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學科學教師開始重視起在教學過程中對生活資源的有機開發(fā)和深度利用,一系列教學理念和方法方面的改革也層出不窮?;趯@一形勢的認識,筆者將結合個人經驗和研究成果,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生活材料的話題撰文,并試從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組織、生活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科學情懷的培養(yǎng)等三個角度出發(fā)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議,以資諸位參閱、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初級階段,對外界信息的認識和理解依舊要借助感性渠道來實現(xiàn),對于抽象性較強的內容既缺少學習興趣也不具備成熟的學習能力。出于對這一事實的尊重,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將教學視野更多地轉移到生活當中,從學生身邊的日常物品中尋找教學材料,以此來使學生以更為深入淺出的方式去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在筆者看來,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從以下幾方面策略入手開展具體工作:
一、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著它們的用途,而在使用這些物品的時候常常會產生一些奇妙的現(xiàn)象,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的。小學科學教師要利用這些物品和現(xiàn)象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以及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提出一些生活性問題供學生去思考、探究,并鼓勵學生利用一些常見物品來設計、開展相應的實驗活動,以此來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需要強調的是,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這一項工作時不可全然“置身事外”,而要以協(xié)助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和提示。
例如對于《光和影》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一下利用防盜門上的“貓眼”觀察門外情況的經歷,而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從外面將‘貓眼堵住一半,那么我們看到的會不會是半個人影呢?”而后便可提供給學生一些小的凸透鏡和用來遮蔽多余光源的深色布,讓學生結成幾個小組進行假設和實驗探究,并鼓勵學生回到家后用真的“貓眼”做一次印證。
二、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應用活動
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十分樂意參加一些具有較強參與感的實踐活動,并且經常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悟性。據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以學生們所熟悉的生活物品作為活動材料,引導學生在活動當中應用科學學習成果來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將借助實踐活動的加持而得到進一步深化,并且深入地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感”,同時也更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謂“一箭三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浮力》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設計大賽”:發(fā)動學生從家中拿來易拉罐、廢報紙、橡皮泥等由不同材質制成的物品,然后將學生按照“強弱結合”的原則分成若干個小組;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水池旁,鼓勵各組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出不同的“船”,爭取讓自己的“船”能夠在水面上停留較長的時間;成功讓每一種材質的“船”在水上漂浮最久的小組即為獲勝方。而后,教師則可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作品,從中總結出讓“船”漂浮起來的共同規(guī)律,進而對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做出準確的認知。
三、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情懷
小學科學的教學絕不應當只是帶領學生學習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科學情懷,這才是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根據這一認知,小學科學教師在完善科學知識與探究方法的教學的同時,還應借助生活中的材料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情懷和良好的科學精神,以此來體現(xiàn)出科學課程的思政教育意義,讓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成長和優(yōu)化。
例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小花盆,鼓勵學生從家中帶來一些蔬菜、水果、糧食作物的種子,并將這些種子種在分配給自己的花盆中,利用每天的大課間等時間給它們澆水,一直到種子破土萌發(fā)、幼苗茁壯長成為止。通過這樣的養(yǎng)成性活動,學生首先了解了植物生長的過程和條件,同時也獲得了通過自己的付出來取得實踐成果的成就感,更能深入感受到孕育、呵護生命的快樂。
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現(xiàn)象來了解學習科學,例如筷子提杯,首先將大米倒?jié)M杯子,然后把筷子插進大米,可以發(fā)現(xiàn)筷子可以輕松拔起,但是當用手把大米壓實后從指縫中插入筷子就可以把水杯提起。在這樣的科學小實驗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壓力和摩擦力的存在,學習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等相關科學知識。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學習科學知識,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敏感度,更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將科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了解科學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性,進而樹立正確的科學情懷。
結束語:
一切的知識和技能都以生活為母體,同樣的也要最終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小學科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樹立起鮮明的“生活意識”,積極開發(fā)對身邊物品的研究和教學應用,圍繞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組織、生活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科學情懷的培養(yǎng)等主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體系,幫助學生依托于日常生活開展靈活的科學學習,讓他們能夠真正地學會科學、用好科學、愛上科學,從而為學生日后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楚郁宏,賈清志.試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當代教育,2012(05)
[2] 狄思思,鮑曉楠.淺究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思維和生活運用能力[J].內蒙古教育,2019(07)FAD187A1-64C2-4C6C-9184-05C937168C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