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靠平時課堂上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重構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精準定位教學的目標則尤為重要。本文以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為例,闡述基于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視角下,通過重構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言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6-0082-03
【本文著錄格式】徐瑛潔.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重構——以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16):82-84.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語言文學作品是人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人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谡Z文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文言課堂,可以如何體現(xiàn)呢?本文以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為例,闡述通過重識教材、重構課堂、重建常規(guī),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重識教材內容,精準定位目標
《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部編版教材八年級的文言文,本文篇幅雖小,卻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對有一定文言基礎的八年級學生而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結構、文章的脈絡,從而進一步走進文本,思考文本的價值,水到渠成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情懷胸襟等這些“文化”的東西,做到“言”與“文”的和諧統(tǒng)一。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課教學目標是:1.了解作者的簡況,積累理解重點字詞、句段的意思。2.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3.感受蘇軾對生活的熱愛,身處逆境卻保持樂觀曠達的處世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積極面對生活逆境的正確人生觀。
二、重構教學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生本課堂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本課從引導學生“誦讀感知——審美鑒賞——文化理解——探索創(chuàng)造”的教學思路,有層次地推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感知理解、賞析探索文言文本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懷美,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以及對古代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首先,在初讀感知部分,通過三次誦讀,由淺入深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讀懂大意,讀出情感——讀出內涵,讀出思考,并通過一個全部刪掉了標點符號的文本版式,讓學生嘗試配樂誦讀,通過創(chuàng)設這“三讀”基本能讓學生解決“文言”和“文章”部分。
其次,在精讀鑒賞部分,著重要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建立開放式的課堂,讓學生自主研修,大膽質疑,同伴答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自主性被激發(fā),思維被激活,在小組研討中熱烈地討論問題,能解決的先組內解決,覺得有價值的問題就作為“主問題”在全班匯報分享。
【生】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為什么作者看到月光就要出去呢?有月光睡覺不是更加舒服嗎?
【生】2:他當時應該是比較孤獨的,看到月光有一種意境,就想約約朋友出去走走。
【生】3:我覺得月亮代表團圓,而蘇軾卻剛被貶官到黃州,他的弟弟不在身邊。
【師】:古人看月就會想家,思鄉(xiāng)思親,所以他本來想要睡的,但后來覺得這么美的月光不要辜負,就出去走走。
【生】4:全文三處提到月色,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
【師】:三處提到的月色,有什么作用?
【生】4:第一處是“月色入戶”。第二處是“庭上如積水空明”。第三處是“何夜無月”。
【生】5:整個文章開始因為月亮而來,因為這個月色他才會出去,如果沒有這個月色就不會出去了。
【師】:非常好。第一處她解決了,大家滿意嗎?很好。那第二處呢?來,請你說一下。
【生】6:第二處是間接寫的月光的明亮,就像積水一樣倒映著竹柏的影子。作用就是寫出月光的美景,也就是作者出來的原因。
【生】7:我覺得是渲染了一種比較清靜的氣氛,最后提到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點出了這樣的景色對于他們來說是比較放松的。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月色是為最后的抒情、議論做了一個鋪墊。
【生】8:庭上如積水空明這一句是沒有主語在的,其實是作者真真假假地幻想出來的。
【生】9:“藻、荇交橫”,我覺得是假的。庭下的積水、藻、荇也是假的。
【生】10:我覺得竹柏是真的。作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大意之后,深入思考,體現(xiàn)思維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建立開放式的課堂,可以拓展教與學的視野,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享受學習的過程,從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遷移能力、思辨能力和審美能力,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再次,在深讀鑒賞環(huán)節(jié),筆者在設計中體現(xiàn)了兩個層次,其一是通過刪減“如”和“蓋”字,讓學生通過對照比讀,思考這兩個字的用法與效果,這其中既有文言詞義的辨析,也有這個寫景句的理解,還有文學表現(xiàn)手法的鑒賞,更有思維提升的挑戰(zhàn),可以說一步一臺階,在“言”之中有“文”,在“文”之中也有“言”,真正體現(xiàn)了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思維訓練和審美鑒賞融為一體,水乳交融,讓學生有實在的獲得感。
【師】:“庭上如積水空明”的“如”字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師】:文言崇尚簡潔美,若把這個“如”字刪掉,“庭上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你覺得可以嗎?
【生】:不可以。積水是想象出來的,如果沒有“如”字的話,就變成真實了。
【師】:實際上這個庭院里有沒有積水?沒有!所以才有如月色一樣的空明。第二個,我還要改“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好不好?為什么?
【生】10:不好?!吧w”在這里指“大概是”,突出了作者猜想這是竹柏。他要給出一種朦朧的感覺,因為當時的意境是比較迷糊,所以這個“蓋”字是不能刪的。
【師】:“蓋”翻譯為“大概是”,難道蘇軾不知道嗎?當時他完全沉溺在那個賞月的情景當中,已經真真假假分不清了,所以“大概是吧”,藻、荇是竹柏斑駁交錯的影子。大家覺得竹柏是怎樣的?
【生】:竹子修長、秀麗挺拔。柏樹堅韌不拔。
【師】:古人很喜歡寫松柏,也很喜歡寫竹子,意味著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像竹子一樣氣節(jié)高潔。這實際上也是蘇軾心中一種理想人格象征。如果我們把這個“蓋”字讀得夸張一點,“庭上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樣會有一種什么效果?誰來讀一讀?
【生】11:庭上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樣會讀出一種什么感覺出來?
【生】:恍然大悟……
其二是讓學生積極賞析文本中的寫景句,通過改寫為現(xiàn)代白話文,并配樂美讀,課堂上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學生都進入了一個唯美的境界之中。這也是筆者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最不可預估的,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了,讓不少在場師生都感到學生的創(chuàng)作非常美。
【師】:請大家用現(xiàn)代白話文描繪庭中所見之景,把所見的畫面寫出來。我們請同學來分享一下。
【生】1:月光如積水般澄澈明亮,很多竹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上,又如同水藻和荇交織在一起似的,十分震撼。
【生】2:月光就像一潭澄澈的清水倒映著,有藻荇縱橫交錯,我想這大概是一旁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生】3:月光就像澄澈的清水一般,水中藻荇交橫,大概是月色倒映著松柏的影子吧。
【生】4:月色倒映在庭院中,如同藻荇交橫在一起,大概是松柏和竹子的影子吧。
【生】5:月光灑滿了整個庭院,看著地上猶如一泓積水,又透又亮,仔細一看還有藻荇交錯在一起,我想這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吧……
最后,在悟讀提升部分,筆者設計了一個“學有所悟”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讀了《記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了最美的……,我覺得它美在……”的仿句練習,做一個自我的學習反思與感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著重讓學生學會反思與遷移,設立學習情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品味,在師生交流中通過聆聽同伴的感悟中進一步啟發(fā)自己的理解與提升,進而總結文本中“文化”層面的內涵。
【生】1:我看到了最美的心態(tài),我覺得它美在懂得生活。
【生】2:我看到了最美的月光,我覺得它美在像水一樣的澄澈透亮。
【生】3:我看到了最美的友誼,我覺得它美在他本來都打算解衣欲睡了,突然想到出去散步找一下張懷民,那么果斷地和他在一起散步賞月。
【生】4:我看到了最美的月光,我覺得它美在閑人的心境。
【師】:閑人的心境,說得特別好。老師也想跟大家分享。(PPT展示)
我讀了《記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了最美的承天寺庭中月,我看到了最美的閑雅儒士東坡與懷民,我還看到了他們那種俯仰無愧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閑心領略江山風月的最美情懷,讓人歡喜,讓人孺慕,更讓人敬仰!
【師】:我們看到了一個人見人愛的東坡??梢哉f,這個東坡變得更加接地氣。通過學習與感悟,我們還可以從更多不同的側面去感受東坡……
通過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構,教學的思路即通過依托文本,建立開放式的課堂結構,使學生的知識遷移、閱讀拓展、學習常規(guī)能夠內化為在課堂上語言建構、思考辨析、審美鑒賞、探究創(chuàng)造的能力,從而生成新的知識,完成新的情感體驗,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重建教學常規(guī),拓寬閱讀視野
真正的閱讀理解,就是豐滿的體驗和感受,僅靠課堂體現(xiàn)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還遠遠不夠,要把課前和課后聯(lián)系起來,使之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在日常教學中,可從課前激發(fā)學生興趣,落實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誦讀課文,理解關鍵詞句,質疑問難?!八仞B(yǎng)”是一種素質習慣,語文能力本身又是漸進式的養(yǎng)成過程,因此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要建立在學生主體、學習常規(guī)的基礎之上。
在課中,教師建立開放式課堂結構,需要通過重新建立學習常規(guī),提高學習能力,通過主體地位,養(yǎng)成積極學習的動機。以本課為例,誦讀課文,自主探究,共同討論是理解課文、體悟感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習得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缺少學生參與的課堂,不管教師講解得多么深刻,也只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始終沒有學生積極學習過程,所謂的“深刻”也只是教師和資料的“深刻”,而不是學生的“深刻”。因此在開放式課堂中,學生提出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是屬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解讀,也許未必深刻,卻是很可貴的以感情共鳴為基礎的解讀,而非技術性的解讀,這才更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課后教師可拓展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如能在課前—課中—課后形成結構優(yōu)化的整體,就可推動學生文言學習的進步,將語言建構、思維提升、審美鑒賞、探索創(chuàng)造幾個核心素養(yǎng)有機結合在一起,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關系學生未來生活質量的問題,它與語文能力是并行不悖的,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所謂“好文不厭教”,《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經典美文,值得我們教一輩子,更值得我們學一輩子。
附? ? 注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高中古詩文教學優(yōu)化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811652)。
作者簡介:徐瑛潔,女,1978年生,廣東惠陽人,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古詩文教學優(yōu)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