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華
【摘 要】主題班會是班主任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班主任在主題班會的設計和實施中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注重活動的生成和教育的延續(xù),要讓主題班會從一節(jié)課走向一段生活。具體而言,班會主題要源于生活,從教師任務走向學生需要;班會過程要成為學生生活,從主題講授走向活動生成;班會效果要發(fā)展學生生活,從理念習得走向生活創(chuàng)造。
【關鍵詞】主題班會;班會主題;活動生成;德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1-0045-03
【作者簡介】謝德華,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qū)實驗學校(廣東深圳,518107)教師,高級教師,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
高德勝教授關于班會曾經提出三個問題:班會是“會”還是“課”?班會的目的是什么?班會中教師到底起什么作用?[1]這三個問題充分說明了當下許多教師對班會設計和實施在認識上的模糊與實踐的困惑。本文從一線研究者的角度,基于一個主題班會的兩次設計及實施,試圖回應這些問題,反思當前班會設計與實踐的現(xiàn)狀,提出班會未來的可能走向。
一、班會只是一節(jié)課嗎?
為準備參加全國中小學班隊會大賽,深圳市光明區(qū)以“友善”為主題,舉行了全區(qū)中小學班隊會大賽,其中獲得小學組一等獎的班會設計方案是《友善是舉手之勞》(班會設計見表1)。
作為一等獎作品,本次班會的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可圈可點:一是設計精巧,教師以友善為主題,設計了分享、討論、體驗、點贊等環(huán)節(jié),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二是活動豐富,有視頻觀看、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三是素材感人,尤其是當場播放的兩個視頻比較經典,催人淚下,感人至深??梢哉f,作為一節(jié)課,一節(jié)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相似的課,它的優(yōu)點還是很突出的。但從主題班會的概念和內涵出發(fā),它的問題也很明顯。
一是主題成人化。班會主題的選擇關涉班會的主體到底是誰的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班會的主題,往往不是基于班級發(fā)展和學生需求,而是教師從自身的視角出發(fā),為完成任務而確定的。如本次“友善”主題班會,“舉手之勞”只是教師的認知,而不是學生的需要。
二是過程教學化。這是當下班會實施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形式上模仿學科教學,主要進行認知教育,“習慣于用概念建構的理論框架取代現(xiàn)實生活,夸大了道德原則的作用”[2]。在這次班會實施過程中,教師開展的視頻觀摩、案例討論、展示交流等一系列活動,都只是為了向學生傳遞一個學生已有的認知:友善很重要,我們要學會。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
三是缺乏德育的延續(xù)性。我們知道“友善”是個非常宏大的話題,一節(jié)課的時間絕對不可能將之說清楚、講明白,并真正內化。所以,主題班會上學生獲得的道德認知、產生的道德意識、激發(fā)的道德情感,還需要課后的延伸和強化。而本次班會最后只是以對學生行為“點贊”結束,不免流于形式。
二、班會能成為一段生活嗎?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對這次班會進行了討論和重構。設計和實施這節(jié)班會的班主任吸收大家的建議,在與班級學生商量后,結合學校文明禮貌月的活動安排,在“友善”主題之下選擇了體現(xiàn)友善的具體行動“微笑”作為切入點,以“親,今天微笑了嗎?”為題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實施(班會設計見表2)。
在這次班會中,學生表現(xiàn)非常積極,參與度很高。更重要的是,這個活動還得到了有效延續(xù),在“微笑使者”活動的激勵下,學生們不但在本班踐行微笑,還通過宣傳海報、校園廣播號召全校同學微笑問好。這次班會以友善的行動為教育重點,聚焦學生真實的校園和班級生活,促進了學生的真實發(fā)展。
一是基于學生的需要。盡管同樣是“友善”主題,但本次班會結合學生需要和學校禮儀教育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聚焦友善的具體表現(xiàn)——微笑問好,很小但很真實。這種具體有效的教育指導,符合學生的真實需要,所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二是突出活動的生成。不同于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班主任在活動前期準備中指導學生分組調查,并且為所有學生設置和開發(fā)了不同崗位,這讓學生有了非常豐富的參與基礎。所以在班會實施過程中,學生能充分表達自己的體會和心得,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非常活躍?;顒又械膶υ捇樱厝粫写罅康纳?,這些都一掃沉悶的說教氛圍。
三是體現(xiàn)發(fā)展的持續(xù)。本次班會強調了前移后續(xù),班會前的“微笑調查”、班會中的“微笑討論”、班會后的“微笑行動”,讓原本單一的學習生活豐富起來,為班級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同時,班級生活也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學生既對“友善”主題有了不同的認識,也因為豐富多彩的實踐機會,提升了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
三、如何從一節(jié)課走向一段生活?
通過兩次主題班會的設計和實施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主題班會實施的方向應該是從一節(jié)課走向一段生活。相對于學科教學的知識性、體系性,班級主題教育具有明顯的生成性、共識性,它遵循一種生活邏輯,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更好地享受生活,進而改善個人生活。主題班會要從課堂走向真實的班級生活,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班會主題要源于生活,從教師任務走向學生需要。主題班會的選題既要考慮學校教育背景,也要從班級和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一方面要分析學生年段的一般特點,提煉小學不同年段的教育主題;另一方面要分析學生的具體需求,進一步聚焦到本班學生,通過日常觀察、調查訪談等方法,了解學生學習、交往、成長中的具體問題,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班會教育主題。
二是班會過程要成為生活,從主題講授走向活動生成。德育工作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規(guī)律,主題教育班會當然也包括認知的提升,但在主題梳理的基礎上,我們更提倡班會過程中的活動育人。筆者以為,主題班會中適宜開展兩類活動:一是實踐性活動,即要打破課堂時空的限制,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性活動;二是對話性活動,即要將學生實踐中形成的體驗,通過班會現(xiàn)場進行分享和交流,鼓勵自我、師生、生生等多元對話,形成理性共識。班主任要轉變角色,樂于傾聽、接納,并適時進行點撥,進行價值引領。
三是班會效果要發(fā)展生活,從理念習得走向日常更新。因此,我們提倡在理念習得的基礎上,繼續(xù)推動日常生活更新,具體包括:個人日常生活更新,要以實踐性作業(yè)等方式引導學生落實到建構性的行動上來,用新行動來更新自我的生活方式;班級日常生活更新,要利用班會節(jié)點,豐富班級學生之間的實踐與交往,拓展班級與家庭、學校及社會的聯(lián)系,構建新的班級生態(tài)。
在學科教學研究日益精細化的今天,班級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形式及策略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主題教育班會的生活性質及其育人價值的挖掘,也常常被忽略,如何進一步深入,有待于同仁們的共同探索。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班會隨想[J].思想理論教育,2009(16):34-36.
[2]李璇,鄭航.論回歸生活的班會課[J].中小學德育,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