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明
摘要:隨著新課改深入實施,強調應發(fā)揮學科育人優(yōu)勢,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使課堂教育與法治教育充分融合,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他們具有法治精神。在此,本文立足于促進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必要性,進行對有效措施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教育;融合
一、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少年兒童安全防范意識
新時期,科技快速發(fā)展,網(wǎng)絡應用愈發(fā)普及,為小學教育工作開展帶了新的挑戰(zhàn)[1]。因認知意識不足,網(wǎng)絡中正負面信息交雜,易對小學生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譬如:低俗主播、網(wǎng)絡游戲、盜墓小說等,可能會對小學生身心成長形成錯誤引導。加強小學生的法治教育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小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使他們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促進課堂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將使學生學會明辨是非,促進小學生用法律維護自身正當利益,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必然要求
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犯罪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小學生出現(xiàn)犯罪意識和犯罪行為的案例并不少見,這便需要做好教育引導。只有使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才能避免小學生作出不法行為,使他們心存對法律的敬畏。這也說明了開展法治教育也需要從低齡段做起,對于減少青少年犯罪,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工作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道德與法治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在小學教學中受關注度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課是對于以往“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更多強調的是在開展道德教育的同時,強化法治教育的滲透,提升小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能力[2]。就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影響了法治教育成效。
(一)缺乏有效的宣傳教育,法治教育氛圍不濃
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小學的教學重點依然是提升學生的主科學習成績,注重學生的升學率提升。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所使用的師資、課時等教學資源比較有限,法治宣傳不足,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不高,法治教育成效不理想。
(二)形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
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主要是按照課程教材開展的教學,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外加教材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法治教育的內容缺乏多樣性,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的法治意識薄弱,學生自身的法治知識體系得不到有效豐富與充實。
(三)缺乏聯(lián)合教學,教學主體單一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主要是在學校開展的,一般課程的開設一周兩課時,法治教育主要是學校的責任,而家長沒有意識到自身應該承擔的教育責任。而在實際的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家庭環(huán)境以及家長往往對于孩子的法治教育能夠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家長缺乏參與的法治教育成效也不理想。
三、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有效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法治教育影響
為了進一步推進小學生的法律素質,增強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要重視開展宣傳工作,采取多項措施,積極推進小學生的法治教育。例如:在提升教學針對性過程中,在三年級上《安全記心上》教學中,學校還應同步開展“開學前、放假前、重大節(jié)日前”的法治教育活動;在《我是獨特的》教學中,應使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生活、形成法治精神。對于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建立起“一幫一”幫扶制度,實施重點幫教;在《我們神圣的國土》教學中,應聯(lián)系社會新聞,使學生認識到祖國國土神圣不可侵犯,任何破壞國家利益的行為都將被嚴肅追責。并且,可讓學生將普法資料帶回家中,加強對家長的法律宣傳。同時,可以知識競賽、征文演講、主題班會等各種形式對學生開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向學生分析典型違法案例,防范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積極開展“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法治觀念
立足于新課標視角下,促進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需要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教學意識。從而,幫助小學生形成法治觀念,使他們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識,具有遵紀守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例如:教師可進行拓展教學,帶領學生走進法院,結合課堂所學《憲法是根本法》、《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等內容,使學生意識到醉駕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與社會危害之大、,在聆聽法院判決中,促進學生獲取有益的法律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觀念。另外,在舉辦校內“普法教育周”活動時,應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使課堂教學應法治教育緊密融合,讓學生具有探究學習意識,使他們初步形成法治認同。
(三)關注家校共育,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
在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中,要想提升法治教育的成效,還應該整合更多的教育資源,突出家校合育。學校要加強合作的組織和引導,豐富合育途徑,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傳播法治知識常態(tài)化,每學期向家長發(fā)放一次法治宣傳單,邀請家長參與校園中的“做守法小公民”主題升旗儀式,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法治教育更具一致性、連續(xù)性。此外,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中,還應該突出評價教育。以學期學生法治知識學習和遵法守法行為列為班級自主管理學生評價項目,納入學生整體評價,記錄成長檔案,以促進學生增強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逐步學會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通過多樣化的法治教育措施實施,促進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
四、結語
總之,立足于新課標背景下,為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育人特點,促使學生具有法治意識,應重視日常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充實課堂施教內容,促進小學生道德素養(yǎng)、法治精神、認知能力等全面提升[3]。
參考文獻
[1]胡建祿.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C].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2019(9):28.
[2]陳曼利.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教學銜接研究[D].伊犁師范大學,2020(6).
[3]劉慧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6):25.
(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檀圩鎮(zhèn)甘梅小學?53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