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德
【摘 要】 時代迅猛發(fā)展,歷史的長河滾滾東流,古人智慧的精華薈萃其中。如何讓具有獨立意識的高中生理解史料信息真正含義,是教師的教學重點任務。本文以高中生為主要培養(yǎng)對象,從繁雜的歷史史料出發(fā),結合當下時代趨勢、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對高中生進行史料解析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 高中生? 史料解析? 能力培養(yǎng)
前言:
自夏朝開始,“國”的概念就已經(jīng)開始,貫穿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中。處于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面對紛繁的信息普遍缺乏篩選的能力,缺乏堅定的信仰,這也就會造成學生對于接收到的史料內(nèi)容尚不具有足夠的批判性精神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教育,日后該能力將會遷移到學生的其他成長過程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技巧
閱讀水平的提升是讀書破萬卷的鑰匙,廣泛的書籍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思考路徑以及素材的積累,因此掌握閱讀技巧對于高中生來說尤為重要。
首先,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取舍”,課本上文字信息的分布是具有自己本身的框架,教師要引導學生能構將課本的內(nèi)容進行“拆解”,即將主體部分和次體部分進行分離。在閱讀的時候先瀏覽目錄、摘要以及序言,對于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為何著書有大致了解,即做到“讀書即讀人”;其次,進行下一項——瀏覽與該章節(jié)有關的例子。在人腦研究的論述中顯示,人腦對于抽象化的理解相比于生動化的例子是需要更多的理解時間的。因此,教師在教導的過程中要巧妙利用這一生理特點,先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案例。之后,學生邊閱讀例子邊進行“為什么的提問”,即與作者進行互動,將被動閱讀變?yōu)橹鲃娱喿x。譬如,在講解到東漢晚期的歷史知識時候,可以引用教材中的“黃巾軍起義”事件作為引入,之后學生提出有關的“為什么”:“為什么東漢末期官宦和外戚會結合?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樣做會對百姓,對政權造成哪些禍亂?”這些問題的提出,更加有利于學生了解東漢時期的兵荒馬亂,深入了解當時的局面,利用古人的智慧理解當下的生活。
二、培養(yǎng)多樣化閱讀意識
多樣化閱讀并不意味著涉獵廣泛,卻淺嘗輒止而。其要求學生在頭腦當中,需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庫。高中生閱讀量普遍來講知識儲備量尚不完善,但人體大腦中依舊會屬于自己每本書的“小盒子”。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將學生頭腦當中的“小盒子”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讀到越來越多的篇目。在頭腦中,根據(jù)書籍類型不同,自動分類放入相應的格子當中,這樣在未來閱讀量增大的時候可以做到有條不紊。
這樣的做法好處就是,即使同樣的閱讀質量的作品,有體系的閱讀和雜亂無章閱讀,最后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完全不同的——有系統(tǒng)閱讀的學生,在學習知識類型的大題框架上添枝加葉,未來知識會呈冪次增長;而后者即使越學越多,也只能做到簡單乘法速度,缺乏體系的支撐,知識雜亂無章,也就是所謂另一種含義的“書到用時方恨少”。譬如,在講述有關三國的歷史時,會涉及到諸多歷史典故,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學生如果閱讀過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或者接觸過有關的歷史名劇將會對于此部分的學習有大致的背景了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其中的人物關系以及戰(zhàn)略部署。
三、巧用現(xiàn)代媒體,增加史料量
巧用科學技術與知識、科技聯(lián)系在一起。未來的時代是屬于人工智能的時代,日常生活當中部分工種不久的將來會被機器人代替。多媒體具有圖、文、聲三個方位視覺體驗,會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電腦能成像技術注意學生自我開發(fā)探索能力,提供廣泛的學習天地。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的背景,利用這些技術來提升學習的課堂效率。
譬如在部編版教材中中國近代史部分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頻、視頻等相關記錄來提升學生的興趣,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情境,將其作為輔助型教學材料。利用視頻或者圖片中的文字信息,給予學生相應的知識暗示。并借用媒體技術來進行有效化的呈現(xiàn),在細節(jié)之處展現(xiàn)文章潛在力量,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動力,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和個人背景。使得學生所感知的情感更豐富,對歷史內(nèi)容理解更加立體。
四、融會貫通,巧用工具
教師也可以運用電腦繪制技術來,將學生需要講授的知識投影到屏幕上互動感知,首先,這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立體構建體現(xiàn)學習的目標,全班互動,對相應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講授1890—1945年期間中國國民經(jīng)濟變化時,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表格繪制,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函數(shù)建模。建模的方法在分析社會人文學科方面很有幫助,例如在這些年間中國國民人均收入的散點圖、城市動蕩與糧食產(chǎn)量的函數(shù)關系圖。利用交叉學科的特點,將數(shù)學工具融入到歷史中,通過直觀的數(shù)據(jù)更有利于學生對于歷史真相地理解;其次,電腦能成像技術注意學生自我開發(fā)探索能力,提供廣泛的學習天地。以體驗和廣度為主,教育工作者提供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作為輔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對課本中的內(nèi)容進行活學活用,培養(yǎng)學生將感知與客觀事物結合起來,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方式。
結語:
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生理特點及青春期常見的狀況,采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青年。通過歷史書上的偉人典范,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旨在做到通古今,明真理。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上要勇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自信自強的學生,為我國偉大復興事業(yè)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
參考文獻
[1] 劉鏈.培養(yǎng)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新課程(下),2017(12).
[2] 李娜.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策略[J].文教資料,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