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旭
摘? 要:體育學科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來實現健身與育人的學科價值,在“練中學”“賽中學”,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學、練、賽、評”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教會、勤練、常賽,重視評價的精準與及時反饋,以“評”促學、促練、促賽。以往體育教學對“學”與“練”比較重視,對“賽”與“評”重視度不夠,本文對“學、練、賽、評”的邏輯關系進行了分析,對“學、練、賽、評”的有效設計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體育課高效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學、練、賽、評;教學設計;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4-0013-03
2020年12月12日,《<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點)》在上海發(fā)布,綱要核心內容之一是如何把握“教會、勤練、常賽”課內外一體化,在核心舉措上提出從“以教定學”轉向“以學定教”,把握學情,因材施教。體育課的“學、練、賽、評”如何做到學生精準的學、高效的練、有目標的賽、高質量的評,需要我們去深刻理解四者的邏輯關系,更新教學觀念,從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和學情實際進行有效的設計。
一、對“學、練、賽、評”邏輯關系的理解
從一節(jié)體育課來看,學、練、賽、評是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并呈現遞進形式。如“學”是“練”與“賽”的基礎,圖上用黃色進行標識,黃色是大地的顏色,寓意萬物的根基,而學也正是“根基”,沒有“學”作為基礎,“練”和“賽”會出現盲目性;“練”是“學”的延伸,圖上用綠色進行標識,綠色是萬物蓬勃生長的顏色,寓意學生在“學”的基礎上,通過“練”使得個人運動技能得到有效發(fā)展;“賽”是學練的升華,在圖上用紅色進行標識,紅色代表著火熱、激情、對抗,寓意在充滿著激烈的對抗比賽和小組激情展示情景中,學生的運動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實戰(zhàn)考驗,在考驗中,一定會發(fā)現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又可以成為學習新的起點;“評”交融于“學”“練”“賽”各個部分,在圖中用藍色進行標識,藍色是天空和大海的主色調,寓意著博大、深邃、冷靜,“評”不僅僅需要對運動技能方面進行正確有效的點評,更需要放眼長遠,對學生的體育品德進行培養(yǎng),以促進“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達成(圖1)。
圖1 體育課學、練、賽、評的邏輯關系圖
“學、練、賽、評”在各自特點、側重點和表現形式上有著較大的區(qū)別?!皩W”是指學生從外部精準地獲取學習信息的過程[1],其側重點是新技術的學習和新知識的獲取,“學”的表現形式主要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或結合視頻、掛圖進行學習;“練”是指通過適宜的運動次數和運動強度的刺激,將新學的運動技術轉化為個人運動技能的過程,其側重點是練習方式手段的合理性、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組合動作練習,“練”的表現形式主要為一對一練習,小組練習,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等;“賽”的特點是由內向外展示[1]學習的結果,其側重點是比賽情境的設置、學生運動技能的運用情況、學生在比賽中體現出來的體育品德等,“賽”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個人展示、小組共同展示、各種對抗性比賽等;“評”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的正確引導,促進運動技能的精準掌握,語言的正面激勵,培育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品格與精神,其側重點是學生運動技能的運用和學生的情意表現,“評”的表現形式主要為教師的適時點評以及學生自評和學生間互評等(表1)。
二、“學、練、賽、評”的有效設計
(一)體育課“學”的設計要領
體育實踐課經常會有學習新技術和復習已學技術兩種情況。復習已學技術是體育課經常要做的,已學技術往往是新技術的前提或基礎,如蹲踞式跳遠的助跑與起跳是騰空落地的前提,足球運球是運球過人的基礎等,對于已學技術的復習,本文定位為“練”;新技術的學習主要通過“教師講解示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分組比賽(展示)”等形式來達成,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練、賽”的過程其實質也是學習的過程,是“學”的延伸與升華,通俗地講,就是“練中學”“賽中學”,為了更好地理解“學、練、賽”的關系,本文將“學”定位為新技能、新知識和新方法的獲取。對于“學”的設計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確保學生學習信息的精準獲取
教師的動作示范要準確優(yōu)美、講解要精確到位,做示范動作有困難的,可以借助視頻資料或掛圖,講解上要注重精講,盡可能將動作要領歸納為幾個字、幾個詞語或“順口溜”,簡潔、朗朗上口的動作要領非常有助于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教師在宣布課的目標時,就要提前考慮好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進行激發(fā),目光快速掃過每一位學生,仔細觀察響應不積極的學生,應把握時機及時關心詢問,切忌當眾批評,盡量私下了解原因,鼓舞其積極情緒。
3.“學”的時間適當前移
提倡將“學”的時間提前,能提前至準備活動階段也未嘗不可,將“學”與熱身性準備活動有機整合進行合理設計。武術、體操類組合動作的教學,可以將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動作,分解成簡單易學的動作或誘導性動作,提前在準備活動中進行練習,例如武術健身短棍第二動“平掄斜劈”動作,可以在準備活動中提前練習平掄棍和斜劈棍,讓學生熟悉發(fā)力與動作路線;球類教學盡可能讓學生早接觸到球,將部分新學或復習內容整合到準備活動中來,例如籃球行進間單手上籃動作,可以在準備活動中讓學生慢跑運球,聽口令邁步拿球,讓學生模仿上籃步伐。“學”的時間向前適當前移,可以為“練、賽”預留出更多的時間。
(二)體育課“練”的設計
體育實踐課“學”與“練”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新的運動技能學習必須通過身體練習來實現。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或視頻、掛圖的直觀展示,學生開始學習,“練”也就隨之開始。若將“學”定位為學生從外界獲取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能的過程,那么“練”主要是對新學運動技術不斷體驗和強化的過程。教師為了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的技術動作而設計的一系列串聯動作練習方式,指導學生去練習的過程可以定位為“練”,也就是說“練”的側重點是組合動作練習。練習形式主要是自主練習、分組練習、合作練習等,教師這時轉變?yōu)檩o導、糾錯的角色。對于“練”的設計有以下幾點建議。
1.明確練習方式要求
練習開始前,教師要明確講解練習方式。個人自主練習側重定時間、定次數、定目標,雙人練習側重定遠度、定高度、定要求,小組練習側重定規(guī)則。
2.注重因材施教
學生因為先天的認知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有很大差別,教師在設計練習內容、練習形式和評價指標時要分層次,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
3.注重運動負荷的合理設計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每節(jié)課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練習密度應不低于50%;每節(jié)課學生的平均心率應達到140~160次/分[2]”,初中和小學的很多體育教師也在參照此標準設計課堂運動負荷。建議在具體運動負荷設計時,還應針對課型、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計,不要一味追求高指標。
4.多設計實用的組合練習
在“練”的環(huán)節(jié),除了鞏固所學的單一技術動作外,更側重于以單一動作為核心的組合動作練習,側重將該組合動作進行實際運用。在設計上要多設計實用的組合動作供學生選擇練習。
5.練習場地要優(yōu)化
各校的場地器材狀況不一,總的原則是大場地要充分利用,小場地要巧妙設計,做到器材充分利用、一物多用。例如體操“肩肘倒立”課的體能練習、游戲比賽等,可以圍繞體操墊進行開發(fā)。
(三)體育課“賽”的設計
“賽”是將練習中獲得的新技能加以運用的過程,比賽的目的要明確,不能為“賽”而賽走形式,“賽”的目的是為了新技能的鞏固與運用,為學生團結合作、展現自我搭建平臺,同時也可以通過“賽”來檢驗學練的效果?!百悺狈锨嗌倌隊帍姾脛俚男睦硖攸c,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樂學”與“苦練”。在“賽”的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時機和比賽項目要把握得當
比賽的時機是學生學會本課“單一的技術動作”,并在練習中較為熟練掌握“以此單一技術動作為核心的組合技術動作練習[3]”,比賽的項目是此技術相關的運用。例如籃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課,學生在學會動作后,可以“1對1”練習運球突破后接“行進間肩上投籃”,比賽“3對3”或者“4對4”,采用行進間肩上投籃動作投中的球才計分。
2.組織形式要合理
“賽”多以課堂教學比賽為主,在形式上可以按技能分組,避免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象,也可以按性格分組、自由分組,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這種友伴式的分組學生團結度比較高。對于武術、體操類等閉合性動作技能,建議以個人展示和小組展示為主,對于球類等開放性動作技能,建議以對抗性小場地比賽為主。
3.圍繞“賽”挖掘“以體育人”的課程價值
“賽”體現了育人方式的轉變,相對于新技術的學練應遵守技能形成規(guī)律的不同,比賽則是開放式的,比賽情況瞬息萬變,更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比賽一定會出現輸與贏的結果,但不要絕對論輸贏,要能“贏得了”也要“輸得起”,要注重對學生正確的教育與引導;比賽會呈現出學生對規(guī)則的遵守情況,也會折射出學生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比賽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點評與情感升華。
(四)體育課“評”的設計
“評”主要瞄準學、練、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標與內容,重點對學、練、賽的過程與效果進行總體的把握與具體測評,查找存在的教學問題,進一步完善后續(xù)的學、練、賽。因此,“評”具有診斷、測評、促進等綜合作用。
1.“評”在“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在學習環(huán)節(jié),“評”主要以定性評價為主,設計主要關注以下幾點:一要“樂學”,教師通過激勵性語言引導和互動點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二要“會學”,教師通過提問動作要領、動作方法路線以及觀察來診斷學生是否會學;三要“學會”,教師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判斷其學會的程度,為接下來的“練”進行因材施教。
2.“評”在“練”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在“練”的環(huán)節(jié),“評”要做到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精準測評練的結果。在定性評價方面主要關注學生是否會練,結合動作要領來診斷學生練習是否正確;在定量方面,可以設計練習的不同高度、遠度、速度、準確度、難易度來測評學生的掌握情況,以生為本、分層練習,還可以設計運動能力的等級式評價,讓學生有所參考,不斷挑戰(zhàn)自我。
3.“評”在“賽”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在“賽”的環(huán)節(jié),“評”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新技能準確熟練度以及運用的靈活度;二是比賽過程中學生的情意態(tài)度價值觀。教師在賽前要設計好比賽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以促進本課所學運動技能運用為主。在賽中、賽后要對學生遵守體育規(guī)則情況、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精神、良好的體育品格等方面呈現出來的問題或閃光點及時點評,以促進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體育品德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于素梅.從一體化談“學、練、賽”及其運用[J].體育教學,2020(08):17-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蔣新成,錢明明.基于課程一體化視域下實施“學-練-賽-評”的策略[J].浙江體育科學,2020,42(0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