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雨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 口腔科,廣西 南寧 5300001)
根管治療術后的牙齒因齲壞腐蝕或根管治療切削造成大量牙體組織缺損,加之缺少牙髓組織的營養(yǎng)支持,脆性增加,為防止剩余牙體崩裂及恢復咀嚼功能,臨床上需要進行牙體修復,傳統(tǒng)常采用樁核冠或全冠進行修復,并取得顯著效果,但因樁道預備存在根折風險,頸部牙體組織的大量磨除也會降低牙體抗力[1],隨著口腔材料學和粘接技術的發(fā)展,少磨牙的微創(chuàng)修復理念逐漸成為熱點,高嵌體其具有損傷小、操作簡單、功能恢復快等優(yōu)點,故臨床逐漸應用廣泛[2]。本文旨在探究全瓷高嵌體在磨牙根管治療術后牙體缺損修復的應用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從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進行磨牙根管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6例,共36顆磨牙,應用二氧化鋯全瓷冠進行修復,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齡18~57歲,平均(34.56±4.31)歲。觀察組36例,共36顆磨牙,應用鑄瓷高嵌體進行修復,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0~56歲,平均(33.56±3.31)歲。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后牙完成完善根管治療,觀察1周以上根尖片顯示無炎癥擴大,患者無不適癥狀;②后牙高度正常,頰舌軸壁基本完整,剩余健康軸壁存2 mm以上厚度,缺損軸壁未達齦下;③牙周狀況良好,無隱裂及無夜磨牙習慣。排除標準:①咬合過緊,無法獲得良好修復空間;②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按照全冠預備標準進行牙體制備,去凈薄壁弱尖及腐質后樹脂分層充填牙體缺損區(qū),按全冠要求制備,對牙體進行預備、精修、拋光,聚合度保持在2°~6°,各軸面均勻磨除1.5~2 mm牙體,軸面各線角光滑圓鈍,肩臺光滑清晰,排齦,硅橡膠二次法制取工作模,藻酸鹽材料制取對側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自然光下比色板比色,送加工廠制做,約日戴牙,全冠口內試戴,確保鄰接及邊緣合適后調整咬合,拋光,橡皮障隔濕狀態(tài)下用雙固化水門汀樹脂粘接。觀察組:行全瓷高嵌體修復,去凈腐質及無基釉后設計嵌體類型,剩余牙尖厚度>3 mm且邊緣線距牙尖頂點1 mm以上的牙尖可予保留,否之予磨除牙尖行覆蓋修復;單側邊緣嵴缺失者,該處對應的頰舌牙尖應予磨除行覆蓋修復,兩側邊緣嵴缺失者,行全覆蓋修復,邊緣線設計均應避開咬合接觸點。流動樹脂襯洞,分層樹脂充填,以高嵌體標準制備原則進行預備,咬合面均勻降低1.5~2 mm,不預備短斜面,洞壁敞開15°~20°,需磨除覆蓋的功能牙尖外側行圓直角肩臺,肩臺寬度不小于1 mm,預備至頸部上1/3,高度不低于2 mm,非功能尖磨除做向外30°對接面,鄰面缺失者齦壁寬度不小于1 mm,做圓直角肩臺預備,打開鄰面,邊緣線擴展至自潔區(qū),洞壁適當外展約6°,洞內點線角圓鈍,洞深至少2 mm,頰舌壁至齦壁對接面過渡圓緩,精修、拋光,硅橡膠二次法制取工作模,藻酸鹽材料制取對側模,保證模印清晰,灌注石膏模型,自然光下比色板比色,送加工廠制做,約日戴牙,全冠口內試戴,確保鄰接及邊緣合適后調整咬合,拋光,橡皮障隔濕狀態(tài)下酸蝕嵌體及基牙,涂布硅烷偶聯(lián)劑及粘結劑,用雙固化樹脂水門汀粘接。
1.3 觀察指標。根據改良美國公共衛(wèi)生服務標準(USPHS)(表1),將修復體的完整性、牙體完整性、鄰接關系、邊緣適合性、牙齦反應五項評價內容分為ABC三個級別,A級至C級預后越差[3]。一年后隨訪,對修復體這五項內容進行檢查記錄,修復體中出現任意一項C級即視為修復失敗,評價結果由同一名醫(yī)師進行檢查記錄。讓患者對修復一年后修復體的咀嚼效果、舒適性和美觀性進行滿意度評價,>90分為非常滿意,80~90分為一般滿意,<79分為不滿意,滿意效果包括非常滿意和一般滿意。
表1 臨床療效評價指標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的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通過SPSS 23.0進行數據資料分析。詳見表1。
2.1 修復成功率。1年后隨訪,臨床評價指標檢查結果如下,見表2,觀察組修復成功率為97.2%,對照組修復成功率為92.7%,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觀察組脫落1顆,對照組牙冠折斷1顆,牙周炎1顆,食物嵌塞1顆。
表2 臨床療效評價結果(n)
表3 臨床成功率比較(n,%)
2.2 患者修復滿意度。1年后隨訪,兩組患者對咀嚼效果和美觀上的滿意度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對修復體舒適度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患者滿意率比較(n)
微創(chuàng)修復是口腔臨床研究的熱點,以往對根管治療的后牙主要采用全冠修復,此法雖然能預防牙冠劈裂,但其對牙頸部的大量磨除也會造成頸部抗折性能的降低,全冠修復的牙齒容易發(fā)生頸部折斷,特別對于牙齦萎縮導致頸部外形縮窄或根分叉暴露的牙齒,全冠預備為消除倒凹,頸部和根部組織需大量磨除,頸部折斷的風險也大大增加[4]。高嵌體相較全冠而言,能較少磨除牙體組織,更好的保護頸部和牙根組織,隨著口腔材料和制造工藝的發(fā)展進步,以往材料硬度不佳、邊緣密合性不足及易脫落問題均得以有效改善,使其在臨床應用愈加廣泛。
高嵌體是嵌體的變種,由近遠中牙合(MOD)嵌體衍變而來,其修復覆蓋較多牙尖和頜面,優(yōu)點是將剩余牙壁的受力性質由嵌體修復時的拉應力轉換成壓應力,咬合力在較大接觸面積上得到有效分散[5-6],顯著降低了剩余牙體的折裂率,本研究中應用鑄瓷高嵌體修復未出牙體折裂,全冠修復出現1顆牙體折斷。鑄瓷是一類二矽酸鋰玻璃陶瓷,具有較高的撓曲強度,可以提供良好的抗折性能,降低崩瓷率,其具有與天然牙接近的硬度和彈性模量,可以保證長期咀嚼運動時修復體和對合牙不被磨損磨耗[7],且有足夠的玻璃成分與良好的透明度,與天然牙相近[8],顏色更逼真自然。鑄瓷的粘接主要依靠牙釉質,牙體設計和預備時需保證足夠的牙釉質面積,粘接時通過對鑄瓷和牙釉質表面的酸蝕;兩者之間可形成機械扣鎖,經硅烷偶聯(lián)劑處理后能和樹脂粘結劑達到緊密結合[9],顯著提升其粘接性,減低脫落率。高嵌體邊緣線放置于齦上,方便清潔,且對牙齦無刺激,能減低修復體對牙周組織的刺激損傷,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牙齦炎癥的不良率更少,患者的舒適度滿意率更高。
此外,適應證的把控和合理的外形設計是高嵌體修復成功的前提,根管治療術后適合高嵌體修復的后牙應具有完整的頰舌壁,對牙尖厚度<3 mm或邊緣線距牙尖頂點距離<1 mm的牙尖會因抗力不足容易折損,應予磨除予覆蓋修復,洞型的幾何形態(tài)盡可能簡單,無需做摩擦固位道,因瓷材料無延展性,洞緣不需制備短斜面,以免瓷崩裂,各內線角均應圓鈍,鄰面充分打開,邊緣線擴展至自潔區(qū),若牙釉質存在大面積缺損,無論牙本質缺損與否,均只能采用全冠修復,缺損面積超過牙體一半以上,冠部組織無法獲得充足固位力和粘接力時,也應采取樁核固位后行全覆蓋嵌體或全冠修復[10-11]。
綜上所述,對于磨牙根管治療術后的牙體缺損,應用鑄瓷高嵌體進行修復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不僅臨床修復效果好,還能提高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