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外研版教材為例論述優(yōu)化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策略,提出通過提高聽說意識、形成語篇意識、建立信息交換意識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等方式,增進對話主動性、把握對話整體性、提高對話真實感、確保對話交際性,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英語 外研版教材 對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92-02
對話教學是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它以語言為主要中介,以尊重與平等為基礎,通過教師、學生和課本之間的對話,實現(xiàn)語言知識、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溝通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對話意識和交流能力。當前使用的外研版小學英語教材中,雖然每一課都包含有對話練習,但部分教師在進行對話教學時,過程簡單化且流于形式,或者將對話練習變成句型的灌輸和重復操練,學生難以從中取得有效經(jīng)驗,使對話教學效率低下。本文嘗試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意識、語篇意識、信息交換意識、跨文化意識,增強對話的主動性、整體性、真實感和交際性,優(yōu)化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提高聽說意識,增進對話的主動性
對話活動是以交流合作為目的,對話教學應當強調(diào)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步發(fā)展。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對話,他們需要奠定基礎、積累語言。因此,現(xiàn)階段對話教學要注重增強語言操練和語言知識的輸入。同時,又因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表現(xiàn)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模仿和操練的機會,讓他們多聽、多模仿、多練習,提高聽說意識,形成對英語的初步語感,增加對話的主動性。
外研版英語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對話內(nèi)容都比較簡短,多為常用的問候句型,學生容易模仿和操練,主要用于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初步聽說英語的能力。但教材中的對話內(nèi)容非常有限,學生經(jīng)過幾次跟讀和練習后就會失去興趣,于是筆者利用動作和道具豐富對話內(nèi)容,提高對話內(nèi)容的趣味性,維持學生練習對話的熱情,讓學生在不斷的對話練習中,逐漸形成聽說英語的意識。例如,在練習“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問候語時,筆者利用鮮艷的圖片作為道具,隨機向學生展示朝霞、烈日、月亮的圖片,請學生選擇正確的問候語作答,由此加深其對所學短語的印象,為此后的對話練習積累語言。又如,在教學外研版英語三年級上冊Module 3 Unit 1 Point to the door一課的Activity 2 Listen,point and find“Point to...”內(nèi)容時,筆者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練習道具,激發(fā)學生對話的靈感。如展示書籍、鉛筆、蘋果、蛋糕等道具,請學生小明“point to the book,point to the pencil,point to the cake,point to the apple”。由于之前學習了課本中“point to the door/window”的內(nèi)容,小明已積累一定的經(jīng)驗,他熟練地與教師完成了這個對話練習。這種類似游戲的對話方式有趣、易于實踐,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相互練習。此外,筆者在對話練習中,經(jīng)常給指令性的語言輔以明顯的動作,如一邊說“Raise hand”一邊高高地舉起自己的手,一邊說“Stand up,please”一邊請學生站起來,一邊說“Listen to me”一邊將手攏在耳邊做仔細傾聽狀等。配上這些夸張而富有表演性的動作,學生聽了易于理解,也易于模仿。對話教學還應當注重其互動性,筆者在引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時經(jīng)常鼓勵學生選擇能夠互動的話題,例如“Whats this?What will you do on Saturday?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today”等,避免學生僅使用Yes或No進行應答,提高學生對所學句型和單詞的使用率,并且在對話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提高聽說意識,擺脫機械跟讀、有口無心的狀態(tài),增加對話的主動性。
二、形成語篇意識,把握對話整體性
對話中的語句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一個具有邏輯性的整體。語句通常在特定的語篇中,才能表現(xiàn)準確的意思。傳統(tǒng)的對話教學中,教師常會先講解單詞,再講解句型,最后將其“組合”在一起進行對話學習。這種模式先解決知識難點,再進入實踐練習,看似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學生容易出現(xiàn)死記硬背的情況,并不能真正理解對話內(nèi)容,更談不上遷移應用。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為學生設計完整的對話情境,幫助學生整體理解語言材料,了解對話中蘊含的信息,由此逐漸形成語篇意識,從整體上把握對話的方法。
例如,外研版英語四年級下冊Module 4 Unit 2 Will it be hot in Haikou一課,課文中只有一個“Will it be...”的對話句型和“hot,cold,rain,snow,sunny,windy”等幾個單詞,學生學習時可以通過反復跟讀和背誦來增強記憶,但容易脫離語境,不了解對話語句和單詞之間的聯(lián)系,無法把握對話的真實含義,使生動的對話變成“死語言”。因此筆者結合已經(jīng)學過的“Will you take your kite”內(nèi)容,設計了一個主題語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自主運用本課的單詞和句型。在開始練習時,筆者宣布:“Tomorrow is Saturday,we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然后用PPT展示一些天氣的圖片,如烈日、下雨、刮風、下雪等,然后與學生展開對話。
T: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tomorrow?(展示烈日的圖片)
S:It will be sunny.
T:What will you do tomorrow?(向學生展示一些物品的圖片,學生七嘴八舌地從中挑選喜歡的內(nèi)容,給出自己的答案)
S1:I will play ball.
S2:I will eat cake.
S3:I will go swimming.
T:Why are you going to swim?(重點向S3提問)
S3:It will be hot tomorrow!
T:Will it be windy?(展示刮風的圖片,向全班學生提問)
S:Yes,it will!
S4:Great!I will take my kite tomorrow.
將單詞、句型融入語篇中,設計成為完整的主題場景,學生不僅對單詞、句型的含義有了準確的理解,也對其應用主題、交流對象、使用情感等相關知識產(chǎn)生整體的了解,這有利于學生在實踐練習中把握對話整體性,形成完整、符合邏輯的對話,提高對話練習的質量。
三、建立信息交換意識,提高對話真實感
對話本身是一種信息交流方式,對話教學自然也應當體現(xiàn)信息交換的特征。目前對話教學質量欠佳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換,學生無法形成真實的對話。在實際的交際中,當交流雙方存在信息差異時,便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交換信息、縮短差距、填補空白的需求。同時,學生形成信息交換意識,也能夠充分調(diào)動他們對話的積極性,開展真實自然的對話活動。
例如,在教學外研版英語四年級下冊Module 8 Unit 2 Wheres the cat?一課時,在Listen and say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僅僅根據(jù)課中的圖示,直接提問:“Wheres the cat?Is it in the yellow bag/green bag?”學生也只能簡單回答“No,it isnt/Yes,it is”。對話草草結束,學生沒有獲得更多的練習機會,也失去了對話的興趣。究其原因,在這段對話中,教師和學生各自掌握的信息量是相同的,對話中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信息交換,師生間的對話完全是一種“演戲”,這很難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對話的熱情。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筆者設計了“猜猜看”的游戲,將一只玩具貓放在一個紙袋或一個盒子里,然后將若干紙袋和盒子置于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向學生提問:“Where is the cat?”學生沒有看到小貓,無法提供準確答案。但是筆者知道“貓”所在位置的信息,提示道:“It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guess where is the cat?”進行第一次交換信息后,學生提出了五花八門的猜想:“Is it in the blue box?” “Is it under the yellow desk?”“Is it in the red bag?”“Is it in your hand?”一時間課堂氣氛熱烈,師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交換信息,對話變得活躍而豐富。當有學生猜中小貓的位置時,筆者帶領大家熱烈鼓掌,然后重新藏起小貓,進行下一輪的猜猜看游戲。在對話中,學生反復練習了“Is it in...”的句型,并復習了“blue,red,yellow,bag,box”等單詞的用法。
又如,在教學外研版英語三年級上冊Module 9 Unit 1“This is my mother”一課時,筆者利用學生各自家庭情況的信息差異,組織學生介紹自己家有哪些家庭成員,他們分別是做什么工作的、長得如何、有什么樣的愛好等。在對話中進行不同信息的交換,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對話,提升對話教學效果。
四、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確保對話交際性
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風俗信息,當人們運用一門語言進行交流時,應當了解和遵循其母語社會所公認的風俗禮儀,使對話更融洽、更順暢。為了讓英語對話教學貼近這一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循序漸進地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等節(jié)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西餐的食物、禮儀及飲食文化等,幫助學生對比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增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從而讓他們在交談中更加準確得體。
例如,關于問候語,我國習慣在見面時詢問“您去哪兒”“您吃飯了嗎”,這是因為在我國的交往觀念中,詢問他人的衣食住行相關之事,是表達自己的關心的一種表現(xiàn)。但在西方國家,人們非常注重個人隱私,如果以中國式思維與西方國家的人打招呼,詢問“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Have you eaten”,有干涉隱私之嫌,會容易引起對方誤解。所以,教學時需向學生強調(diào),在與西方國家的人打招呼時應當遵循對方的習慣,詢問“How are you?”或者說“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問候語等。又如,在漢語里,習慣把教師稱呼為“李老師”“王老師”等,有的學生在面對外教時,也習慣性地稱呼“Teacher Tom”“Teacher Lucy”等,這并不符合西方國家的用語習慣,在英語中不用“teacher”做敬稱,稱呼教師應用“Sir”“Mr”“Ms”“Miss”等。在教學中強調(diào)這些不同的語言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能較好地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交流障礙,確保對話具有更強的交際性。
綜上所述,對話教學應該建立在語言運用的基礎上,通過提高聽說意識、形成語篇意識、建立信息交換意識及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等多種策略,增強學生對話的主動性、真實性、整體性和交際性,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避免對話教學陷入單調(diào)、零散、浮于形式的弊端,切實提高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楊子祚(1978— ),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