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昌 孔德強
摘? 要:非遺民俗藝術是雷州半島最具活力的文化藝術形式,是民俗觀念具象化的結果。文章揭示了雷州半島民俗藝術表層形式下濃縮的“隱性”文化特征,闡述了雷州半島“非遺”民俗藝術的審美價值。通過將“非遺”民俗藝術應用于平面創(chuàng)意設計和文創(chuàng)產品領域,以及開發(fā)成文化主題游等途徑,能夠實現民俗藝術與當代生活的融合,有助于非遺民俗藝術的“活態(tài)化”傳承。
關鍵詞:民俗藝術;非遺;石狗;隱性文化;審美價值
雷州半島北依五嶺,南被海洋包圍,長期被視為蠻荒之所,地理環(huán)境封閉而又偏僻,使得很多原生態(tài)的民俗藝術還保留至今,形成了最能彰顯雷州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半島上的民俗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活力的表現形式,是當地群眾從精神層面實體化、具象化的表達。這些民俗藝術口口相傳,延續(xù)至今,通過技藝、聲音、表演等藝術形式體現出來,承載著當地的文化習俗、民族信仰、審美理念等內容。透過文化性的剖析,去詮釋雷州半島“非遺”民俗藝術的審美價值,挖掘非遺民俗藝術的符號轉化路徑,將傳統(tǒng)的民俗藝術與當代生活結合起來,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實現非遺民俗藝術的“活態(tài)化”應用與傳承推廣,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雷州半島非遺民俗藝術的文化內涵
雷州半島本就是多民族交織融合之地,在歷史變遷中土著文化逐漸吸收、融合了外來的中原文化,形成了半島上極具民俗情調的雷文化體系。雷州半島上的民俗藝術是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視覺化形式,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它以祭祀、祈福、慶典、娛樂等形式出現,是當地群眾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藝術化的表達,也是民俗觀念和民俗心理從意念到意向轉化的結果。至今,雷州半島上形成了涵蓋文學、雜技、美術、舞蹈、技藝等眾多類型的民俗藝術形式,它們經過多種文化的融合和演繹,早已成為半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
(一)生活信仰藝術化的表達
雷州半島的民俗藝術是鄉(xiāng)土真實生活的寫照,產生于信仰崇拜,折射了雷州人民淳樸的民俗風情和精神向往。雷州半島三面環(huán)海,以海為生者眾多,但雷暴、臺風、潮災、瘴癘等自然災害頻發(fā),當地人民既害怕雷電,又期待雷電帶來的風調雨順。于是,由萬物有靈的觀念形成的圖騰崇拜成為了民眾心靈最后的寄托,以此來排遣恐懼,表達美好祝愿。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些圖騰信仰逐漸拓展,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儀式套路,并固化成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表演藝術。雷州半島上崇“雷”和崇“狗”現象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民族信仰,創(chuàng)造出了雷神、電母、石狗等不同職司的各種神靈,以及由此而延伸的活動儀式。雷州石狗(如圖1)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雷州人民世代膜拜的圖騰,充當民間“守護神”和“司儀神”的角色。石狗形象高大威猛,生殖器碩大,受佛道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文化、風水堪輿術的影響,有鎮(zhèn)魑魅、降甘露、賜子送福的用途。石狗這一立體的石雕藝術形態(tài),早已經融入了雷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享譽海內外。
(二)表層藝術形式下濃縮的“隱性”文化特征
民俗藝術作為民俗的產物,是一定社會文化精神的表達[1]。雷州半島上的民俗藝術具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和地域特點,表達驅邪賜福、鎮(zhèn)魔保平安的吉祥觀念,是民眾情感寄托的載體。當民俗藝術以視覺符號等“外在形象”呈現出來的時候,深藏于內層的“隱性”文化容易被遮蔽。顯性的表層藝術形式是“隱性”的文化內涵“實體化”的表達和傳承的載體,“隱性”的文化內涵是本質性的東西,映射出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雷州半島民俗藝術是雷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體系最直接的表現,是最接地氣的雷州地域文化。它不僅體現了當地戲劇、曲藝、游藝、雜技、傳統(tǒng)手工技藝、舞蹈等民俗形式的精彩多樣,更是將雷州半島海洋文化影響下內隱的精神世界呈現出來。東海人龍舞(如圖2)是雷州先民祭祀海神、祈求風調雨順的圖騰儀式,是雷州半島的舞蹈之魂,氣勢磅礴恢弘,震撼人心。在古代社會,龍代表著皇權,不可侵犯,但是雷州遠懸邊陲,皇權意識淡薄、尊卑意識不強,它們經過大膽改進,完全以人的形式接架在一起形成龍姿,演變成了海島獨有的龍舞。這種根植于文化的“隱性”特征,主要是群眾思想觀念和情感心理等精神內容的傳達,揭示了雷州民俗藝術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這些“內隱”的品質。
(三)模式性和創(chuàng)新性
民俗藝術的創(chuàng)作來自于生活經驗的反饋,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淀與汰選,形成的具有傳承性和模式性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功能的拓展和時代背景的變化,民俗藝術的表演形式會有調整、補充,有創(chuàng)新的繼承是民俗藝術保存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些不被時代所接受的藝術形式最終都會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傳承性的文化現象,雷州半島的民俗藝術在傳承過程中有固定的流程儀式和表演套路,體現出一定的模式性,具有非物質的屬性。這些民俗藝術是經過歷史檢驗和蕩滌的,是不斷吸收、改進、創(chuàng)新的結果。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信仰的圖騰,通過石雕的形式呈現出來,充當靖海神犬、守護神的角色。但是石狗粗獷、猙獰的面目逐漸不符合時代審美的需求,于是雷州人民經過大膽創(chuàng)新,將石狗逐漸塑造成憨態(tài)可掬、笑臉相迎的形象,但是厚重、粗獷、威猛的本質沒變。雷州半島的民俗藝術是與時俱進的,在具有傳承性的模式下,不斷融合、創(chuàng)新,被賦予了時代的價值,呈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雷州半島非遺民俗藝術的審美價值
民俗藝術是一個從生理、心理到意義、精神動態(tài)的把握過程,它們通過藝術表現和文化寓意體現出了較強的審美價值[2]。海洋文化浸染下的雷州半島產生了人龍舞、鯨魚“崇拜”、儺舞、勒古龍、飄色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它們大多動靜有序、節(jié)奏明快、色彩艷麗、圖案紋飾豐富、造型獨特、形象生動、空間層次感強,它們以不同的視覺符號傳達大眾的生活信仰和心理情感,滿足大眾對美的追求。
(一)感官的愉悅性
民俗藝術是生活化的藝術,是人民群眾從心理觀念外化、物化的載體,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形式滿足當地人的視覺美學要求。雷州半島民俗藝術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新奇性、獨一性等特點。這些民俗藝術形式從造型、色彩、服飾、故事情節(jié)等方面經過群眾不斷的加工、融合和濃縮,外在形象逐漸審美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載體。這種藝術載體通過極具感染力的藝術符號和造型動作,給人帶來感官上的愉悅性。吳川飄色(如圖3)是粵西地區(qū)年例①期間舉行的祭祀祈?;顒樱环Q為“東方的隱蔽藝術”。飄色服飾逐漸戲劇化,色彩飽滿鮮艷,圖案清晰古樸,道具做工精致,故事內容豐富,支撐人物的色梗②隱藏在服飾及道具之中,扮演者定型凌空而飄,給大家驚、奇、險、艷的視覺沖擊,是粵西地區(qū)最具觀賞性的游藝活動。
(二)象征性
弗賴塔格曾經指出,象征的本質是“將抽象的感覺訴諸感性,將真正的生活化為有意義的意象”[3]。象征往往通過一些穩(wěn)定的符號化圖形來指示事物,并且傳達深層次的寓意。雷州半島的非遺民俗藝術是民俗心理和民俗觀念視覺化的載體,傳達了當地人生活信仰和精神層面的追求,滿足其逢兇化吉、遇事呈祥的內心祈盼。民俗符號在傳承與應用中已形成較穩(wěn)定的表現方式和意義解讀,外界只有通過象征性的符號才能窺探其背后內隱的精神世界。雷州烏石蜈蚣舞(如圖4)是當地驅邪魔、消潮患、祈福保平安的民俗舞蹈。每年中秋夜色將近時,疍家聚居之地的雷州烏石港都會舉行蜈蚣舞活動。村民穿著蜈蚣模樣的道具服裝,船纜系腰,隊形蜿蜒如蜈蚣,邊舞邊前進,一靜一動之間氣勢雄偉、形態(tài)逼真,能震懾魑魅魍魎、消災祈福。蜈蚣舞是當地村民一年之中重要的祭海祈福儀式,群眾參與性強,整個活動過程中合作默契、氣氛熱烈、動作套路整齊有序。疍民以海為生,出海捕魚風險極大,需要同心協力、集體合作才能克服風險,維持生計。蜈蚣舞寓意了高度的集體主義和同心同德的協作精神,以及當地疍民對海神的敬畏和渴求保佑的民俗心理。
(三)娛樂性和觀賞性
雷州半島的民俗藝術形式來源于生活信仰和群眾日常生活,具有較強的社會基礎。隨著群眾科學觀念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民俗藝術難以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走向消亡。而保留下來的藝術形式,不斷繼承與創(chuàng)新,其宗教信仰功能在逐漸弱化,在藝術表演目的和形式上已經融入了當代人的生活理念,被賦予極強的娛樂性和觀賞性。雷州半島上的醒獅、人龍舞、飄色、蜈蚣舞、舞鷹雄、儺舞等“非遺”民俗藝術,依然是維系宗族聚會的大型民間藝術活動,但其儀式流程和表演方式在逐漸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娛樂性和交流性不斷增強,影響力日益提高,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慕名而來的游客駐足欣賞。
三、雷州半島非遺民俗藝術的創(chuàng)新傳承路徑研究
伴隨城市化的跨越發(fā)展,植根于民間的民俗藝術生存境況堪憂,雖然有的已經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傳承后繼乏人,越來越多的人對它們存在的必要性產生懷疑。非遺民俗藝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宗教信仰氛圍較為濃厚,與新時代的審美觀念存在隔閡,年輕人只能作為旁觀者,很難參與進來。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探尋雷州半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以設計的眼光去開發(fā)雷州半島“非遺”民俗藝術,實現雷州半島民俗藝術的“活化”與“再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遺民俗藝術符號在平面視覺領域的應用
在設計中,圖形是一種承載內涵的符號語言,具有較高的審美特性和應用價值,包括形體、色彩、紋樣圖案、服飾等。將非遺民俗文化符號經過藝術手法進行提煉轉化,形成可感知的視覺符號形象,應用于包裝設計、服裝設計、視覺形象設計之中。將文化植入到圖形化的形象設計中,將傳統(tǒng)文化披上時尚的外衣,通過一定的載體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達到傳播弘揚文化的目的。飄色衍生品(如圖5),以飄色扮演者的頭飾造型和飄色字體開發(fā)出手袋、衣服等,將不可觸摸的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手中,直觀而又親切。
(二)非遺民俗藝術符號與文創(chuàng)產品的結合
非遺民俗藝術具有較強的視覺表現力,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重要的素材。將其提煉融合到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之中,不僅能賦予產品新的內涵,還能將文化變成可消費的實體產品,形成文化創(chuàng)新傳承和產品增值雙贏的局面。將傳統(tǒng)的、高冷的文化藝術形式轉嫁為生活化的產品,是非遺民俗藝術活態(tài)化傳承的有效方式,也能滿足游客紀念、收藏的需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藝術形式,提煉其代表性的元素,以藝術手法進行演繹,形成視覺化的符號,融合到生活化的產品載體上,既實現了文創(chuàng)產品的價值,也能豐富旅游地的消費層次。醒獅音響(如圖6),以湛江遂溪醒獅為原型,經過抽象和變形,將其轉譯成可視化的造型語言,與音響這種旅游時尚產品結合起來,既接地氣,又能凸顯產品的文化魅力。
(三)非遺民俗藝術與旅游景點的結合
雷州半島是全國知名的旅游地,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數以千萬。隨著游客消費方式的轉變,文化性、體驗式的旅游更受歡迎。非遺民俗藝術,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可以作為旅游主題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形成參與式的深度游。以飄色、醒獅、人龍舞為代表的民俗表演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在保留其原始內核的前提下,進行創(chuàng)新和演繹,將其開發(fā)成民俗主題文化游,滿足游客個性化的需求。這種結合不僅能將民俗文化藝術融入到旅游經濟中,打造雷州半島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景點的品質,還能將雷州非遺民俗文化通過游客的美好回憶傳播到各地。
四、結語
雷州半島上的非遺民俗藝術是雷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接地氣、表達民眾心聲的藝術表現形式。非遺民俗藝術具有顯性的活動內容和圖式,也有著隱性的精神文化內涵,其視覺符號具有較強的象征性和美學價值,將其與當代生活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是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4]。無論是提煉符號應用于平面視覺設計和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還是開發(fā)成文化主題游,都是將傳統(tǒng)的民俗藝術以現代人樂于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形成能感知和易于觸摸的載體,實現民俗藝術的活態(tài)化傳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注釋:
①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年例是盛行于湛江、茂名等地一個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當地傳統(tǒng)賀歲方式的表達,氣氛熱烈尤勝春節(jié)。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是以血緣宗親為單位進行敬神、祭祖、祈福的一種民俗文化形式。
②色梗是飄色之中隱藏在服飾及道具后面的連接結構,通常是焊接而成的鋼條鐵管。
參考文獻:
[1]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75-77.
[2]陶思炎,孫發(fā)成.民俗藝術的審美闡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6.
[3]侯越.內蒙古博物院文創(chuàng)產品文化元素及審美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8.
[4]竇蓉.繼承傳統(tǒng) 著眼當代[N].美術報,2014-5-31(14).
作者簡介:王先昌,碩士,廣東海洋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承及產品設計研究。
孔德強,湛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