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標準和新高考的到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教與學的重點。語文課堂理應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主陣地。本文擬從敢說、善說、說透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利用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語言表達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fā)展價值的人格修養(yǎng)與關鍵語文能力。“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jīng)驗,發(fā)展在具體語言情景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溝通的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具有先天優(yōu)勢??墒窃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姷竭@樣的場景:語文課堂上,鮮有學生主動發(fā)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后老師的辦公室,鮮有學生找語文老師探討問題,倒是數(shù)理化老師的身邊圍滿了人。這種現(xiàn)象令人不安,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呢?
一、在民主的氛圍中讓學生敢說
營造民主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就是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有話敢說,有機會多說。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常對兩種課堂形式不感興趣:一種是“專制式”的課堂,上課按預設進行,忽視學生的意見;一種是“自問自答式”的課堂,老師極少讓學生發(fā)表意見,習慣于自問自答。時間一長,慢慢就形成只有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訓練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也就無從談起。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給機會讓學生說,讓學生多說,這是訓練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前提。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老師應放下包袱,多點耐心和寬容,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fā)揮的突破口,勇敢地走出“開口說”的第一步。發(fā)達地區(qū)學校或學生素質高的班級,“開口說”也許不是問題;可在農村中學的課堂上,讓全體學生都敢于“開口說”卻是個不小的難題。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基礎薄弱,不會說;二是自小成長環(huán)境相對閉塞,說不好;三是老師往往有求全責備的思想,缺少耐心和包容,學生不敢說。因此,我們要認識到自己所處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給學生多點寬容,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大膽表達,容許說得不好,說得不對,多肯定,多表揚,若學生能從容、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教師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自由發(fā)表見解,不拘泥于老師或教材的觀點,這時往往會聽到許多新奇的見解,雖然論述還不夠周密,見解也未必中肯,但仍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因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fā)了學生表達的欲望;民主平等的課堂,加強了師生的溝通和互動。和學生商量著上課,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你就會成為學生喜愛的人,無所不談的朋友,從而提高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促進師生交流的增多,達到“敢說”“多說”的目的。
再次,定期開展大語文主題活動。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大語文主題活動很有必要,很受學生歡迎。什么是大語文?大語文其實包括了語言文字認知、文學常識、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等。近幾年的高考試卷,都著重強調回歸傳統(tǒng)文化,強調對學生精神素養(yǎng)的考察。教師根據(jù)學習單元知識點的不同,可靈活開展諸如詩詞大賽、成語接龍、名人詩詞串連、一分鐘演講、集體朗誦、個人開口秀、我是主持人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語文知識,進行定向梳理和組織,合理、生動地表達,從而使自己得到語言和思維的鍛煉。
二、以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善說
課標修訂稿說: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語文課堂中積極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有聲”學習,能使學生學會在特定的情景中建構和使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首先,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要抓住一切有利的契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可利用文學社作為宣傳的陣地,凡有本班學生的作品在??l(fā)表,就和全班同學一起朗誦學習,以此激發(fā)學生讀書寫作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由說到寫,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建構能力的體現(xiàn)。
還要抓住一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功感。諸如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文學講座、春聯(lián)創(chuàng)作、社會實踐等,這些大語文活動,雖看似與語文考試無直接關系,其實是千絲萬縷。在這些活動面前,不要表現(xiàn)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tài),令學生錯過了許多學習語文的機會。
其次,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早在2015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文件就指出,學生需要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和創(chuàng)新實踐;而在2019年4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fā)《廣東省推進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動》,要求進一步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建立完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與生活關聯(lián)、任務導向的知識情景,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和啟發(fā)、討論、參與式教學,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教學改革的方向已指明,我們教師要主動適應,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要切合當下課改精神。比如要強調學生課前自主預習,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梳理總結等方式,最大化自己的預習成果,從而夯實基礎;課堂教學上,老師要做好學案,提前發(fā)放,讓學生根據(jù)學案有的放矢,提高自學的有效性;具體到課堂上,鼓勵學生自主尋找合作伙伴,解決疑難問題。
對于部分課文,應該怎樣上課,也可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開展。比如在教授詩歌時,有的學生反對對詩歌進行翻譯式的講解,有的主張通過朗誦來意會,有的建議通過畫畫來把詩歌形象化,等等。教師可讓意見相同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主持下對特定詩歌作品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每位組員應充分發(fā)言,組員充分交流。各小組長代表小組作總結發(fā)言,交流各組學習收獲。小組長發(fā)言前應明確自己要表達的意圖,然后通過詞匯的選用、修辭的使用、語氣的輕重等,重塑自己的用語,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再次,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自學、組內學習等方式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就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出擊,用誠心、合理而又無法拒絕的話語,尋找合作、探討、研究的伙伴,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探究中學生處于平等位置,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以解決問題為終歸,以盡興表達為目的,鍛煉學生善于說話的能力。
三、以質疑的方式讓學生說透
課標修訂稿說:要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精神,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目的進行合理的語言表達,應說盡說,應爭力爭,從而提高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水平。
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提倡學生在課堂上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要敢于向老師質疑。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習慣,在課堂上,有時可故意說出片面觀點,讓學生來反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老師的見解也未必句句正確,前人的知識也可能存在誤漏之處。為此,應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質疑,和老師“論理”,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應給予適當獎勵。
其次,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合理想象,大膽發(fā)言。強調學生平時要細心觀察生活,對看似平常的生活現(xiàn)象要深入思考,要有逆向思維。這樣,學生才會有新見解、新觀點,學生的思想才會閃爍著智慧之光,新鮮之味,學生才能把自己的意見說清說透。
總之,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水平的主陣地,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讓學生有話敢說,有話可說,高水平地說。
[作者通聯(lián):廣東化州市新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