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蓮
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為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使學生掌握學習技巧、擁有豐富充盈的內(nèi)心,教師需關注情感教育。只有促使學生走進文本,充分感知其內(nèi)在飽含的深意,才能使其具有學習興趣、促進深入理解。在此,本文展開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實施必要性與有效策略的探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引言:
新課標指出“應注重教學滲透問題,以便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教學效率[1]”。面對學生對語文學習中教師的枯燥講述不感興趣、認為文體知識難以理解、學習主動性較差等,教師需加強對情感教育的運用,實施啟發(fā)教育。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促進情感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所謂“情感教育”,便是教師應運用心理學以及教育學專業(yè)知識,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開展的一系列施教活動[2]。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滲透體現(xiàn)在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中。教師運用一定手段、方式,將自身對文本情感理解表現(xiàn)出來,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使他們產(chǎn)生共感,進而提高教學成效。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對其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挖掘,幫助學生感知文本中所蘊含的細膩情感,讓他們受到啟發(fā)與熏陶,具有品味意識、共情能力。利用這種方式開展語文教學不僅對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有正面作用,還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起,繼而使其具有語文素養(yǎng),形成文學審美意識。
同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需促進教師、文本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在授課中,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文本中包含了各種感情色彩、作者的中心思想等,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主要載體。學生是教學主體,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情感教育的對象。其通過語文學習受到的情感教育主要表現(xiàn)在理解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實際應用能力方面。教師應扮演好教學的主導者角色,避免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情感的“灌輸”。
初中是青少年學習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人格也將逐漸走向成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促進生生、師生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溝通。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情感與充實的內(nèi)心,并引導其在學習中養(yǎng)成正確的情感指向。中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青少年情緒也不是十分穩(wěn)定,因而他們自身的情感會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滲透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具有健全人格、能夠正確的表達自身情感。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營造生動情境,吸引課堂關注力
積極響應新課標號召,應結(jié)合初中部編語文教材的編制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中心。為此,教師應使他們形成沉浸式學習體驗,誘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積極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可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關注力,提高其學習能力。例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可以微課教學的方式,使學生感受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其對母親深深地懷念與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稍谖谋臼崂碇?,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其深陷于病痛中無法自拔,這種苦痛使家庭生活氛圍變得沉悶,讓學生感受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與她的小心翼翼。當母親知道自己身患重病時,她的愿望和牽掛是什么?該如何理解“好好活兒”?在情境教學、情感渲染中,使學生理解作者懊悔、自責的心情。從而,進行對文本知識內(nèi)容的解析,降低語文教學難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
(二)促進生動教學,激發(fā)學習主動性
為了實現(xiàn)生動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主性,教師還需關注對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運用。譬如:教師可組織微劇演繹、采用支架式教學與辯論教學法,使學生走進文本,促進他們展開拓展學習,調(diào)動其積極地情感,讓學生在初讀、品讀與鑒賞中,感知文本內(nèi)容、具有學科素養(yǎng)。
例如:在《秋詞(其一)》的教學中,可以引入翻轉(zhuǎn)課堂,使學生結(jié)合對四季的不同感受,進行古詩詞的分析。通過預習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古詩詞,解答“前兩句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似乎很多文人喜歡‘傷春悲秋,該詩立意與我們曾學過的哪首詩比較相近?”、“從古詩朗讀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等問題。并在課堂中,促進師生之間教和學的角色轉(zhuǎn)變,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使其領會詩意詩情。
(三)鼓勵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感知力
構(gòu)建高效語文課堂,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習探討。這樣,才能使其勇于發(fā)表自身的真實想法、實際學習感受,促進創(chuàng)新想法的交流,提升學生的感知力。
例如:在《紫藤蘿瀑布》教學中,鑒于很多中學生生活閱歷相對較淺,無法理解文本中深刻的情感。教師可生命教育與情感教育同措并舉的方式,使學生展開學習探討,讓他們在交流、討論中認識到生命的堅韌、頑強與美好。這時,有的小組在總結(jié)中提到“生活中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令人焦慮、悲慟、不安,甚至會令人感到絕望與無奈,但是當看到‘這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它們?nèi)绱嗣篮?、開的熱鬧,令人豁然開朗”。教師可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他們感恩生命,具有堅韌的意志品格,即便遇到生活的不如意,也不會被厄運壓倒,而是奮力譜寫精彩的人生。
三、結(jié)語
總之,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施教效率,促進學生感知文本,形成獨特的理解與深刻的學習印象,需要教師加強對情感教育的應用。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感知文本、獲取有益的語言與文字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促進中學生思維發(fā)展。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審美意識、探究精神、文化理解能力,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3]。
參考文獻
[1]張軍.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內(nèi)蒙古教育,2020(3):15.
[2]張淑蘭.情感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20(1):5.
[3]王琪.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討[J].新課程,2020(8):28.
(青海省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第三初級中學 81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