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穎 劉郁
摘要: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而繪畫作為有機細胞在社會發(fā)展的漫漫長河中,將歷史文明和精神文化不斷豐富。兒童期是一個人實現(xiàn)社會化歷程的關鍵時期,經常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需要一種更為細致的“語言”來撫慰內心,為他們的溝通搭建橋梁,并指明道路。社會工作者與這些兒童打交道時,需要運用諸如藝術之類的媒介為其提供服務。本文結合留守兒童的特點,分析社會工作者在對留守兒童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引入繪畫療法的必要性,并對其進行反思和總結,探討繪畫療法在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繪畫治療;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繪畫療法是一種通過非語言的藝術表達方式了解服務對象心理的治療方法,通過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繪畫作品三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將服務對象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內心世界通過畫筆呈現(xiàn)出來。繪畫療法主要通過繪畫表達作者的心理和情感,使服務對象的內心沖突得以緩和,并具有治愈身心的作用。留守兒童有三個主要的特點:第一,隔代照顧;第二,家庭貧困;第三,正向情感聯(lián)結缺失。因此,在開展關于留守兒童的社會工作活動時,使用繪畫療法可以加強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訓練,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調節(jié)他們的情感水平并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及時矯正其越軌行為。在工作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選擇正確的繪畫工具和場所,認真研究和分析留守兒童的繪畫作品,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并進行專業(yè)總結。要培訓優(yōu)秀的社會工作者,以加強對兒童繪畫作品的評估。繪畫治療方法可以使留守兒童更好地參與社會適應活動,充分發(fā)揮藝術對個人內在表達的作用。
1 應用概述
1.1 理論基礎:繪畫是對潛意識的深層表達
人類精神系統(tǒng)由意識和潛意識組成,意識是指主體自覺進行和控制的一種精神系統(tǒng)。潛意識則包括個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關的欲望[1]。兒童在對客觀事物進行反映的同時,常常也包括許多主觀意識的傳遞。就繪畫這一活動而言,兒童在此過程之中不僅僅只畫他所看到的,還會在其中加入其主觀層面的想法和感受,即便是在戶外進行寫生繪畫這一活動,也會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想法,并呈現(xiàn)出來。社會工作者可以將繪畫作為有趣的活動形式,使服務對象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繪畫作品作為作者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的產物,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充分展現(xiàn),而不是沒有意義的亂涂亂畫,每一幅作品都包含著作者寄托的深層含義。因此,繪畫治療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者為留守兒童等相似情景的服務對象開展工作的良好辦法,其可以使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快速建立專業(yè)關系,建立進入其內心的平臺,從中了解其情緒、興趣、性格等信息,更好地為服務對象開展服務。
1.2 作用機制:繪畫治療運用的是投射技術
留守兒童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想象畫在空白的畫紙上,通過筆觸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需求心靈的慰藉。繪畫治療包括多種主題形式,有命題的和非命題的,其中房樹人、自畫像、樹木畫、頭腦風暴等是常用的幾種。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將這些主題內容作為活動的主要內容,引導兒童進行此類主題的繪畫。這種方法一方面擴展了兒童繪畫的主題內容;另一方面通過主題繪畫可以了解兒童當下的情緒狀態(tài),使繪畫與兒童心理健康治療實現(xiàn)有效契合,從而增強繪畫治療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同時,除了關注留守兒童的繪畫作品之外,其繪畫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包括對繪畫主題的選擇、繪畫時的神態(tài)和肢體動作、繪畫顏色的冷暖搭配等都是社會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一幅作品中,留守兒童最先畫的部分、進行了反復修改的地方,通常是其最感興趣也最在乎的部分,其繪畫行為可以很好地輔助社會工作者分析留守兒童當前的情緒及心理狀況。
1.3 主要特點:繪畫內容的語言豐富、形式靈活
繪畫治療的作用空間大、范圍廣、輻射全,對各年齡段、階層、類型的服務對象都能夠運用此方法開展活動。開展繪畫治療活動的地點也是靈活多變的,除了常規(guī)性的教室、會議室等,還可以在醫(yī)院和社區(qū)等場合開展服務,甚至在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場所也能較容易地運用繪畫治療方法開展介入工作。在留守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里進行活動,能夠消除其對陌生環(huán)境的緊張感和不適應感,減少外界環(huán)境對留守兒童參與活動的干擾,激發(fā)其自由創(chuàng)作的靈感,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繪畫過程,可以使留守兒童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之中。在開展社會工作服務之際,社會工作者應充分考慮留守兒童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靈活地選擇活動場所,運用個案或者小組工作方法開展社會工作服務[2],避免忽略某個兒童的特別需求,而導致服務效果大打折扣。
2 作用分析
2.1 改善留守兒童心理結構
留守兒童由于成長過程中親職角色的缺失,大多由爺爺奶奶進行隔代撫養(yǎng)或者寄養(yǎng)在其他親戚家里,很多心理層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八階段理論,每個人都需要經歷這些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當任務能夠圓滿完成時,就會形成完整的同一性人格。若任務得不到及時完成,就會導致個人的同一性斷裂、不連貫,這個結果會影響個體發(fā)展的一生。在對留守兒童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時,社會工作者應通過對留守兒童繪畫作品的分析,及時了解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及時對越軌心理反應進行調整,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2.2 鼓勵留守兒童表達自我
兒童尚處于社會化歷程的初期,在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對這一類服務對象開展工作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繪畫此類非語言的形式使兒童直接表達自己的認知、態(tài)度以及感受。他們使用畫筆、顏料等繪畫工具,借助各種形式的線條和色彩等符號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每個人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畫作都各不相同。在每次繪畫結束后,邀請他們對自己繪畫作品的意義進行闡釋,展現(xiàn)自己對生命歷程的探索和自我認知的程度。對于他們而言,他人對繪畫作品的認同度要高于其對作品完整性的追求,這包含的更多的是他們自我的表達和外放,而不是純粹的對藝術的追求。留守兒童通過繪畫來吐露自己的心聲,社會工作者也應通過繪畫去回應兒童表達出來的需要,雙方還可以共同討論繪畫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以及場景布置,從而了解留守兒童的內心,化解其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繪畫治療通過繪畫這一形式鼓勵留守兒童勇敢表達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關注的重點并不是對藝術境界的追求,而是通過藝術這一媒介實現(xiàn)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有效連接。繪畫既可以幫助留守兒童筑起表達自我的舞臺,也可以成為留守兒童傳達內在信息的非語言性工具。
2.3 提高留守兒童認知水平
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偏遠閉塞的鄉(xiāng)村里,其認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在進行繪畫活動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可以運用各種繪畫工具,如蠟筆、水彩筆、顏料等,根據(jù)自己的內心意愿畫出各種樹木花草,制作出各種模樣的手工材料,從而使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激發(fā),認知水平得到良好健康的發(fā)展[3]。與此同時,反復使用各種五顏六色的美術工具,留守兒童能夠很好地識別各工具的不同以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信息,留守兒童感知覺的訓練也能在此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xiàn)。在繪畫過程中,留守兒童能夠主動了解、接觸并大量使用繪畫材料,通過辨別、確認、加工使感知經驗得以豐富,提升其認知水平。
2.4 干預留守兒童越軌行為
在留守兒童的行為矯正工作過程中,對于具有攻擊性和沖突性行為的留守兒童,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繪畫作品幫助其找到內心沖突的根本原因,社會工作者運用繪畫治療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輔導和服務,明確服務方案和工作目標,干預之后,其越軌行為及心理能得到明顯改善。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應更好地考慮到留守兒童群體的需求特殊性和表達多樣性,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堅持保密、尊重等專業(yè)倫理,不僅要接受留守兒童的優(yōu)點,而且要接受留守兒童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留守兒童建立改變的信心以及發(fā)掘自身的潛能。
3 應用建議
3.1 擴展留守兒童支持網絡
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普遍較弱,社會支持網絡也是擁有社會資源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可以通過物質層面的直接支持來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也可以通過心理層面的間接支持來撫慰和鼓舞留守兒童,對于參與社會化過程的兒童來說,還能塑造其認知水平。數(shù)字媒體、政府組織、左鄰右舍、家人父母、學校老師和朋輩群體都能夠讓留守兒童得到支持和成長,從而滿足留守兒童情感層面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在分析繪畫作品時,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有這個層面的需求,應幫助其鏈接相關資源,通過支持網絡摘掉留守兒童給自己貼上的“標簽”,降低其心理壓力,滿足其生存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提升其自信心,使其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及行為規(guī)范,與此同時,幫助留守兒童消除不良情緒。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不僅僅要關注留守兒童個體本身,還應關注留守兒童的外部環(huán)境,倡導各支持網絡關注其情感需求,提供人文關懷。
3.2 提高服務隊伍的專業(yè)性
繪畫治療要求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繪畫作品進行深入解讀,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高標準的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繪畫治療之前應該參加相關專業(yè)培訓,閱讀大量文獻,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或向督導請教。社會工作者除了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之外,還可以鏈接相關資源,與專業(yè)的藝術作家合作,學習藝術相關知識,了解繪畫治療的歷史與發(fā)展脈絡,豐富知識,請教實踐技巧。在開展個案和小組工作時,運用不同的方法將繪畫治療嵌入其中,從而更好地把握服務的進展狀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和繪畫材料,對留守兒童的畫作進行認真的分析,打造高素質、高標準、高質量的社會工作者隊伍。
3.3 宣傳與推廣繪畫治療
繪畫作為一種媒介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啟用,這也是大多數(shù)社會工作者在第一次活動中會選擇的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關系建立的初期,分析服務對象對繪畫作品的看法、態(tài)度等,可以很好地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yè)關系,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和陌生感。目前,很多社會工作督導機構或者高等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會設立沙盤實驗、繪畫分析、音樂療愈等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繪畫治療工作方法的普及和推廣。只有將方法的適用范圍擴大,才能使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繪畫治療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社會工作的服務過程中,繪畫治療不是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目的,而是達到服務效果的手段和媒介。繪畫治療需要與社會工作的服務過程相互協(xié)調、相互嵌合、相互合作,進而實現(xiàn)服務過程專業(yè)化和藝術化相結合。
4 結語
社會工作者利用繪畫治療對留守兒童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是社會工作跨專業(yè)、多學科有效融合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將藝術形式與社會工作相嵌合的進一步探索,同時是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干預的重要途徑。在開展相關的社會工作活動過程中,繪畫治療工作方法能夠使留守兒童放下防備,較快地與社會工作者建立專業(yè)關系,營造良好的服務氛圍,有利于社會工作者比較真實、客觀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然后據(jù)此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要充分發(fā)揮繪畫對留守兒童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的宣泄、疏導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個案、小組活動,幫助留守兒童提升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人格品質,更好地完成社會化進程,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在社會工作的實際過程之中,社會工作者應充分意識到繪畫治療對服務對象的重要作用,在每次活動開始前設定一個主題,讓留守兒童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繪制,以此獲得真實的材料,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做好評定與客觀分析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愛娟.淺析兒童繪畫與潛意識心理[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5):65-67.
[2] 陶菊.作為藝術家的兒童社會工作者——藝術治療在自閉癥兒童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4(05):199-200.
[3] 宗傳玉.留守兒童繪畫心理干預形式及其應用策略[J].湖南包裝,2020(02):74-76.
作者簡介:李泓穎(1997—),女,貴州甕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
劉郁(197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