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琴
摘 要:特級教師肖培東的語文課堂靈動自在,別具一格,看似淺顯實則深刻。筆者聚焦詩意,探微肖培東的語言教學藝術,從教學預設、課堂生成、文本朗讀、語言建構、人文關懷等方面探尋肖培東詩意語文課堂的智慧與精彩。
關鍵詞:詩意 肖培東 教學藝術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30
學技巧,他仰望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他行走于詩意中的自在愜意……無不凝練成了他獨特的詩意語文教學藝術。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類,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詩意,像詩中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走進肖培東的課堂,你會感覺春意飄蕩眼前,詩意盈滿心頭,舒暢而自在,愜意而美好。看似淺淺的文字,看似淺顯的話語,溫暖而雅致,輕盈而靈動,將美好灑向每一個學生,每一間教室,每一個語文人的心中,使人如沐春風,深深折服。
一、詩意的教學預設,打造靈動課堂
肖培東的語文教學理念是淺淺地教語文,但這個“淺”字意蘊卻非常深刻,如錢夢龍教師對他的評價:他的課看起來似乎淺,但正是這種淺,卻深入到了語文教學的精髓、真諦、本源。肖培東的教學設計新穎獨特,蘊含詩意,總是能讓人眼前一亮之后深深折服。
肖培東的校本教學寫作課堂《山水永嘉,飛翔語文》,緊扣“行者”這一主題,分為我要飛翔、我愛永嘉、我愛語文三部曲,將藝術、本土和語文緊密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領悟山水之美、家鄉(xiāng)之美、語文之美,他著力于學生詩心、詩歌、詩情的培養(yǎng),整堂課詩意飛揚,妙趣橫生。每個人都有一片熱戀的故土,語文學習也是一個尋夢的過程,向家鄉(xiāng)的更深處,向山水的更深處。作為永嘉人,肖培東深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這片山水。將語文和山水和故鄉(xiāng)緊緊聚起,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飛翔,做一個行者,閱讀永嘉,閱讀山水。引導學生熱愛語文,熱愛家鄉(xiāng)。這種對故鄉(xiāng)對山水的詩意情結,也形成了肖培東獨特的課堂藝術。
年少正是讀詩時,但一顆詩心需要適時的引導。滿地秋葉系詩心,肖培東帶著學生讀詩寫詩,詩意的教學設計撥動每一個聽者的心,喚醒學生們的詩意和靈性?!捌律?,坡下,灑落一地。”不言不語的秋葉悠然飄落,學生的心也隨之怦動,美妙的詩句潺潺流出。秋天的煙火,秋天的詩句、時光的碎片、淡淡的憂愁……在詩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導下,課堂詩意的進展,充滿靈動之感,學生們的心靈純潔而美好,課內課外飄蕩著詩意的空氣。
二、詩意的課堂生成,彰顯深淺功力
有效的課堂生成,能引領學生發(fā)展思維,啟迪智慧。有效的課堂生成,是教師教學功力的充分展現。肖培東能充分利用課堂的意外,詩意的引導,而使即使相對尷尬的課堂生成驚喜。學生們軟軟的耷拉著,看著這課堂似乎難以推進,肖培東將目光上移,看到一期迎接中秋為主題的黑板報,左邊一幅畫,畫中碩大的一輪圓月,醒目的寫著望月遠懷四個大字。望月遠懷,為什么要以月亮為主題?為什么把望月遠懷寫得那么大?懷念遠方的什么?望月為什么可以遠懷?一連串的課堂追問讓課堂詩意的推進。月亮在,我就在。透過月亮尋找自我,找到我們最具詩意的位置,學生的眼睛純凈而透明。肖培東的這一波詩意的課堂啟發(fā)實在是妙到極致,詩意的課堂生成實在讓人驚嘆。
又如《橋,去哪兒啦》,學生們大部分寫的都是橋去了哪里?橋為什么沒有了?肖培東巡堂時無意中瞥見學生一句“以前,這里沒有橋”,順勢引出問題“大家猜猜看,他的最后一段會是怎樣的?”頓時,課堂上漣漪泛起,學生們思緒飛揚,村莊、橋、故事、少年、我們……課堂上架起了一座詩意的美麗的橋。精彩而詩意的課堂生成源于肖培東高超的現場調控藝術和思維啟發(fā)藝術,看似淺淺,實則深刻。
三、詩意的文本朗讀,閃爍思維光輝
肖培東上《紫藤蘿瀑布》這堂課時,從“我在開花”四個字漫溯開去,提問:如果是你來讀這句話,你會把哪個字作為重音來讀?為什么?簡單的問題帶來詩意的課堂。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有重讀“我”的,強調自我,有重讀“在”的,強調時態(tài),有重讀“開花”的,強調狀態(tài)。不管哪一種讀法,我們都能感受到這句話的詩意解讀。簡單而靈動,樸素而有深度。肖培東細細聆聽,循循誘導,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開滿了花,讓花開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又如在上《春酒》的課堂中,肖培東問學生:標題只有兩個字,該怎么讀???為什么要讀得這么悠長?為什么又要讀得平淡?在肖培東的引導下,思鄉(xiāng)、自豪、香甜、美好、悲傷、陶醉、惆悵等情味潺潺而出,由酒引出人,由人及情。教師說得入心,學生讀得用心,聽得專心,整個課堂充滿了詩意,也閃爍著思維與理性的光輝。
四、詩意的語言構建,提升語言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能力是一個語文教師的重要能力與素養(yǎng),肖培東的教學語言靈動而有詩意,總能在適當的時機對文本、對課堂進行精煉而詩意的內容概括、主題升華。
“這節(jié)課,我們看到了飄飛的雪,我們記住了蒼茫的西湖,記住了靜默成點的亭,更讓人感動的是浩渺天地間那顆孤獨寂寞、卓爾不群,而又高雅脫俗、縈繞著淡淡愁緒的心?!边@是肖培東上《湖心亭看雪》的結束語。雖然是寒冬的西湖,但他凝練而優(yōu)美的語言把每一個讀者帶進唯美的詩意中,仿佛置身于漫天的飛雪中,看到張岱那落寞而又飄然的身影,和張岱一起走入那風華絕代的明朝。癡癡地凝視,慢慢地等待,等待遠處深處一只溫暖的手。天地靜寂,時光回轉,只有那場雪,那個西湖、那個亭子,還有那個人。
一如他的《因為有你,春風十里》的結束語:這個世界,總有那么一抹色彩,從沒走遠,他給予你的,你可否看到,請記住,因為有你,春風十里。又如《菩薩蠻》的結束語:這首詩,初讀是一種歡樂美好,再讀是一種悲傷沉郁,再讀是一種無奈滄桑,最后讀,讀成了內心解不去一種鄉(xiāng)愁。肖培東深厚的文學功底,敏銳的思維能力讓他的語言建構充滿詩意和智慧。一段話就是一首詩,一節(jié)課就是一首詩。教師詩意的語文建構,必然積極推動學生語言組織和建構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五、詩意的人文關懷,對話生命語文
“寫作,是我們對自身記憶世界的喚醒與發(fā)現”,“有一個學生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他的一部分……”肖培東的作文課堂尤其善于引導學生凝視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注重對學生生命狀體的喚醒,讓學生回歸自我、尋找自我。他的經典作文課《好久不見》《凝視》《春天的美好姿態(tài)》《我找到了春天》都是激發(fā)學生去凝視生活,關注自然,喚醒生命。鳥兒好久不見天空,小魚好久不見清澈的河流,麥子好久不見雪花,貓兒好久不見奶奶的笑容。我們,好久不見,這么美麗、這么詩意的語文課堂。
“你猜,賈平凹會用‘一顆小桃樹來寫什么?”,上《車來車往》作文課時,肖培東這樣開篇。他有一顆小桃樹的生命歷程引發(fā)學生對車的關注,對人的關注。環(huán)境、自然、人心、靈魂、生命……學生們發(fā)問自然,思考生命。樹如此,車也如此,關乎自然,更關乎生命。肖培東的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對話生命語文,充滿對生命的詩意喚醒和思考。
在詩意中行走,在美好中生長,在語文中建瓴。“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淺淺之處見真功,淺淺之處顯深刻,淺淺之處有深情,淺淺之處有詩意。肖培東教師,是語文的詩意存在,是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
參考文獻:
[1] 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2] 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3] 王崧舟《王崧舟與詩意語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