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摘? ? 要】講好中國故事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以來華留學生為代表的國際學生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他者”主體,其對中國故事的認知評價及講述意愿體現(xiàn)出“知信行”動態(tài)促升的內在機制。重視國際學生這一重要國際傳播主體,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踐、社會情境及媒介傳播合力拓展其中國故事之知,激發(fā)其中國故事之信,助力其中國故事講述之行,對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大有裨益。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 講好中國故事? “他者”傳播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51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對中國故事的講述要注重展現(xiàn)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這其中以來華留學生為代表的國際學生正是應該重視交往的知華、友華的朋友。根據1945年美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威廉·本頓(William Benton)提出的國際傳播的“兩種媒介說”,留學生屬于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慢媒介”,其身份具有受眾與主體的雙重屬性,一方面,留學生是留學目的國國際傳播的受眾,另一方面,留學生在對其本國親友進行關于留學目的國故事的講述時又承擔著留學目的國傳播主體的角色。在華留學生對中國發(fā)展歷程有親身體驗,他們對于中國的認知評價及講述意愿對于理解來華留學生中國故事講述者角色的激發(fā)及行動機制有著重要的啟示,有利于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lián)碎_展面向國際學生的教育及傳播活動,有效助推國際學生對于中國故事的講述及傳播。
一、研究設計及調查基本情況
研究問題主要聚焦于來華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發(fā)生機制,以特定中國故事為調研主題,來華留學生為調研對象,從在華留學生對中國發(fā)展實踐的基礎認知、信念評價和講述意愿三個方面構建分析框架。調查問卷分為五個主要部分:一是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國籍、來華時間、漢語水平等;二是調查對象在中國期間的心理情緒;三是調查對象對特定中國故事的感知情況,主要從政策、行動等角度來考察;四是調查對象對中國故事及中國形象的總體評價;五是調查對象對中國故事的講述意愿及對中國的推介意愿。
調查問卷面向國內高校華留學生發(fā)放,主要通過相關高校學生管理部門、留學生輔導員、留學生線下課教師等進行便利抽樣發(fā)放,同時通過在華留學生進行滾雪球抽樣發(fā)放給他們熟知的在華留學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3份,其中男生67人,女生56人。在中國時間不到1年的有10人,占8.13%;大部分在中國時間為1到3年的共87人,占70.73%;在中國3到5年的有17人,占13.82%;5年以上的9人,占7.32%。綜合來看,在中國時長超過1年的調查對象占到總調查人數(shù)的91.87%,這有利于他們較為全面深入地感知體驗中國,對中國的認識和評價也會更趨穩(wěn)定理性。以國家漢語水平考試(HSK)級別劃分為依據,本次調查所有對象的漢語水平集中在4級,共67人,占54.47%;其次是3級24人,占19.51%;5級18人,占14.63%;6級5人,占4.07%;3級以下的只有9人,占7.32%。漢語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調查對象對于中國的理解程度,總體來看,調查對象的漢語水平處于中高階段,有利于他們對相關內容的正確理解。從國籍來看,調查對象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巴西、俄羅斯、波蘭、印度、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坦桑尼亞、喀麥隆等45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國際學生對特定中國故事的認知狀況
從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情境的感受來看,整體情緒感受表現(xiàn)為從擔憂到放心。調查通過兩個關于在華留學生來中國初期和當前不同情境中的感受,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形式讓調查對象選擇自己情況的匹配度。結果顯示,大約57%(完全同意=24.39%,同意=32.52%)的在華留學生表示起初有一定的擔憂,而隨著在中國體驗的加深,高達94%(完全同意=58.54%,同意=35.77%)的調查對象明確表示在中國感覺比較放心。講述者自身的沉浸式體驗能為其在故事講述中提供可資信賴的情緒支撐,來華留學生的自身情緒正向積極的走向變化是其講述中國故事的心理動力。
關于來華留學生在中國期間的媒介使用傾向,問卷設立了中國教師、中國朋友、中國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父母親戚、本國朋友、臉書、推特、外國網站等選項來考察。從媒介區(qū)域來看,中國媒介成為在華留學生獲取所需知識及信息的主要來源,排在前4位的都是中國媒介,依次是微信、中國教師、中國網站、中國朋友。從媒介性質來看,社交媒介、人際媒介和網絡媒介共同發(fā)揮著信息傳播的作用,其中微信這一社交媒介是在華留學生的主要選擇,中國教師和中國朋友是留學生比較信賴的人際媒介,其中88.62%(完全同意=34.15%,同意=54.47%)的調查對象表示在中國期間學校教師及時給學生介紹了所需知識和信息。中國網站也是在華留學生先于外國網站及父母親戚和國外社交媒體的優(yōu)先選擇。
三、國際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發(fā)生機制:知信行的分析視角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Model,KAP/KABP)是個體健康知識發(fā)展及健康行為改變研究常用的理論模型,是具有影響力的行為干預理論之一。該模式將人類行為改變分為知識、態(tài)度/信念、行為三個連續(xù)體,其中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tài)度)是動力,行(行為改變過程)是目標。該模式也被應用到大學生健康教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等研究領域,因為都涉及個體的知識積累、信念態(tài)度的樹立及行為的改變。這一模型也可以很好地用來解釋來華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觸發(fā)機制。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深度沉浸式體驗為其了解中國建構、自己對中國的認知提供了客觀基礎,自身經歷、媒介傳播和教學獲得共同構成其中國認知建構的信息來源,其對中國政策、行動及具體事件等的認知是其形成對中國實踐評價的基礎。調查結果表明,來華留學生基于對中國實踐的認知而形成的對中國發(fā)展的肯定及其他國家借鑒的必要性的評價均以積極正向的為多,這種積極評價內化為其講述中國故事的動力,促成其積極主動的講述意愿及講述行動。調查中超過84%的對象表示曾對中國情況的介紹和經驗的分享即是印證。對一個國家的印象和形象認知來源于認知主體自身的一系列具體感受及其接觸或了解的具體事件和人物,這些不同側面的認知印象構成其對一國形象的總體感知,正向的經驗認知有助于形成總體的積極評價,也正因此,高達92.68(完全同意=45.53%,同意=47.15%)的被調查者同意“總的來說,在中國期間,我對中國的印象變好了。”與此同時,85.37%(完全同意=37.40%,同意=47.97%)的調查對象表示如果有機會,會介紹朋友來中國留學。因此,來華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知信行向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建立在其對中國故事真知真信的基礎之上,是其真知真信之后積極主動的內生行為,在這種知信行統(tǒng)一中的中國故事講述才會有真正的積極效力。
四、培育國際學生作為講好中國故事“他者”主體的策略
新中國面向來華留學生的國際學生教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1951年)和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1952年)拉開了來華留學教育事業(yè)的帷幕。此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世界逐漸出現(xiàn)“漢語熱”,來華留學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國際學生教育的層次、專業(yè)等不斷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開放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的格局,“留學中國計劃”的來華留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隨著“雙一流”戰(zhàn)略的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國家層面的戰(zhàn)略方向,留學交流、國際學生招收教育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認識國際學生作為中介群體在中國面向外國受眾的國際傳播之中的中介作用,認識到通過國際學生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及認同的積極作用,為此,需要更新并統(tǒng)一理念,落實到具體有效的實踐中。
在實踐方面,教育實踐、社會情境及媒介傳播應合力加深國際學生對中國的認知,激發(fā)其中國認知的正向信念,從而促動其講好中國故事的積極行動。面向國際學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關方面合力推進。
首先,各高校在面向國際學生的培養(yǎng)中應樹立助力促進國際學生知華愛華的教學理念,主動結合當前課程思政全課程育人的新模式,探索面向國際學生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法。在此理念指引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及社會實踐中,應相應地多向國際學生介紹全面的中國,多帶領來華留學生體驗立體、真實的中國,多幫助國際學生理解中國所處的現(xiàn)實情境、中國歷史現(xiàn)在的發(fā)展邏輯及未來發(fā)展方向,使國際學生能夠真正客觀看待中國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問題,幫助其真正深度理解中國。
其次,來華留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其中國故事知信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他們看來,每天間接或直接聽到或看到的人和事都是其形成中國認知的重要信息源,因此在提升社會環(huán)境質量及個體公眾素養(yǎng)的基礎上應適當宣傳樹立面向來華留學生的全民傳播理念,使其接觸到的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中國形象的積極“代言人”。中國一直有對待國外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近年來,隨著國內國際人士群體規(guī)模的擴大,因為個別極端事件的傳播使這一群體的形象及國內公眾接受度受到影響,甚至出現(xiàn)負面輿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面向國際學生的教育國際化事業(yè)的整體形象。為此,應從源頭上把握國際學生的生源素質,提升國際學生相關制度及政策的合理化、公開化,對內加強面向國際學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事業(yè)對國家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深遠意義的宣傳,激發(fā)國內公眾的積極認知,進而轉化為全民傳播的積極行動。
第三,傳播媒介在頻道開發(fā)和內容生產上應主動關注國際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創(chuàng)造面向國際學生的多方位介紹中國的媒介產品,吸引并培養(yǎng)國際學生的媒介使用偏好,使其對中國的認知源以中國輸出的信息為主,避免國外媒介因各種因素形成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所可能造成的認知偏差。國際學生中國認知的知信行互動機制與學校教育的引導、真實中國情境的體驗和媒介傳播信息的浸潤密切相關,在多方共識的基礎上多元途徑形成合力,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中“他者”的角色就能得以有效發(fā)揮?!净痦椖浚罕疚南岛幽鲜≌軐W社會科學2020年規(guī)劃項目(2020BXW01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2020年度科學研究課題(CAFSA2020-Y019)、鄭州大學2020年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示范課程(2020ZZUKCSZ062)、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中國概況(留學生)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教高〔2020〕531號)建設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智.國際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72
[2]郭可.講好中國故事 傳好中國聲音[J].學習月刊,2013(19):12-13.
[3]范勇鵬.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多元主體”[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5(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