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雪芳
摘 要:創(chuàng)新方法和策略的運用,會使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變得更有趣,使學生在了解計算的真正內涵的同時,提升計算能力,培養(yǎng)計算興趣,使數學計算教學效率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計算教學;創(chuàng)新方法
計算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可以為其高效學習數學打基礎。但是我們知道,計算雖然是基礎,但非常重要, 可是無論學習還是練習過程中的枯燥、乏味,使學生對計算學習多多少少產生抵觸的情緒,影響了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也制約了數學教學的發(fā)展。因此,在新時代,作為數學老師,針對高年級數學中的計算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教學方法和策略,把計算原理準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能更加細心、嚴謹,把握正確的計算方法,規(guī)避計算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在不斷的練習和學習中歸納、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計算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計算教學中使用新方法、新策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學生的信心呢?本人有以下幾點總結。
一、找到計算中的“承重墻”,為學生解困
放眼望去,計算是貫穿小學數學教學始終的,看似是加減乘除,都是一些符號、數字,其實每一個知識點中的計算都有它的原理和規(guī)則。不是每一個知識點中的計算都采用同一種方法,而是各種方法可以互相貫通,組合式地靈活運用。所以,作為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老師,在各個階段、各個知識點的計算教學中,要找到它的“承重墻”,也就是與知識點相關的計算原則。比如,在學習“米、分米、厘米”這一內容的時候,老師強調學生的不應只是計算的速度,加、減、乘、除的準確率,還有單位的統(tǒng)一。如果在這些單位,如時間單位小時、分、秒等,還有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等,在計算前不進行單位的換算和統(tǒng)一,計算結果肯定是離題萬里的。每一個知識點中的計算都有學生應注意的關鍵點,也就是其“承重墻”,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講清楚這類知識計算的原則,還應該掌握規(guī)律,更要讓學生明白每個知識點的計算核心,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計算效率,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同時推動數學教學的
發(fā)展。
二、激活學生的計算意識,提升計算效率
計算是貫穿小學數學教學始終的,從10以內的加減法,到100以內的加減法,再到加、減、乘、除的混合計算等技能,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計算的意識并不高。原因可能有兩方面,首先是計算的普遍存在讓學生對計算習以為常,覺得脫口就能說出答案,沒必要時時動筆計算,總結計算規(guī)律,有輕視、馬虎的習慣。其次,學生對計算沒有興趣,能蒙就蒙,不管對錯,導致在中高年級的計算中,好多學生還不能快速計算,準確率更是堪憂。其實,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計算雖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也有熟能生巧的過程,只要學生腦子里始終有動手算一算或者動腦算一算的意識,不要隨手寫出答案,久而久之,學生不但會有自己的計算方法,還能保證計算的速度與準確率。所以,作為中高年級的小學數學老師,在數學計算教學中,一定要激活學生的計算意識,要讓他們看到計算題就能快速運轉腦子,把各種適宜的算理運用在計算題上。比如,531÷9-7×6,像這樣的混合運算,學生一看就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結合自己的運算經驗,快速計算。只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能激活學生的計算意識,他們就會有意識地進行計算,獲得舉一反三的計算能力。
三、總結錯題中的典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錯題對于學生的成長,可能比一道一次性做對的題還有價值。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對錯題的忽視,使錯題只成了學生作業(yè)本上一個個紅色的叉號,沒有發(fā)揮它的作用。對于學習比較認真、嚴肅的學生來說,他們會及時改正錯誤,并在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鞏固某一個知識點,避免以后出現同類錯誤。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一再強調的改錯,他們也只會抄上正確的答案,使錯題能幫助自己提升的價值得不到發(fā)揮。計算貫穿數學學習的始終,不管是小學,還是在以后所有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習中,計算都會出現,計算能力也是基本的能力。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錯題,總結、歸納學生在計算中容易出現的錯題,找到出錯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給學生講解,如何規(guī)避類似的錯誤,進而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并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中高年級計算方法和策略的創(chuàng)新,既能使計算教學不再枯燥、乏味,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計算興趣,在促進學生計算能力提升的同時,還能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英蘭.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78.
[2]陳彩琴.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能力的有效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