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校
【摘要】閱讀教學貫穿整個小學教學過程,低年段的語文教師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樂讀、善讀,多思,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提倡“個性化閱讀”的今天,低年段的教師如何開展閱讀起點教學,引導學生去進行個性化閱讀,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就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低年段;起點教學;個性化閱讀;閱讀習慣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縱深推進,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也一再被提及。在學校語文的第一學段,要求學生“閱讀淺近的童話、語言、古詩,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低年段語文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激發(fā)并維持學生個性化閱讀興趣
(一)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打消畏難情緒
首先,教師要做的是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選擇合適的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入門。一年級的時候,大多數(shù)學生識字量不夠,還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盡量不要給學生設置太多閱讀障礙,所以一定要把關閱讀的素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從感興趣的繪本、內容淺近的童話讀起,利用好部編版“快樂讀書吧”的推薦書目,提早布置學生閱讀;也可以選擇和教材相近的內容去閱讀,比如,教授《農(nóng)家四季歌》,可以布置相似的《四季詩》給學生去讀,教授《雨點兒》時,可以讓學生閱讀《小雨點》兒童詩,這些素材和教材相近,閱讀起來相對容易;閱讀素材中難讀的地方,教師甚至可以提前和學生一起讀懂讀通句子,并簡單解釋意思,可采用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的方法,也可指導家長和孩子開展親子閱讀。學生覺得不難了,才開始愿意去探索,才能逐步漸入佳境。
(二)其次,運用多種方式去激發(fā)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設置一些有意思的情境,布置一些有趣味的閱讀小任務去讓學生思考,探索。
以部編版語文一上教材上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春節(jié)童謠》為例,教師會告知學生中國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的過年習俗不盡相同,回家后問問父母關于自己家鄉(xiāng)的習俗,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小詩,再根據(jù)自己家鄉(xiāng)的實際情況再加以創(chuàng)造改編小詩;
低年級學生比較活潑,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適時引導,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為了表演得好,他們也會樂意去多讀對話,去體驗情感。比如,在讀故事的時候,需要指導學生按照“誰、時間、地點、原因、經(jīng)過”把故事串聯(lián)和復述出來。例如,在教授《咕咚來了》一課,筆者很早就開始做準備,提前就設計了一些動物的卡通頭飾,告訴他們是為了排練這一課的課本劇使用的,并且讓學生參與涂色,他們早早就開始期待,自發(fā)地去朗讀課文,了解角色,并且還和學生根據(jù)課本中的角色討論符合角色的出場動作或者舞蹈。后來表演的時候,學生們很自覺地就背熟了對話,表演起來都非常投入,特別入情。后來每次只要上到童話一類的課文,學生們都特別的期待,而且早早就預習了課文。
低年段的學生長于形象思維,他們特別樂意通過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來理解閱讀的文本,比如,在教授《雨點兒》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讓學生在自己閱讀課文并理解的基礎上畫一畫雨點兒滋潤大地前后的場景。學生經(jīng)過閱讀后,畫出了對比非常明顯的場景圖,有的學生畫了大雨點兒去過的地方,雨后,荒涼干涸的大地變得綠油油的,開滿了鮮花,有的學生畫了小雨點兒去的地方,花兒草兒從枯萎的樣子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樣子。通過畫畫,學生了解到雨點兒不僅滋潤了大地,也帶來了新生命,也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
這些過程就是一個雙向促進的過程,學生有興趣去參與這些,就會形成獨特的體驗,就會開始去樂讀。
(三)再次,教師使用多元化、包容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堅持閱讀
小學生自我認知是從父母、教師,甚至是別人口中去開始的,小學生天性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同,如果教師只布置任務,而不去評價,就會收效甚微。
閱讀評價可以通過開展活動或者設置獎項來體現(xiàn),比如,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讀書打卡活動,或者填寫“閱讀存折”,評選“閱讀小明星”,利用假期組織“讀書交流會”活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需要教師去組織;語言評價的時候,教師要帶上“放大鏡”,找到學生的優(yōu)點來點評,多肯定,多鼓勵,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另外,學低年段的學生表達能力未必很優(yōu)秀,在交流中教師應當要耐心去傾聽,這個過程不要要求過嚴過高,要預設到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學生如果有一點所得都可以加以表揚和引導,讓學生去完善自己的表達,如果有偏差也可以找到切入點去及時引導。只有學生敢說,才有說對和進步的可能,才能發(fā)自內心的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二、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習慣
(一)起點閱讀需要教師幫學生打好基礎,為學生發(fā)生主動閱讀做準備
低年段閱讀教學有一個從“和大人一起讀”到“獨立閱讀”的過渡,學生身心成長有順序性,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這個過程,不要操之過急。教師要先幫學生打好閱讀的基礎,比如,在整本書閱讀時要先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書名、作者、封面、封底、目錄十分重要,誰是講故事的那個人,誰又是故事的主人公?要讓學生學會在書上找信息。甚至在這階段就要布置一些小小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比如,用一句話描述你從封底或者封面看到什么,并簡單推斷。甚至可以給學生一個句式去套用“我從__________觀察到____________,我推斷______________。”
(二)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方法,降低閱讀的難度,培養(yǎng)善讀的讀書習慣
正式閱讀主要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的方式指導家長開展閱讀指導,將閱讀的內容提供給家長,并給出讀書建議和讀書指導,以便于家長在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中不走馬觀花,切實通過讀書養(yǎng)成孩子的讀書習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教師也常常根據(jù)讀書內容設計不同的讀書導學案,比如,疏通故事情節(jié)上,可以“制作故事的發(fā)展軸”或者根據(jù)故事內容寫出新聞報道式的“5個W”,在讀懂人物時候給出多種人物特征讓學生去圈選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以制作人物的“身份證”,可以畫書里面的人物關系圖……通過種種導學方式,讓學生在讀書之后,完成相關任務,以提高讀書的實效性。
(三)重視好詞好句的積累
從低年級閱讀起點教學中就可以盡早引導學生抄寫閱讀中積累的好詞佳句,鼓勵學生建立一本摘抄本。如果學生平時用到一個新鮮詞,教師就應抓住契機加以表揚,引導學生好習慣早養(yǎng)成。
(四)指導小學生閱讀時多思,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
教師在引導學生起點閱讀時,可讓學生適當進行自我評估: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我看到這本書名時是否想了解里面的內容,甚至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人物性格嗎?如果在我的身上發(fā)生這些事,我會這樣做嗎?我可不可以給故事修改結局?……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去展開,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就會在此顯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思維也就培養(yǎng)出來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張夢瑤.低年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7(12):35-36.
[3]陳麗萍.論部編版教材下的小學語文低學段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J].學習與科普,2019(11).
[4]陳紅葉.讓文本因學生而精彩——關于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2015:3.
[5]劉穎欣.淺談部編版教材下的小學語文低學段閱讀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8(37):102.
[6]湯躍.如何做好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教學實踐探索,2015(7):173.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