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剛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理答是教師組織教學、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有效方式,理答就是在學生回答教師問題之后,教師所給出的反應或者處理,可以將其視為教學行為,也可以將其作為教學評價。在“學為中心”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要基于學生本位開展理答,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學為中心 理答
對于當前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而言,師生對話在其中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師生對話不僅可以打造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師生對話包含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學生作答以及教師理答。所謂理答,就是在學生回答教師問題之后,教師所給出的反應或者處理,可以將其視為教學行為,也可以將其作為教學評價。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所選擇的理答方式過于隨意,不具備教學價值,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鮮活個體,針對教師所設計的提問,他們常常會表現(xiàn)為四類不同的情況,除正確和錯誤之外,還包括模糊以及膚淺認知。針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應當在第一時間做出合適且準確的理答,這樣才具有教學智慧,才能夠成為架構靈動數(shù)學課堂的重要催化劑。
一、激勵式理答,激發(fā)學習熱情
對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而言,學生濃厚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有利于展開有效的數(shù)學思考以及深入的數(shù)學探究。當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應當把握契機進行激勵性理答,以此激活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學習的積極性。
1.因勢利導,肯定中帶幽默
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針對學生所做出的正確回答,教師不僅要進行肯定或者激勵性的理答,還要結合學情使用充滿智慧或者幽默的語言表達因勢利導,不僅可以打造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其參與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時,一位教師首先進行了初步的概念講解,當學生對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一定的認知之后,產(chǎn)生了以下的教學片段:
師:大家看一看,我的杯子上寫了,它的容量為0.5升,大家換算一下,究竟應該是多少毫升呢?
生:應該是500毫升,因為1升=1000毫升。0.5升就是1升的一半,我想肯定和一瓶可樂的容量一樣多。
師(理答):回答得可真快,看起來你平常很喜歡喝可樂呀,而且對兩個單位之間的換算和理解非常到位!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的理答既有智慧也有幽默之處,肯定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只借助一個杯子以及一瓶可樂這些學生日??梢姷氖挛铮渖罨瘜θ萘繂挝坏闹庇^化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2.逐步推進,贊揚中帶啟發(fā)
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而言,必然要建立一個持續(xù)深化的過程,而教師則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善于選擇贊揚性的語言及時理答。同時這種語言還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這樣才能夠為之后發(fā)言的學生形成有效的思維啟迪,才能有效地推進數(shù)學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20以內(nèi)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20以內(nèi)進位加法表”,就此生成了以下教學片段: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觀察這張加法表,你們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如果豎著看的話,每一列由大到小分別為9加幾、8加幾、7加幾……
師(理答):你的觀察非常細致,即使是豎著看也能夠擁有如此重大的發(fā)現(xiàn)。如果要求你使用一句話說一說其中的規(guī)律,你會怎樣表達?或者說每一列豎著看哪個加數(shù)是相同的?
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在豎著觀察加法表時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出了肯定性的理答,但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對學生提出表揚之后,再次對學生形成啟發(fā),促使其從中找到加法算式的共同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思維的拓展。
二、糾正性理答,引導數(shù)學反思
很多學生的思維不夠嚴謹,所以才會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錯誤,對于當前的數(shù)學課堂而言,不能給予其簡單的指責或者糾錯,而應當選擇具有糾正性的理答方式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促使學生完成自我反思和自我糾錯,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糾錯能力。
1.引導修正,諒解中帶疏導
導致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比較多元,但是很難徹底避免對于學生所出現(xiàn)的各種數(shù)學錯誤。教師不僅要在理答時給予其相應的寬容,還要能夠對其思維形成梳理和引導,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展開有效的錯誤反思,才能發(fā)現(xiàn)錯誤的根源,及時改正。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已經(jīng)初步看到規(guī)律之后,教師再次出示練習: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其中兩條邊長分別為2厘米和5厘米,求其周長。有學生給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其一為周長為5+2+2=9(厘米),其二為5+5+2=12(厘米)。
針對學生的這一回答,教師給予理答:你選擇了不同的維度展開思考,這一點非常好,而且給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如果其周長為9厘米,那么這個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應該為2厘米,你能夠畫出這個三角形嗎?
在交流以及操作之后,學生得出結論: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2厘米,很顯然,兩腰之長小于另一條底邊長,所以不能圍成三角形,因此這道題的答案只有一個:5+5+2=12(厘米)。
上述教學案例中,很顯然,學生出現(xiàn)了認知錯誤,但是針對這一錯誤,教師沒有立刻指出,而是首先肯定學生的解題思路,然后再結合有效的思維引導,帶領學生展開反思,使他們可以自主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反思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2.將錯就錯,寬容中帶鼓勵
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應當將其視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不僅需要教師使用敏銳的目光及時捕捉,還要選擇將錯就錯的理答方式,這樣才能充分彰顯其重要的教學價值。這種理答方式,不僅包含了寬容的態(tài)度,同時也具有鼓勵的情緒,能夠對學生形成有力的促進,就此展開高效的數(shù)學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在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練習之后,給出一道練習,要求學生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圓的半徑,分別求周長和面積。在進行計算結果反饋時,生成以下教學片段:
生:有一個圓,它的半徑為2厘米,我在計算時發(fā)現(xiàn)圓的周長和面積都是12.56,所以是相等的。
師(理答):你不僅掌握了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還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數(shù)學結論。你能不能把這個圓的周長和面積畫出來,讓大家看一看它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生:我覺得我發(fā)現(xiàn)的這個結論錯了。
師:能否說一說導致錯誤的原因?
生:因為面積和周長的單位不同,雖然結果都是12.56,但是不同的單位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不能夠進行比較。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的理答極具智慧,不僅促使學生完成了自主糾錯,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深化了其對周長以及面積概念的認知,收獲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3.延時性理答,引發(fā)數(shù)學探究
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知識或者感受數(shù)學現(xiàn)象時,常常會存在過于膚淺的認知或者理解,教師需要善于利用延時性理答,以促進他們透過膚淺的表象走向思維的深刻。
一位教師在完成《質數(shù)與合數(shù)》的教學之后,生成了以下教學片段:
師:如果給你12個小正方形,你能夠拼成多少個長方形?
生:3個。
師:如果給你的正方形越多,所拼成的長方形——
生:也越多。
此時教師并沒有肯定學生的回答,只是微笑著面對大家,瞬間課堂立刻安靜下來。過一會兒,有學生發(fā)言:我認為不一定。
師:那么你有怎樣的依據(jù)?
生:如果是13個小正方形,那么其結果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很顯然,所拼出的長方形的種類比之前12個小正方形能夠拼出的三種更少。
聽到學生的這個回答,其他學生紛紛恍然大悟,主動展開深入探索,了解哪些情況下多個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所設計的延時性理答,做到了理而不答,不僅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時間,同時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也會產(chǎn)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打造生本課堂的過程中,要把握恰當?shù)钠鯔C,分別選擇合適的理答方式,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數(shù)學學習,這樣才能夠使數(shù)學課堂充滿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