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最重要的兩部分,也是分數(shù)最高的兩部分,且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會互相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尚淺,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孩子學習語文、讓孩子愛上語文,便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是枯燥難懂的,因此他們會抵觸學習語文,特別是小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閱讀,也很難形成完整的思路寫作,但二者又有很多相同之處。因此,文章結(jié)合小學教學實際探討如何將小學閱讀和寫作有機結(jié)合起來,并以此來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融合
一、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分數(shù)占比最高的就是閱讀和寫作,但教師對于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常常是分割開的,甚至很多老師會單獨給學生講解閱讀或者講解寫作。但是實際上學生對于二者的學習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閱讀能力提高可以提高寫作水平,同時,寫作水平提高,學生往往可以擁有更好的閱讀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講,將二者的教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對于學生的成績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聯(lián)系
閱讀與寫作的相關(guān)性很高。小學生年齡小,很難進行一篇完整的閱讀,但是他們?yōu)榱送瓿砷喿x任務(wù),很容易出現(xiàn)這讀一句的現(xiàn)象,那讀一句的現(xiàn)象,對于文章的理解自然會出現(xiàn)偏差。而且小學生受限于其年齡,導致其很難對文章里的內(nèi)容感同身受,這也會對閱讀造成影響。同樣,由于其沒有過多的生活經(jīng)歷,在寫作時,就很容易出現(xiàn)沒有素材可寫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yīng)當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以此來鍛煉閱讀能力,同時為寫作提供素材。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剛開始進行閱讀時,還是會出現(xiàn),看不懂、不想看的情況,對此,教師應(yīng)當首先選擇一些簡單易懂且適合小學生的讀物,在閱讀之時,不應(yīng)催促學生的進度,而是要了解學生對于讀過的內(nèi)容是否了解,如果不了解,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再加上適當?shù)闹v解,不要讓學生做無效閱讀。在進行了大量的閱讀之后,學生不僅對于閱讀有了初步的認知,也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這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對閱讀的文章進行仿寫,這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了解。由此可見,閱讀和寫作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因此需要將二者融會貫通地進行學習。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在學校或者家庭中一直處于被保護的狀態(tài),缺少自我經(jīng)歷,寫出的內(nèi)容常常很空洞,閱讀的內(nèi)容也很少,即使有一定的閱讀量也很難讀精,不能深入了解文章思想,難以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體會到別人寫作的感情已經(jīng)很難了,想要在寫作時表達自己的感情就更加不可能做到,而沒有情感的寫作也就缺少了文章的靈魂。很多學生只能通過對老師給出的例子來模仿寫作文。即使有一些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寫在文章里,但也僅此而已,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能將閱讀的經(jīng)驗放到寫作之中,將閱讀和寫作完全割裂開來,而且閱讀和寫作都做得不好。
通過觀察寫作較好的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往往有著共同的特點——有著大量的閱讀。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學生,閱讀量越大,寫作水平也就越高。事實上,閱讀和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他們需要長時間大量的積累。閱讀能力考驗學生對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段落的理解,這實際上都是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學生在有了理解別人的情感的能力后,再寫作時就容易表達自己的感情。而為了加強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就要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的具體方法
(一)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素材的習慣
學生閱讀什么刊物、什么內(nèi)容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這一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屬于自己的三觀,因此需要教師耐心對其進行指導和教導,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世界觀和閱讀習慣。教師在為學生選擇讀物時,不僅要選名著,還要選取一些學生喜愛的、易懂的優(yōu)秀文章。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生活即教育,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稱為起源論。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源于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作文的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但是最后表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卻大不相同,愿意在課后付出更多時間學習的同學當然會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有些同學,好似在課后沒怎么學習,卻依然有著很好的成績,很多人將此歸于天賦,但我卻不這么認為。事實上,這樣的孩子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大都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細心,對于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事情都一一記在心里,因此在課上學習的時候,對于老師講解的東西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不需要老師引導,就可以自行聯(lián)系現(xiàn)實,這當然對記憶和學習有著更好的幫助。這樣的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對閱讀的內(nèi)容也有更深的體會,對于其他學生看過就忘的學習習慣,他們可以在其中找出與生活的共性,因此,有著很好的閱讀能力,在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和情感后,也可以寫出很好的文章。因此,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聯(lián)系實際,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如果還是不能達到效果,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督促學生做一些讀書筆記進行素材積累。
(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品味,作為促進寫作的前提
教師是對學生學習閱讀和寫作影響最大的人。教師應(yīng)發(fā)揮自己的示范作用,與學生一同寫作和閱讀。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特別是對于榜樣的模仿,教師可以在學生發(fā)表自己對閱讀的看法后,也發(fā)表意見;在學生寫作后,為學生朗讀自己寫的范文,這不僅會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了解到優(yōu)秀的文章是什么樣的。
小學生在日常閱讀中,要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自己的價值。每天早上晨讀是讀書的前提??赐曛笠ハ嘟涣?。寫作不是僵硬的,是需要自身感受的。如果和周圍的同學老師交流,會了解別人的想法,加深自身感受,進而突破寫作的思維模式,展示寫作技巧,體會寫作的快感。
(三)合理調(diào)整讀寫教學順序,提高讀寫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通常會給小學生布置寫作練習作為作業(yè),讓他們課后完成,作文中涉及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對課文的個人分析或閱讀后的寫作。學生在學習過后,受課文影響頗深,大多會受限于課文而缺少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寫作”的提高。所以,語文教師可以把寫作練習前置,即放在課程預(yù)習或者閱讀訓練中,這樣有利于實現(xiàn)讀寫結(jié)合,也有利于以“寫”促“讀”,輔助小學生提高閱讀效果。例如,在學習《九寨溝》一文時,語文教師在課前布置一篇隨筆寫作,讓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和渠道了解九寨溝,通過教材或者網(wǎng)上資料,自己再寫一篇介紹九寨溝的隨筆,這樣的方式不僅降低了寫作的難度,而且還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自由創(chuàng)作的同時拓寬了其知識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進而確保課堂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