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寧
[摘 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論”是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重要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向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傳授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術表達能力。相比于傳統(tǒng)講授法,研討式教學法更適合于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本文根據(jù)研討式教學法精心設計了研究生課程“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過程,為其它院校該專業(yè)或性質相似專業(yè)的課程教學提供一定經驗借鑒。
[關鍵詞] 研究生;課程;研討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5-0104-02
“研討式教學法(seminar)”起源于德國,自近現(xiàn)代以來就已經成為發(fā)達國家高等學校各學歷層次的課程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方法,該方法主要內容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擬定對相關專業(yè)知識聯(lián)系密切的話題進行討論,教師從中參與、觀察和指導,師生共同研究和討論問題,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雙邊對話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重要貢獻者和創(chuàng)新推動者。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批判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學校課堂教學的同時提出,教師要在以某個主題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好教學情境,只有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聯(lián)系實際、發(fā)出質疑,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深入探究的興趣。富有美國大學特色的兩所世界著名大學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術研究能力,學校要求學生在攻讀學位期間必須通過參與研討會的方式來完成一定的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充分體現(xiàn)了研討式教學法在研究型大學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大學課程與教學論”是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重要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向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傳授基本理論、掌握基本原理、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術表達能力。以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主的課堂既束縛了教師充分發(fā)揮學術引導能力和消磨教學熱情,也容易使課堂僵化呆板,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也影響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此外,假使課堂并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學生既容易產生排斥情緒,也不利于活躍思維,從而對形成嚴肅活潑的課堂氣氛和課程目標的達成造成較大干擾。而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更是有著明顯的不同,研究生有更理性和活躍思維方式、更全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更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研究生課堂因此應是深度交流,富含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而該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意識和初步的研究能力,系統(tǒng)掌握大學課程教學論的基本原理,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于研究工作,能結合現(xiàn)實探討當前大學的課程教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這就需要在課程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觀察和思考的主動性分析并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能更好地將研討式教學方法運用于研究生課堂教學當中,本文梳理了筆者在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大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運用的一些研討式教學方法并結合自己的體會與思考,提出了基于高等教育學研究生能力提升和教學目標達成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討式教學設計,并安排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內容:
一、基于學情設計第一課
一年級研究生在上大學研究生課程之前,經歷了小初高和本科教育,在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往往被忽視或不能及時加以良好的引導、這使得課程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盡管這種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系統(tǒng)化高深知識的學習,但同時也必然束縛和影響著學生后續(xù)對其他更高層次的大學課程的學習。
研討式教學法本就強調師生雙方的共同學習和研究,在對某一學術知識進行研討課之前,授課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教學對象,這是開展研討課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充分且必要條件,也是基于研討式教學法的本質和內涵對研討課所要求的必要前提。因此,大學教師在面對“教師中心”課堂模式的學生,應該在開學第一課時,基于學生的已有基礎和接受能力及思維特點設計參與式研討課,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交流反思過去的學習經歷,加深認識,有針對性地重新建立起新的課堂學習思維與學習方法,轉變學生在課堂中被動參與的觀念。
教師在課前可以收集近些年關于出現(xiàn)在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與教學的各種問題和已有的研究,進行一定的總結與分析。作為大學課程與教學當事人、親歷者,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對于大學的課程與教學是深有感觸的。因此,第一堂課上,教師可以從本科生的課程與教學、學習模式談起,回顧已有歷程,讓學生通過已有經歷、教師引導和課后研究從而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碩士研究生應當在課程教學中積極主動參與的意義,同時也明確“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目標。
二、構建問題導向式課堂
與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的教育目標更加突出對科學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要求,在掌握專業(yè)知識基礎上找尋創(chuàng)新點開展研究更是研究生在校學習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上課前必須認真仔細研讀學習材料,盡可能提出問題并查找相關文獻或對教師提前給出的課程必(選)讀書目及利用相關學習資源閱讀有關文獻進行深度理解,并提出自己觀點,為課堂研討做好準備。對于理論與實際運用的學習,學生通過對大量已有研究范例閱讀后,就有了一定的文本儲備和如何將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感性認識,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術探討。
對任課教師來說,課堂講解要能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激發(fā)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督促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主動深入的鉆研和全面、透徹的思考。理論知識學習部分,設計參與要問題進行主動探索。教師在理論學習部分的課堂設計中,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既有準備為基礎、以教師提問和學生相互思辨為主要內容,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聯(lián)系實際問題的分析由老師灌輸變?yōu)閷W生積極探索,精心選擇適合討論的內容進行“問題”設計,在課前公布,讓學生利用一周的時間去準備、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分組展開研討,并由教師總結評價。這樣準備充分的課堂研討,學生可以將他們在自學時對某一問題的認識通過自己的視角表達出獨到的見解,并在與同學的思辨性探討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
三、組織多樣化的課堂研討活動
倘若在“大學課程與教學論”課堂教學中只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受到較大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當教師第一次講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時,學生們會因為第一次接觸而萌生興趣,并且會適當根據(jù)學習材料進行自我理解上的補充,結果自然是會有部分學生能掌握,但是同時也一定會有部分同學不能充分掌握,一知半解。而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重復提及上述重要概念并且依舊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向學生進行講解,這就會讓原本掌握這些概念的學生們覺得沉悶,消磨學習的熱情和新鮮感。而在之前的教學中本來就未能充分理解相關概念的學生可能會陷入不能進行有效學習的怪圈,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也自然就不能充分投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和學習中去。
因此,教師可以選擇高校課程與教學的相關熱點問題作為課堂研討的主體,設計不同形式的研討活動,注重在研討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實際的高校課程與教學問題。這類研討是在教師做初步的知識講解的基礎上,布置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大家各自陳述自己觀點,再在互相交流乃至辯論對同一個研討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審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樣化、思辨性的思維并最終增進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在具體的研討活動設計上,可以采用“頭腦風暴”式、“辯論賽”式和“演示”式的研討方式。這三種方式的選擇要根據(jù)不同性質的題目來確定,也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教師充分考量并精心設計。如對于影響廣泛、爭議較大的熱點問題,可以采取辯論賽式的研討方法,讓不同觀點的學生組成小組相互辯論。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查找資料、口頭表達和統(tǒng)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共同探究、相互協(xié)作的能力。
四、構建網(wǎng)絡“第二課堂”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怎樣充分有效地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自媒體融入大學課程中,已經變成了大學教學改革和大學教師自身發(fā)展要面對的關鍵問題,能否利用信息技術,推廣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最終助推大學課程建設和達到課程目的,任課教師要精于使用各種信息科技,并能巧妙融入課堂教學。
在大學課程與教學論課堂中,教師可從加強師生之間交流,延伸課堂研討,加強課外指導,深化認識和思考以及發(fā)表研究成果這些方面入手,借助微信、QQ、騰訊課堂等軟件建構具有交互式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的“第二課堂”。這樣既有利于拉近距離,活躍氣氛,也有利于組織課堂研討活動前進行相關準備事宜,方便隨時交流,還可以讓教師更好地從學生的反饋中掌握學生對理論的學習情況,在研討需要補充相關材料時還能實現(xiàn)在課堂上即時的分享,有效推動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機結合。
另外,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建立和運營該課程的微信公眾號,及時將在課堂上就相關問題進行研討后得出的認識與反思,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后學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廣后的微信公眾號也可以吸引來其他專業(yè)乃至其他學校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在相關文章后各抒己見。該課程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跟進評論來重新審視并修改已有成果。這種方式既能提升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又能保存學生的成果并增進交流,吸納不同意見,最終形成以研討分析總結、案例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資料庫。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健全高等院校學生培養(yǎng)質量保障體系已然成為了熱門的話題,本文以研究生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研討式教學設計為例,充分展示了基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與課程教學的充分融合,充分滿足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有效助力于培養(yǎng)學生學術研究熱情和研究能力,完全符合當前大學教學改革趨向,也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課程與教學論”這一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重要課程的定位和價值,為其他院校同類或類似專業(yè)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與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楊頡.研究生教育質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2]韓筠.創(chuàng)新教與學推動新時期高校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6).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