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豐富的音樂活動,增進學生的審美體驗,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感知美的旋律、理解美的風格、體驗美的情感、領會美的內涵,從而促進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主要從以歌感知、以器演奏、以演表達等角度闡述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審美路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9-0139-02
【Abstract】In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the teacher should depend on many kinds of music actio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to enjoy the music and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of taking part in teaching action. The teacher should make the students know beautiful melody, understand the style of beauty and emotion and experience the connotation of beauty that can promote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The article will expound the effective aesthetic path in the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through feeling the songs, playing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acting the emotion of song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usic;Enjoy the beauty;Strategy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借助聆聽、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音樂活動,讓學生領略其中美的內容,能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但在當前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于知識的講授、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美的體驗。音樂美的要素有旋律、節(jié)奏、和聲、音色、織體、曲式、力度等內容,其中旋律、節(jié)奏、和聲與音色是其中的四大要素。旋律是風格化的,易于被記憶的要素,能展示與眾不同的魅力;和聲是兩個或更多的樂音引發(fā)的共鳴,有突出自然界和諧規(guī)律的協(xié)和和聲,也有突出動力性的不協(xié)和和聲;節(jié)奏是長短音有規(guī)律的融合,有跳動、律動等節(jié)奏,有緩慢、快速之分;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相同的樂器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也會存在音色的差異。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接受聽覺的刺激,能引發(fā)學生的體驗、想象,感受音樂表達的情感與意境,從而能體悟作品的美感。
一、以歌感知,促進情感體驗
歌唱是情感外露、表達抒情的活動,能給人帶來內心的愉悅、審美的享受、精神的滿足。歌聲是最難以模擬的聲音,是人們最為得意的貼身樂器,當人有情感表達的欲望時就會產(chǎn)生唱歌的沖動。歌曲能以美的形象感染學生,讓音樂澆灌孩子的心田。學生在歌唱教學中可以習得音樂知識、掌握音調、節(jié)奏、情緒的變化,感知弱力度的要素,能提升自己的識譜能力。學生在學唱中能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感受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的風格,對音樂作品產(chǎn)生深入的情感體驗。
如在學習蘇少版三年級上冊《白鴿》一課內容時,首先教師呈現(xiàn)和平鴿的圖片,并創(chuàng)設情境:“鴿子能為人們傳遞書信,曾口銜橄欖枝給戰(zhàn)火中的人們帶來和平的希望,誰能模仿一下鴿子的叫聲?今天我們班級也來了一只小白鴿,它也想歌唱,讓大家閉上眼睛,細細聆聽?!苯處熥寣W生初聽歌曲,感受情緒,范唱第二聲部,讓學生說說小鴿子會用怎樣的聲音呼喚我起床呢?(親切、急切)接著讓學生復聽歌曲,說說這首歌曲共有幾個樂句?有沒有你認為熟悉的樂句?最后讓學生隨琴學唱,感受第一樂句的旋律特點。學生運用活潑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進行演唱。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可以與學生進行簡短的交談,讓他們體會歌曲的情感;可以借助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交流;可以借助故事編講,或圖片欣賞、情景引導等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引發(fā)學習歌曲的興趣。歌唱除獨唱外,還有齊唱、輪唱、合唱等形式,在齊唱時要聲音整齊、協(xié)調統(tǒng)一;在輪唱時要保持各聲部的聲高、節(jié)奏的把握要一致;合唱要做到渾厚、和諧,富有立體感。
二、以器演奏,感官協(xié)同作用
器樂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樂器的演奏方法、樂器發(fā)展的歷史、作品的結構與風格,從而能促進學生對器樂作品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器樂的同時,要學會視譜,能把握音準、節(jié)奏,能促進學生音樂技能的遷移。器樂的學習能活化課堂氛圍,充實學習內容,能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學習蘇少版三年級下冊《幽默曲》一課內容時,教師播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創(chuàng)作的樂曲的主題a,大家知道這首歌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嗎?教師完整地播放這部作品,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主題a在樂曲中共出現(xiàn)了幾次?當聽到主題a時,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動作表現(xiàn)出來。主題a的旋律給大家?guī)碓鯓拥母杏X?作曲家在五線譜中是如何表現(xiàn)輕柔、有彈性的?教師是用什么聲音來哼唱旋律的?教師引導學生從音色中感受這首歌曲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并引領他們運用聆聽、律動等方式理解作品,了解其中的音樂要素。
器樂的學習能促進學生多種器官的協(xié)調發(fā)展,學生能動腦思音、動眼視譜、動耳聞音、動口唱調、動手弄器,通過多種器官的協(xié)調作用,能發(fā)展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教師在樂器教學中,要依據(jù)學生的特點為選擇合適的樂器,可以從民族樂器、西洋樂器及簧片樂器中選擇。教師要通過多樣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參與樂器學習的興趣,可以通過實物的展示、圖片的呈現(xiàn)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不同風格的樂曲產(chǎn)生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演奏樂器,讓學生從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感受音樂的風格,能被悠揚的笛聲、婉轉低沉的琴音、富于變化的電子琴音色所吸引。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樂器的發(fā)展歷史,向學生介紹名家的音樂作品或一些名曲,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器樂發(fā)展背后的音樂文化。教師在介紹后可以讓學生去嘗試,以激發(fā)學生演奏的欲望,教師要因勢而導,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樂曲的名稱,使用樂器,彈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帶領學生去感知作品的風格、節(jié)奏、速度等元素。在學生逐步對樂曲熟悉之后,教師讓學生了解樂器及各聲部的特征,通過教師的示范、樂器的彈奏、節(jié)奏的練習等,促進學生對樂曲的深入了解,為后面的演奏打下基礎。學生在分組練習中要形成視譜的意識,通過多種器官的協(xié)調作用,提升學生的演奏效果。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譜、背譜,促進學生記譜能力的提升。在合奏練習中,力求放慢速度,讓學生在演奏中及時調整,從而能產(chǎn)生良好的合奏效果。
三、以演表達,融入審美情感
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感知、體驗、想象、理解等綜合性的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對于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喜歡擬人化的情節(jié)、趣味的內容。教師要依據(jù)他們的認知特點施教。如,在蘇少版二年級上冊《過年我當家》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拍籃球動效表演的視頻,讓他們說說視頻中的孩子在做什么,聽聽他們拍出了怎樣的節(jié)奏,請用自己的小嘴巴說出剛才聽到的節(jié)奏,跟隨教師一起把這個節(jié)奏拍一拍。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再滿足于活潑、快樂、富有童趣的音樂作品,他們在音樂欣賞中更側重于對音樂的鑒賞、理解,能形成審美趣味。教師要引領對比、分析作品,能準確地把握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內容。教師讓學生欣賞音樂,感知音響,在整體感知中提升辨析音色要素的能力。學生在欣賞音樂中能獲得直感式的體驗,能理解樂曲中蘊含的情境,讓他們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從中體會音樂之美。教師要挖掘學生的表演潛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讓他們以音樂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教師要營造欣賞的氛圍,引領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教師要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吸引學生積極融入音樂活動中。不同的節(jié)奏給人帶來的不同的感受,激越使人振奮,舒緩使人沉靜。教者要引導學生由音響的藝術模擬、審美通感、移情引發(fā)想象,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樣的審美活動,增進學生的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理解音樂作品豐富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昌逵,葉子.音樂審美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