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樂宮壁畫是現(xiàn)存元代寺觀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三清殿”壁畫尤為精彩,其繪制人物眾多,造型精致,裝飾華麗,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唐、宋、元時期人民的生活審美特征、傳統(tǒng)繪畫特點、宗教觀念以及地域文化。通過對“三清殿”壁畫中裝飾圖案的題材類別、形態(tài)構成、色彩構成進行分析,從更深層次探索其背后承載的民族審美理想和傳統(tǒng)精神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了解其傳承價值。
關鍵詞:永樂宮;三清殿;裝飾圖案;藝術構成;審美精神
“三清殿”是永樂宮的主殿,殿內(nèi)壁畫《朝元圖》據(jù)題記繪于元泰定二年,所繪的是道教神仙朝元的盛況,規(guī)模浩大?!叭宓睢北诋嬛械难b飾圖案的技藝和規(guī)格使得壁畫圖像除功能形態(tài)之外還添加了豐富的審美形態(tài),豐富而精美的圖案烘托了神仙朝元宏偉場面的莊嚴肅穆,與服飾紛繁的線條相呼應,形成疏密有致的組織布局,不僅顯示了繪畫者的高超技巧和匠心,而且從多元的圖案形態(tài)抽象化、符號化的背后還能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精神。這些看來為宗教視覺藝術服務的“美觀”的紋樣,在當時高度凝聚了重要的文化內(nèi)容。
一、“三清殿”壁畫中裝飾圖案的構成分析
(一)“三清殿”壁畫中裝飾圖案題材類別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是唐宋遺韻,壁畫中裝飾圖案題材內(nèi)容多取法自然造化、龍鳳靈獸、瑞祥天象等,裝飾圖案位于衣領、衣袖(水袖)、大袖袍的鑲邊、肩部、前后衣襟、頭冠以及背景各種器物表面等部位。構形類別主要有“十二紋章”、花卉植被紋樣、幾何紋樣以及各式云紋等。六位男性主尊天神繪有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紋章”?!笆y章”是寓意紋,源于秦漢服飾制度,興起于隋煬帝時期,帝王“肩挑日月,背負星辰”成既定款式,具有濃烈的等級尊卑意味。植物紋樣有卷草紋、蓮花紋、寶相花紋、幾何填花等,多為忍冬、牡丹、蘭花、荷花、牡丹等花草,大多保留著唐草風格的花邊樣式。服飾上的幾何紋樣以龜背紋為主,亦或龜背紋(六邊形骨架)作為基本結構,中間勾填不同的細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變化。而椅披、坐墊、供毯上的幾何圖案往往是在簡單的框架中均勻穿插其它紋樣,整齊有序地排列,加上有大小、疏密、顏色的對比,秩序中帶著鮮明變化。龍鳳紋在古代有著“吉祥”寓意,壁畫的龍鳳紋圖案色彩明快,線條大方、柔和,兩側配以散布的祥云,主要運用在主神的水袖、前襟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零散圖案,如元十子袍上所繪五岳名山,線條簡練,色彩厚重,山川對稱構圖,向四周依次散開;又如群神所戴冠冕上的連珠和八卦紋;以及散布各處勾填不同色彩的祥云、寶相圓團等。
(二)“三清殿”壁畫中裝飾圖案的形態(tài)構成
“三清殿”壁畫中的裝飾圖案,基本圖形類型為提煉花草植被的形態(tài)和抽象幾何形,對稱均衡的構造是中華民族營造莊重氛圍的智慧,全圖隨處可見這一特點?;ú葜脖粓D案在人物服飾上應用較為廣泛,圖案一方面承襲唐宋的裝飾風格,另一方面構成形態(tài)有所發(fā)展,展示了繪制者“觀物取象”的智慧,造型簡約樸素且靈活多變?;ɑ苤脖患y樣以波浪曲線為基本骨架,兩兩對稱翻轉(zhuǎn)的花草劃為一組,每組花草相連,形成連續(xù)不斷的波浪線形態(tài)?;ú菪螒B(tài)的圖案經(jīng)過重復、對稱、夸張等組合或重構手段,構造出裝飾的節(jié)奏、韻律和均衡,圖形采用平視視角置于一水平線上,互不掩蓋、重疊。另外,在“三清殿”壁畫中幾何裝飾圖案也占據(jù)很大篇幅。幾何圖案以點線面的元素規(guī)律呈現(xiàn),經(jīng)過組合、排列或二方連續(xù)以及四方連續(xù)組成嚴密度較高的結構性圖案,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趨勢,表現(xiàn)出整齊和秩序的美感。如龜背紋為主結構的幾何圖案,整個圖案把單個龜背紋重復排列,同一水平線上延續(xù)鋪排,相鄰垂直方向插空鋪滿。在技法表現(xiàn)上,幾何圖案成熟地運用點、線、面、圓點圓圈、半弧線等結合,控制節(jié)奏和韻律。簡化提煉后觀其構造方式,大體以“X”或“米”字為圖案骨架基礎,定出圖形的中心方位,以及交叉對角等方向的變化,組成了富有變化而又統(tǒng)一整齊的格局。同一個裝飾部位在構圖上排列緊湊,不留空白,滿而不亂。幾何圖案簡約而多變的特點能夠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褪魅力。從遺存原始彩陶的裝飾圖案到永樂宮壁畫,可見我們的先人們對于幾何抽象紋飾的創(chuàng)造活力。有時點線相連代表天上星宿,幾筆水紋可以聯(lián)想茫茫大海,一串點子便代表玉佩玉珠裝飾,層疊三角形便代表山巒,曲線回環(huán)是云彩……古人通過圖形來繪聲繪影,既是生動的形象語言,又能給人帶來美的感受。
(三)“三清殿”壁畫中裝飾圖案的色彩構成
“三清殿”壁畫的色彩渾厚沉穩(wěn),莊嚴華麗。壁畫采用極具裝飾性的重彩勾填畫法,色彩的選擇以及礦物色的運用,主次分明,絢爛而協(xié)調(diào)。為取得對比明晰、富麗的效果以及裝飾趣味,需在墨線相隔間施以石青、石綠、朱砂、赭石等覆蓋力強的色彩。施色的時候,把墨線和顏色分開,顏料不加渲染或覆蓋墨線,保留純粹的墨線勾勒感。壁畫中的色彩象征手法與中國五行的正五色觀念聯(lián)系密切[1],青赤白黑黃對應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土,反映天地四方和四季變幻的時空屬性。主尊神的裝飾部分還運用了“瀝粉堆金”和“剝金”來增添質(zhì)感,如八個主尊神的大袖袍、大座椅椅披、瓔珞、衣袖和寶蓋等部位,施以瀝粉貼金,以此突出人物的地位。色彩構成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使對比色的孤立和同類色的重復得到平衡”[2]。“正五色”填注在墨線以內(nèi),色彩的襯托和自身色相都得到充分展現(xiàn)。經(jīng)過長期的氧化作用和墻皮剝落,仍見斑駁色彩中顯露的濃郁輝煌。
二、“三清殿”壁畫中裝飾圖案的精神內(nèi)涵
(一)等級觀念的外化
宋元之際,道教在山西地區(qū)是重要集中地,寺觀壁畫反映著道教中的“天人合一”及尊卑有序等對立統(tǒng)一的哲思。道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宗教,在歷史的特定階段,“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形式卻經(jīng)常被強加上神圣而莊嚴的政治意義,成為約束和規(guī)范乃至組織社會人倫行為的道德律令”[3]26。這種“宗教”和現(xiàn)實的緊密聯(lián)系,不是“作為與理性、智性、知性等概念相對立的因素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可能確實沒有出自本土的嚴格意義上的‘宗教。”[3]26因此認為,中國傳統(tǒng)宗教藝術的審美精神即是自然和人的和諧觀念(實踐理性精神),是地域文化的縮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永樂宮壁畫只有適應其所處環(huán)境,并具備建筑性和裝飾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才能存在下去。壁畫所繪圖像是為道教服務的,而在封建社會時期,宗教一直被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并被作為宣傳政教的工具,為他們的奢侈生活服務。從直觀純粹的畫面上,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道教朝元神仙的場景亦是帝王與群臣的創(chuàng)造性再現(xiàn),這種百官朝圣的尊卑等級觀念在畫面中呼之欲出。“三清殿”壁畫中神仙服飾的裝飾圖案中的“十二紋章”乃是帝王及高級官員的禮服紋飾,經(jīng)過世代承襲,隱含著高度統(tǒng)一的神權觀念。十二章之始,往下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依據(jù)品味遞減,等級尊卑的觀念同裝飾圖案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氨诋媱?chuàng)作者與當時神權思想契合,實現(xiàn)宗教教義,向民眾傳達教化思想。”[4]由此,這些裝飾圖案升華出超越本身的尊卑等級的精神內(nèi)在,伴隨著以服飾為其載體而不斷發(fā)展。尊卑等級的觀念在古代封建社會并非絕對落后,它正是中華民族長久獨處內(nèi)化的和諧“凝聚力”,壁畫中抽離出來的帶有尊卑等級觀念的裝飾圖案,能夠使我們在多年之后在視覺資料上窺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就這一點來說,“三清殿”壁畫中的裝飾圖案具備一定的歷史現(xiàn)實性和民族性。
(二)自然和諧的追求
作為宗教藝術,壁畫并不是脫離民間生活而存在,它以宗教內(nèi)容表現(xiàn)人的美的理想和審美形態(tài)。正如美學家李澤厚所言:“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zhuǎn)變,并非藝術本身的功能所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xiàn)實生活。”探索現(xiàn)實的自然規(guī)律并與之和諧相安,這一點藝術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畫的情懷中生生不息。永樂宮壁畫作為民間繪畫的佼佼者,也表現(xiàn)出以莊子為代表的道教人生觀——“心體即是‘天(道)”,強調(diào)人“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5]。我們從圖案中感受均衡、對稱的構成形式就是人的“心體”與“天地”精神理想化映射,是源自生活的自然和諧。我國本土的宗教藝術根源并非宮廷或世家貴族,這種在民間崛起的宗教藝術與現(xiàn)實自然并不疏遠。徐復觀先生在談到中國文化時說,“道”發(fā)掘人生價值的根源,不假籍神話、迷信的力量,就能在自己的一念自覺之間扎根現(xiàn)實世界,解釋道家“迷信”為“心、形、精神”等人文精神[6]??梢钥吹?,壁畫人物的形象、姿態(tài)和裝飾圖案中的自然花卉植物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人對農(nóng)作生活的真切關注和對自然生命的深刻感受。祥云天象、自然山川的描繪,表達了人們對天地造化、對神靈的崇拜和敬畏。長期以來,盡管迷信因素揮之不去,但從漢代墓室壁畫由辟邪祛災轉(zhuǎn)向吉祥美好的追求來看,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從未停止,強烈的入世觀常伴理想精神存在,追求吉祥的愿望綜合在了一個個精美的裝飾圖案當中。古代藝術家雖然思想上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迫,但他們大多是人民樸素愿望表達的代表。
三、結語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精美華麗的裝飾圖案作為民族裝飾藝術史上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構成的特征代表了我國裝飾圖案傳播和繼承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對壁畫中裝飾圖案的構成因素進行解析,使我們能夠了解裝飾圖案背后呈現(xiàn)的中國本土宗教的自然哲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從中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三清殿”壁畫中的裝飾圖案極具藝術代表性,對于我們探索民族藝術的傳承價值和審美精神有著極大的幫助。裝飾圖案的構成不失為現(xiàn)代圖案設計借鑒的范本,其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現(xiàn)代視覺設計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手法。同時,其審美精神中執(zhí)著于現(xiàn)實性、入世觀的人文主義也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可從中汲取中國傳統(tǒng)藝術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理念。
參考文獻:
[1]楊眉.色彩象征與重彩勾填—山西永樂宮壁畫《朝元圖》的重彩藝術特征[J].藝術研究,2009(2):9-10.
[2]劉麗莎.沉著莊重和諧渾厚的丹青—永樂宮壁畫色彩的裝飾性[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3):23-29.
[3]易存國.中國審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杜藝華.永樂宮《朝元圖》女性人物服飾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8.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2.
[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梁振文,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