都難以忘卻。課前,我們已經(jīng)搜集近幾年我國經(jīng)歷的自然災害資料,下面就請同學來交流一下。
生:這是我搜集的發(fā)生在四川涼山的火災資料,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火勢非常大,周圍樹木都被點燃,我感受到了大火的無情。
師:是呀,這場雷擊火,我們失去好多條鮮活生命。
生:我找到的是發(fā)生在我們這里的霧霾。大家看,這是周一時的天氣,外面灰蒙蒙的,人們出門必須戴口罩,也因為這場霧霾我們停課一天。
師:而且霧霾天給交通也帶來嚴重的影響。原來自然災害就在我們身邊。老師也搜集了2008年汶川地震時的影像資料,我們一起來看。
師:同學們,看完這個視頻,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自然災害真是太可怕了,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人真的是太渺小了。
師:同學們,我們一共找到了51張照片,但是這薄薄的圖片背后卻是無比沉重的傷痛。自然災害帶來的是巨大經(jīng)濟損失,更是一種無法磨滅的心理傷害。
總結收獲:
學習《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這節(jié)課后知道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帶來損失重,還知道人類不合理行為會誘發(fā)和加重自然災害。
教學反思:
1.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節(jié)課中,始終堅持把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上。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梳理這節(jié)課應該重點探討的知識。導入既讓教師知道學生學習情況,又能讓學生樹立一種觀念,那就是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應該主動參與課堂。
2.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新課改后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包含資源已經(jīng)非常豐富,而且學會從教材中提取、整理知識也是作為高學段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所以,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編者意圖是教師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