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 要】語言是人類交際的主要工具,其在人類的交流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度也在逐步提高,對于幼兒來說,語言既是幼兒學習的工具,又是學習的對象。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提高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語言培養(yǎng)的啟蒙教師,對于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天性、提高幼兒的語言交際能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重視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探索幼兒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幼兒? 語言能力? 培養(yǎng)?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36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其教育發(fā)展的訴求是不同的,實際能力建設的重點也有所差別,因此需要做到有層次性的教育教學。對于幼兒來說,語言表達能力是其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基礎,擁有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讓幼兒更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結合幼兒教育多年的點滴積累,就幼兒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和策略,談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一、當前幼兒語言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師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幼兒的語言教育活動多是借助繪本、故事活動展開,這是最常見的語言教育形式,幼兒可以在有趣的故事里學會各種語言表述,不可否認對幼兒語言教育的積極意義。但僅僅閱讀繪本、講述故事的語言教育方法不免有點單一,且都是幼兒和教師一起坐著分享故事的形式,缺乏活動化,也不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的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特點,即要在生活化、游戲化中開展教育。
二是幼兒缺乏主動語言表達習慣。父母常常剝奪了孩子語言表達機會,只要孩子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手勢父母就會幫助孩子,解決他們的需要。比如,孩子要玩具而拿不到的時候,就會指著玩具,很多父母看見就會直接幫孩子去拿,而沒有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導致孩子沒有開口說話的習慣,也使孩子在很多場合害怕開口說話。
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對于家庭教育這一板塊,很多家長缺乏與孩子之間使用普通話正確交流的習慣。孩子在學說話的時候常用重疊詞,比如吃糖糖、吃飯飯等,父母為了使孩子容易發(fā)音、容易說出話就經(jīng)常教他們重疊詞,在孩子稍微長大點的時候也沒有及時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示范,孩子在表達錯誤時,父母也沒有及時糾正,導致孩子上幼兒園后用詞不規(guī)范,出現(xiàn)不少病句。
二、讓幼兒在感知周圍事物的過程中激發(fā)語言表達欲望
幼兒學習語言一樣需要學習興趣,讓幼兒在認識感知周圍事物中無拘無束地把想說的話講出來,激發(fā)他們語言表達的欲望,從而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幼兒的語言能力不僅會在課堂上形成,也會在與周圍的人和事物接觸過程中形成。比如,當幼兒看到小狗,可能會問它為什么不會說話只會叫呢?為什么不給它穿衣服呢?為什么晚上不能和人一起在床上睡呢?諸如這樣一連串的問題,有時候讓大人無法準確回答。幼兒聽到什么也要問個為什么。聞到氣味總要問為什么,為什么有的是好聞的而有的是難聞的?一天下來把你問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這正是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每年春天,我都會帶領幼兒去義務勞動,幼兒都非常興奮,這時問題也是最多的時候??匆姌涿缇蜁枴八鼈兊膵寢屧谀膬??這棵樹苗叫什么名字?”栽到土里了,他們還會問“吃什么呀?”“是啊,吃什么呢?”有的問題教師一時無法給他們解釋清楚。還有的幼兒會問“樹苗挨得這么緊,長大了它們會不會打架?蟲子會不會咬它們?壞人會不會糟蹋它們?”最后活沒干多少,問題倒是提了一大筐。又如,一次種花的時候,我有意讓幼兒比較幾個花種的不同。有的幼兒說像家里吃過的葵花籽,有的幼兒說像橘子籽,有的幼兒說像黑黑的蘋果籽……他們總是和吃過的東西進行比較,僅僅從外表對這些種子產(chǎn)生感性的認識。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實是對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想要問明白一個問題,幼兒自己心中先要明白怎么問教師和同學才能聽明白,如果前言不搭后語,被同學嘲笑是件難堪的事。生活中的事物非常多,幼兒接觸到的也非常多。每次活動實踐中,我都用關注的眼神、滿意的微笑、夸獎的語言表彰學生,小小的獎品及伙伴們熱烈的掌聲,就能把孩子們引進語言的樂園,大大地激發(fā)幼兒的表現(xiàn)欲望,促使他們更自信、更積極地參與活動。教師有效引導幼兒去認識宇宙萬物,不但豐富了幼兒的科學知識,還激發(fā)了幼兒語言表達的欲望,鍛煉了他們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讓幼兒在思維能力訓練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指導綱要》要求教師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法,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沒有一個好的思維過程就沒有流利的語言表達過程。思維能力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見效的,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才行。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引導幼兒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幼兒學習語言基本上是通過觀察教師后再模仿。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專注于此,集中精力讓幼兒朗誦詩歌、兒歌、繞口令、看小故事等,讓幼兒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琢磨怎樣才能讀得流利,怎么流利地說給家中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聽。邊讀邊思考是教學的重點。
例如,在教學課文《我給月亮做衣裳》時,幼兒在做之前要先說說月亮的身材模樣,量一量尺寸。有的幼兒沒有觀察過月亮,有的幼兒觀察了但是沒有細心觀察,大致知道月亮十五最圓。這時,教師可以趁機利用多媒體播放月亮的陰晴圓缺,給幼兒講解月盈月虧的現(xiàn)象,然后轉入正題。月亮有時像鐮刀兩頭彎彎,有時像小船兩頭尖尖,有時像大半個饅頭,有時像個大西瓜,每天都在變,那么月亮的身材總在變化,怎么才能給它做一件合身的衣服呢?幼兒就開始想辦法了。想的過程就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然后表述各自的想法,就是語言表達的過程,想和說結合起來就能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除此以外,在班級活動中,我常常安排一些語言交流材料讓幼兒觀看、學習交流的方法。有時也利用一些交流節(jié)目引導幼兒學習交流,給他們主動展示交流才能的機會。引導幼兒把觀察到的內容講給大家聽,有時也學著給大家朗誦詩歌、講故事,扮演顧客到超市或商場購物,學習如何與售貨員交流,如何闡述自己想要買的東西,如何表達自己購物的心意,等等。在家庭方面,我也告訴家長在幼兒看完動畫片之后,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讓孩子和家長交流自己的觀看感受。通過觀察和訓練,不但提高了幼兒各方面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讓幼兒獲得了運用現(xiàn)代語言的愉快體驗,進而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創(chuàng)設愉悅寬松的情境,引導幼兒養(yǎng)成語言表達習慣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guī)矩。禮貌包括兩方面內容:禮貌行為和禮貌語言。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給人一種謙遜文明、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好感。多年的幼兒教育實踐使我感受到,在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應多在豐富幼兒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知識、開拓幼兒視野、培養(yǎng)幼兒興趣等方面下功夫。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啟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引導幼兒在觀察、思索、認識和理解的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為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幼兒教師應該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愉悅、寬松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為養(yǎng)成幼兒語言表達習慣奠定堅實基礎。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他們開始與社會、自然、成人進行不同程度的接觸,很多有聲、無聲的環(huán)境都刺激著幼兒期望把心里的話說出來。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養(yǎng)成幼兒語言的表達習慣呢?
我認為,一是誘導幼兒說話,讓幼兒想說。吃是孩子最喜歡的,特別是幼兒面對吃的時候是無可抗拒的。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幼兒必須說,幼兒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會開口說話。比如,在分餐水果的時候,當幼兒伸出手問你要的時候,可以讓他說“老師,我……”,還要說“謝謝”,一定要說了才能給他,“逼”幼兒說話,幼兒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乖乖照著教師的指示說話。在生活中也一樣,幼兒需要幫忙時就要讓幼兒開口說了再幫助他,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幼兒不僅學會使用簡單正確句,還成為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二是提供幼兒容易表達的話題,讓幼兒急于說。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愉悅、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每一個幼兒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的活動平臺,讓幼兒在活動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讓幼兒能夠樂于說、敢于說,發(fā)自內心地去表述、去交流。
例如,在幼兒主題教學活動“我勇敢,我快樂”中組織幼兒開展“夸媽媽”社會活動。因為正逢“三八婦女節(jié)”來臨之際,教師先引導幼兒說一句祝福媽媽的話,啟發(fā)幼兒在小組里與同伴相互交流,然后與幼兒一起討論如何讓媽媽感到開心、快樂。幼兒在這種熱烈、寬松的氛圍里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讓每個幼兒,甚至平時不愛講話的幼兒都能運用語言來表述自己對媽媽愛的做法,這樣就更好地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是創(chuàng)造語言交流環(huán)境,引導幼兒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比如,當遇到困難時如何請求別人的幫助,可以說“請你幫我……”,受到幫助后,要說“謝謝”;當自己因為不注意而影響到別人時,要主動誠懇地道歉說“對不起”,當別人影響了自己時,要學會克制、諒解別人,可以說“沒關系,不要緊”;當別人在談話時應不插嘴、不妨礙別人;師長和自己講話時要專心地聽,不打斷別人講話,不離開,不嫌煩;別人向自己提出問題時,要認真地回答,等等。進行這些文明禮貌的言行規(guī)范教育時,教師要始終堅持“正面教育與具體行為相結合”的方式,使幼兒直觀地理解禮貌用語的含義,并學會正確使用。
總之,教師在幼兒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原本不愛開口的幼兒都學會主動說話并實現(xiàn)順利的交流。但仍然會存在一些受性格、家庭等因素影響的幼兒,即使語言經(jīng)驗有一定程度的積累,也不愿意開口表達,言語甚少。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幼兒的年齡特點,培養(yǎng)他們多看、多聽、多說、多練的好習慣,為他們提供創(chuàng)設促進語言表達的環(huán)境,幼兒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