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康 趙利敏 農 瑋 吳建平 趙旭展 農建志
(大新縣人民醫(yī)院外四科,廣西大新縣 532300)
開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膚或黏膜破裂,骨折與外界相通,是相比非開放性骨折或者閉合骨折更嚴重的狀態(tài)。其傷情復雜多變,治療較困難,創(chuàng)口易受到污染。臨床上常采取手術治療,但術后形成的創(chuàng)面以及缺損組織換藥是一大難題,創(chuàng)面愈合較困難[1]。封閉式負壓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術是一種治療淺表創(chuàng)面、深部引流的新方法,可以從根源上清除空腔或傷口的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加局部血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2]。傳統(tǒng)創(chuàng)面敷料如繃帶、紗布等,雖然成本低廉,但其易被污染、無保濕作用,而且傷口滲出多時易粘連,換藥時撕扯紗布會造成組織再損傷及出血[3]。水凝膠敷料富含水分,可為創(chuàng)面提供濕潤條件,且具有緩釋藥物的能力,可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4]。本研究主要通過探討水凝膠敷料聯合VSD技術在四肢開放性骨折術后難愈創(chuàng)面的臨床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創(chuàng)面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新思路和新方法?,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8~2019年在我院治療的90例開放性骨折術后難愈創(chuàng)面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納入標準:(1)確診為四肢開放性骨折;(2)依從性良好;(3)無認知障礙并積極配合;(4)年齡≥18歲;(5)無自身免疫缺陷;(6)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精神性疾病;(2)血液系統(tǒng)功能障礙;(3)對敷料過敏;(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非首次治療;(6)合并內分泌疾病及代謝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完成相關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均接受皮瓣移植手術并由同一組醫(yī)護人員進行護理干預。
1.2.1 對照組 采用VSD技術治療。首先對傷口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根據創(chuàng)面情況裁剪VSD敷料,然后覆蓋縫合創(chuàng)面至邊緣4 cm左右,并使用生物透性膜覆蓋VSD敷料。引流管連接負壓裝置,控制負壓在20~80 kPa并持續(xù)性負壓吸引一周左右,注意觀察引流和VSD敷料情況,并清潔創(chuàng)面,及時換藥。于清潔后的手術部位供皮區(qū)取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查,根據結果繼續(xù)應用敏感抗生素類藥物抗感染或縫合創(chuàng)面或皮瓣移植。
1.2.2 觀察組 采用水凝膠敷料(德國保赫曼集團)聯合VSD技術治療。VSD的相關操作同對照組?;颊咝g后創(chuàng)面不予縫合處理,予水凝膠敷料覆蓋創(chuàng)面,凝膠外部加上透明薄膜進行固定。
1.3 觀察指標 (1)術后恢復情況:包含換藥次數、纖維結締組織生長時間、傷口恢復時間及皮瓣形成率。(2)炎癥因子含量:分別于術前、術后7 d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應用試劑盒根據說明書操作,檢測IL-6、IL-8以及TNF-α含量。(3)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和無效。治愈:纖維結締組織生長良好,創(chuàng)傷已修復愈合,植皮成活;顯效:創(chuàng)傷未完全修復,要二次植皮處理;無效:植皮壞死[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換藥次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纖維結締組織生長時間、傷口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皮瓣形成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x±s)
2.2 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含量的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7 d,觀察組IL-6和IL-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血清TNF-α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含量比較 (x±s,ng/L)
2.3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n(%)]
四肢開放性骨折的手術治療通常需要較大面積的開放性切口,對于免疫力低的患者,傷口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且術后對軟組織缺損治療、預防傷口感染等是一大難題。換藥是患者傷口加重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對于四肢開放性骨折術后創(chuàng)面的早期治療以及敷料的選擇至關重要。
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VSD技術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軟組織缺損和預防感染,該組成裝置中的負壓源可精確控制負壓,間接降低組織間的張力,減少傷口水腫,促進血流量增長和蛋白合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6],而生物半透膜的封閉,隔絕了創(chuàng)面與外環(huán)境接觸而減少感染機會。此外,全方位的面狀引流,保證將創(chuàng)面的壞死組織和滲出物吸出,預防創(chuàng)面感染[7]。水凝膠敷料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它不僅可以保護機械性傷口,還可以通過維持適當的條件和實現生物活性分子的可控傳遞來促進傷口的愈合[8]。
本研究分析了水凝膠敷料聯合VSD技術治療四肢開放性骨折術后難愈創(chuàng)面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纖維結締組織生長時間、傷口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皮瓣形成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換藥次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IL-6和IL-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血清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使用水凝膠敷料聯合VSD治療難愈創(chuàng)面較傳統(tǒng)敷料聯合VSD更具優(yōu)勢。分析其原因:水凝膠敷料可提供濕潤條件,且其孔徑利于滲出液的蒸發(fā),可避免傷口感染;其固有的溫和降溫效果可顯著減輕術后疼痛和炎癥反應;半透明性質可觀察創(chuàng)面情況,利于做應急處理。
綜上所述,水凝膠敷料聯合VSD技術可促進纖維結締組織生長、縮短愈合時間、減輕炎癥反應。但本研究對象、觀察指標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水凝膠作為新型材料其作用效果及結構較為單一,后期需對水凝膠進一步研究,可考慮應用復合敷料解決水凝膠敷料局限性,同時推廣到其他類型的創(chuàng)面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