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娟
【摘? 要】小學生學習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力已經成為當今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從數學教學實際出發(fā),研究以轉變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力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變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4-0071-02
Chang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Daxi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angjia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U Haijuan
【Abstract】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learning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s been highlighted, and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in education today.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re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studies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by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Change; Activity
一、研究背景
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不足,多次的外出學習培訓,激發(fā)了筆者改變教學方式的欲望和教研的激情。
二、現狀分析
(一)自我剖析
1.知識儲備不足,學習熱情不高。2.教育教學理念陳舊,故步自封。3.沒有研究的欲望,呈職業(yè)倦怠。4.仍停留在“講授——判作業(yè)”這多年不變的模式里。
(二)學情分析
1.多數學生沒有學習的欲望和激情,沉浸在“人云亦云”的世界里。2.知識的遷移能力不足。3.解決問題的方法單一,思維局限。4.不能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
三、我們的行動
(一)傾聽學生的心聲,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
當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活后,教師的用處就是為學生尋找機會,搭建展示的舞臺。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開展了“二十四點”活動。學生積極性特別高,下課不出去玩了,而是在教室里、走廊里、樓門口三五成群熱熱鬧鬧地賽上了,那段日子我們評價學生是“手里一副牌,逮誰跟誰賽”。
學生在班里“玩”了一個月左右就跟教師提出要全年級比一比,于是為學生搭建了“二十四點大比拼”的比賽平臺。盡管在籌備過程中費了挺多周折,但為了點燃學生的激情,樂此不疲。當然,學生的表現是令我們欣慰的,學生的潛力出乎我們的預期,他們在“玩”中增長了智慧,在“玩”中理解了團隊精神、集體榮譽?!岸狞c”活動在整個六年級掀起了熱潮,這股熱潮還未消退,學生們又自主地玩起了魔方,接下來我們應學生的要求又開展了魔方大賽。
(二)復習課上的小組合作學習
2019年1月份,也就是寒假放假前,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選好了備課內容,假期里他們把備課的課件發(fā)給我們,我們一個課件一個課件認真修改后,再把課件發(fā)給學生。在課件里,我們能夠看到學生認真?zhèn)湔n的痕跡,能看到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付出。在本學期新課結束后的那段日子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上了講臺,當上了“小老師”,教師坐在學生中間成了學生?!靶±蠋煛眰儨蕚涞煤艹浞?,學生基本上問不倒他們,偶爾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就想起教師,于是教師就又有了作用。每坐在學生中間看著講臺上侃侃而談的學生,聽著他們和我們一樣的說話口氣,想著三年來和他們朝夕相伴的時光,心里就涌動著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多味情感。
(三)課后作業(yè)的設計
在從上到下、三令五申一再強調“減負”的今天,每一位教師對“減負”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原則問題都得把握,于是每位教師都嘗試著恰到好處地設計作業(yè)。利用分層留作業(yè)的方法,基礎薄弱的學生完成數學書上的課后練習或“輕巧奪冠”的基礎訓練部分,能力強的學生完成“輕巧奪冠”的能力提升部分。
我們每周都通過給作業(yè)“增肥”給學生加強營養(yǎng)。一般地,周一就布置一周的“新型營養(yǎng)餐”,如走進銀行、設計數學海報、數學日記、數學小報等,在這些“營養(yǎng)餐”中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切實用處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取得的成效
1.從關注學習成績向關注學生一生發(fā)展轉變。學習成績并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發(fā)展,只是反映學習能力的一個方面,學校和家庭教育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應該培養(yǎng)他們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直面挫折的能力及良好的與別人溝通能力,讓他們敢于有夢想,學會感恩,懂得寬容。
2.從關注部分向關注全體轉變。班里有一部分學生常常被忽視,這部分學生從不淘氣,學習也不用教師操心,他們在教師的關注之外。然而這部分孩子的潛力和耐力超出我們的想象,只要教師給他們一點兒關注,他們就會還教師一個大大的驚喜。
3.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經過教師有意識干預,學生發(fā)生的變化是驚人的、可喜的。他們真正愛上了學習,喜歡上了深入研究。學生們已經不再等待教師給他們講課,而是在小組內提前預習,不會的問題在小組內研究解決,解決不了的就記錄下來,在課上全體同學想辦法,找策略,如果還是解決不了才向教師求教。
4.學生從循規(guī)蹈矩到大膽質疑。學生遇到問題總是尋求更多的解法,不再拘泥于教師教授的方法,甚至懷疑已經存在的數據,他們會自己去想辦法進行驗證。
5.關注認知的過程,凸現理解性學習?,F在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大量的信息,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課堂學到的數學知識,他們通過報紙、網絡等平臺了解了很多與數學相關的知識,也會把這些知識帶到課堂上進行研究。學習“平均分”一課時,在很多研討課上有比較雷同的現象:學生已經很輕松地利用乘法口訣把15個橘子平均分到5個盤子,每個盤子3個時,教師啟發(fā)學生還有其他方法嗎?再利用課件或實物把15個橘子一個一個分到5個盤子上,以此強調這種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再來比較兩種方法的優(yōu)劣,又把教師刻意啟發(fā)引導出來的方法打回去,因為多數學生喜歡利用口訣來平均分,簡單快捷。這說明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未能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平均分法的現實需要。第二次教學實踐中,由于提供給每個小組的糖果數量是不知道的,有的同學不加思考就動手分了,就出現了一個一個地分,有的同學比較細致,先數總數,一旦總數知道就想到用口訣來分,因此很自然地出現兩種基本方法。當然,偶爾也會出現先隨便分,再調整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緊跟著提供了三組素材:18個桃子、撲克牌、一包糖平均分給幾只小猴子,讓學生在具體分的過程中真正體會不同的素材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儀知道了平均分方法的多樣性,更能從中理解平均分的分法要結合具體的場景和素材采用相適應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策略意識。這樣的學習既能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求快求方便,又能拓展和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需要——尊重事實,凸顯了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和方法。
五、反思不足
1.對課型的研究不夠全面,目前研究較多的課是綜合實踐課,這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所改變。
2.對理論學習的不足導致了教育研究蒼白而空洞,以后會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加強這方面的補充。
3.對學生的調研不充分導致對學情的研究不夠。
4.數學學科外延活動單一。
5.研究前后學生的變化缺少量表說明。
六、結語
一個人的學習力將影響他一生的發(fā)展,小學階段獲得學習力就擁有了終身學習的法寶,將讓其受益一生。所以,小學教師要以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為目標,轉變教學方式,尋找恰當的教學策略,將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1]李萍.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教學策略探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01).
[2]小學數學新課導入應遵循的原則探研[J].黃云瓊.小學教學參考,2015(14).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