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文本的底色,知史方能解文。 語文教學離不開歷史學科,歷史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中可供參考的最便捷資料。 依托課程整合理念,整理語文教材文本背景與歷史教材內(nèi)容的重合點,探索引“史”入“文”的具體整合措施,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直觀明確、可供參考的歷史教材相關資料與“話背景” “展生平”“解出處”“體情志”等具體可行的整合措施,以期在歷史的寬廣視野下引導學生知人論世、體情達意、深悟文旨、敦品養(yǎng)德,培養(yǎng)其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課程整合;語文教學;歷史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29-0048
一、引言
“課程整合”理念早在 2001 年國家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已有體現(xiàn),其中指出:“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diào)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盵1] 廣義的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進行融合,使之形成一個新課程體系;狹義的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內(nèi)容融入一堂課中進行教學。[2]本文致力于研究并整理初中語文與歷史教材內(nèi)容重合點,從而引“史”入“文”,讓學生在寬廣的歷史視野下品詩賞文,知悉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進而體味情思志趣,深悟文本題旨。
二、“文”之底色——歷史學科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每篇課文均有特定歷史寫作背景,或中或外,或古或今。 有些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文本理解不甚重要,有些則不然,大的時代環(huán)境或特定歷史事件正是作者創(chuàng)作之由,作者有感而發(fā),付諸筆端。 此時,了解背景對文本解讀至關重要。
不知“史”,難解“文”所蘊之情志,難悟“文”于今之價值。 例如魯迅小說《故鄉(xiāng)》涉及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各自為政,對百姓橫征暴斂,如無此背景支撐,很難理解閏土的麻木和楊二嫂的貪婪,以及“我”的心情變化。 再如《范進中舉》涉及歷經(jīng) 1300 多年的科舉制度,《唐雎不辱使命》涉及戰(zhàn)國時期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殲滅各諸侯國,李清照的《武陵春》涉及北宋敗亡,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涉及北宋與西夏戰(zhàn)爭,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涉及王安石變法。 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涉及中國古代史、近現(xiàn)代史,學習并掌握這些內(nèi)容,對教學至關重要。
三、以七年級教材為例的語文、歷史學科整合
現(xiàn)以七上教材為例整理語文教材[3]與歷史教材[4]的重合點。
現(xiàn)再以七下教材為例整理語文教材與歷史教材的重合點。
教師參照上表可在備課時查閱歷史教材相關資料,了解學生歷史學情,也可讓學生查閱歷史教材相關知識從而做好課前準備。
四、引“史”入“文”之整合措施
1. 引“史”入“文”話背景
語文教材中課文寫作背景可通過引入歷史教材內(nèi)容進行介紹。例如七下語文《泊秦淮》,此詩是杜牧夜泊秦淮觸景感懷之作,借陳后主追求享樂終至亡國,諷刺醉生夢死的晚唐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慮。 此詩創(chuàng)作背景為晚唐統(tǒng)治集團腐朽昏庸,藩鎮(zhèn)擁兵自固,邊患頻繁,社會危機四伏。 可結合七下歷史第 5 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進行背景介紹:“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jīng)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遭到浩劫。 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zhuǎn)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 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nèi)地節(jié)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 唐朝后期,統(tǒng)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的態(tài)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fā)生兼并戰(zhàn)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zhèn)。 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遭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不得不發(fā)動大規(guī)模起義?!?/p>
2. 引“史”入“文”展生平
語文教材中課文作者可通過引入歷史教材內(nèi)容進行介紹。 例如七下語文《春夜洛城聞笛》,作者為李白。 在七下歷史第 3 課《盛唐氣象》中“多彩的文學藝術”這部分有關于李白其人之介紹:“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fā)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 他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再如七下語文第 24 課《河中石獸》,作者紀昀,曾任《四庫全書》 總纂修官。 在七下歷史第 21 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的“知識拓展”部分“大型典籍的編纂”中就有關于《四庫全書》的內(nèi)容:“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最為浩繁,總計近 8 萬卷,約有 7. 7 億字,幾乎囊括了清中葉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獻典籍,堪稱前所未有的巨大文化工程,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影響?!?/p>
3. 引“史”入“文”解出處
語文教材中課文的出處可通過引入歷史教材內(nèi)容進行拓展介紹。 如七下語文第 4 課《孫權勸學》出處為《資治通鑒》,在七下歷史第 12 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的“知識拓展”部分“史學名著《資治通鑒》”中就有其相關介紹:“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 這部史書 300 多萬字,記述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 16 個朝代。 《資治通鑒》這一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tǒng)治。”
4. 引“史”入“文”體情志
引“史”入“文”的最終目的,是與文本作者站在歷史長河的同一朵浪花上進行靈魂對話,感其所感,悟其所悟,敬其所堅守,理解其作品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 如《桃花源記》,引入晉宋易主、東晉腐敗、劉裕篡位背景的最終目的是理解陶淵明對黑暗社會的否定與批判,虛構理想社會的歷史及現(xiàn)實意義,理解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的高尚品質(zhì),理解此文引發(fā)無數(shù)讀者共鳴的長久魅力所在。 再如《大道之行也》,引入春秋末期變亂紛呈背景的最終目的是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及其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在教學實踐中,可引入歷史教材內(nèi)容的方面除以上幾點,還有其他方面,如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魯迅談及“長毛”,可給學生介紹太平天國歷史,這屬于課文內(nèi)容的借鑒。
結語:“文”不離“史”,脫離歷史的文學作品是沒有生命的。 語文教學中,歷史教材是教師可借鑒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學生可得到的最便捷資料。 充分了解歷史教材中哪些可為我所用對于語文教學至關重要。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歷史教材,助力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Z]. 2001.
2 楊永厚,郭夏苗. 課程整合:路徑對策之選擇[ J]. 陜西教育,2016,(3):27-36.
3 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 [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 教育部.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本文為德州市教育教學規(guī)劃課題《促進學生學習的課程整合研究》(立項編號:2015DZZD01 課題類別:重點課題)的子課題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雪(1987--),女,漢族,山東德州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畢業(yè)于西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新詩研究所,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山東德州,工作單位:德州市第九中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第九中學 2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