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玲 劉莉
【摘要】對分課堂教學法就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的教學方法??煞譃椤案籼脤Ψ帧迸c“當堂對分”兩種形式和課堂講授、學生獨學、課堂討論三個核心階段。對分課堂教學法不但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激發(fā),而且也是對班級授課制的揚棄。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思考,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地設計,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實現(xiàn)各自的目標。
【關鍵詞】高等數(shù)學? 對分課堂? 教學法? 認知應用
【中圖分類號】O13-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144-03
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是當前各高等教育院校都在關注的問題,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講授法,體現(xiàn)“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伴隨著教育改革的呼聲日高,近年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悄然興起。目前,“對分課堂”已經(jīng)覆蓋上千所高校,成為與“OBE”“翻轉課堂”等最新教改模式相提并論的教學模式。
一、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涵義及形式
“對分課堂教學法”是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一半教學,一半討論,這是“對分課堂”的直觀解釋。其基本形式分為“隔堂對分”與“當堂對分”兩種,具體操作分為課堂講授、學生獨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yè))、課堂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三個核心階段。當堂對分與隔堂對分在形式上的區(qū)別,就是當堂對分的學生獨學在課上進行,而隔堂對分的學生獨學在課后進行。
二、對分課堂教學法的目標及優(yōu)長
“對分課堂”重新定義了師生關系,認為知識應該一半是老師教的,一半是學生學的,師生權責對分。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必須有一部分讓學生自我規(guī)劃、自我掌控。師生“對分”是“對分課堂”的另一層含義。對分課堂教學法中的課堂討論流程明確、具體,通過作業(yè)和亮考幫為小組討論提供了良好的支架,學生以自己的問題來引導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就是說學生討論的是自己帶來的問題,而不是老師設計的問題;隨后通過同樣的方式引導全班的討論交流,就是學生問,老師答,而不是老師問,學生答。其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對分課堂教學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激發(fā)。對分課堂教學法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淡化外在獎勵。小組討論后與全班同學分享成果、共析疑難,不進行小組評分和全班排名,更不組織競賽,鼓勵合作而不鼓勵競爭。對分課堂教學法把教學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為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獨學和討論。對分課堂重視內化,它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講授后內化,內化后討論。
另一方面對分課堂教學法是對班級授課制的揚棄?,F(xiàn)代教育制度起源于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就是把年齡、能力和發(fā)展水平相近的學生組織成為一個班級,由教師進行集體授課,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教師的價值,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個體差異越大,教學難度也越高。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有的學生學習動機強,會預習,有的學生動機弱、自控能力差,就不會預習或不充分預習,這就人為加大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個體差異,降低了教學效率。而對分課堂教學法強調“先教后學”,不鼓勵任何形式的預習和自學。主要原因:一是對分認為預習有違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根本出發(fā)點,增大了班級內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二是對分認為預習時學生遇到難點會陷入困境,放棄或堅持都可能出現(xiàn)問題。學生在預習中碰到難點,會出現(xiàn)心理上的決策困境:如果放棄,預習不能完成;如果繼續(xù),可能花一個晚上都無法解決,浪費時間且有挫敗感。有些學生提前看了新內容,上課教師再講授就會缺乏新鮮感,導致走神不專心,容易錯過重要內容,造成對知識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刻。三是對分認為預習不如復習效果好。預習是無指導的學習,而復習是有指導的學習。如果投入相同的時間,復習的效果會更好。
三、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步驟及應用
對分課堂的教學步驟可歸納為“講授、獨學、討論、對話”四步法。在課堂安排上,“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相聯(lián)接的環(huán)節(jié):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課后(或當堂)吸收環(huán)節(jié)、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對分課教學法按過程和進度分為課堂講授、學生獨學、課堂討論三個核心階段。
第一階段——課堂講授。對分的講授原則是:教師先作引導性的、框架式的講授,突出基礎、重點和難點,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后續(xù)的學習,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基本不向學生提問,也不組織討論。
第二階段——學生獨學。這一過程要求學生不與同學或老師討論交流,學生可以采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獨立閱讀教材、查閱資料等方式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yè),從而促進學生對內容個性化的理解與吸收。
作業(yè)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形式的作業(yè)以外,對分課堂還有一個創(chuàng)新點和亮點,即“亮考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自己感悟最深、收獲最大的內容,即為“亮”。學生將自己學習理解透徹的內容,設計為問題,以此來向其他同學提出挑戰(zhàn),即為“考”。學生對于自己存在問題的地方通過問題的方式提出,請其他同學討論解答,即為“幫”。
第三階段——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形式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全班交流。學生之間可以討論自學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等,通過相互交流嘗試解決疑難問題,梳理重點難點。課堂討論過程教師主要督促學生認真參與,不進行過多的干涉。討論結束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學生分享討論成果,教師解決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并對遺漏的知識點進行補充,總結討論成果。
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嘗試對任何一名教師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對分課堂對教師其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除了熟悉教學內容外,還要制定一個具體且行之有效的對分課堂教學實施計劃,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地設計。比如課堂講授,因為對分的講授原則是精講留白,所以“精講講什么,留白留在哪”,既能幫助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又能讓學生有效地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又比如思考題和作業(yè)的布置,因為有些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差,根本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所以從內容和方法上都要充分地準備,既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也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學。再比如,課堂討論,如何進行分組,如何分配討論時間,如何指導學生討論,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不用拘泥于必須或一定使用某種教學方法,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科學性、合理性,關鍵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對分課堂教學法”促使教師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思考。對此,本文以“二重積分的概念”教學為例,簡略介紹對分課堂教學法在高等數(shù)學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流程。
在高等數(shù)學上冊已經(jīng)學習了一元函數(shù)積分學,從而知道定積分是某種確定形式的和的極限。這種和的極限概念推廣到定義在區(qū)域、曲線及曲面上的多元函數(shù)時,便得到重積分、曲線積分與曲面積分的概念。二重積分的概念是將一元函數(shù)積分學推廣到多元函數(shù)積分學遇到的第一個概念,對定積分概念所蘊含的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認識,并且和三重積分、曲線積分與曲面積分所蘊含的思想方法相同。因此,對二重積分的概念這一教學內容(90分鐘)比較適合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法,以下是基于對分課堂的二重積分的概念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學員能清晰地描述二重積分的定義;能說出二重積分存在的充分條件,能根據(jù)圖形清楚地闡述二重積分的幾何意義。
教學內容:一、引例;二、二重積分的概念。
教學重難點:二重積分的定義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一是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法,通過教員精講,學員積極思考、獨立完成作業(yè)和討論交流,使學員主動獲取知識,增強理解和記憶;二是對定義進行形象直管段幾何解釋,幫助學員進一步領會和掌握。
教學方法:對分課堂教學法(當堂對分)
教學實施步驟:
第一步,課堂講授(10分鐘)
1.介紹本節(jié)課的框架:
通過對兩個實際問題抽象概括得到二重積分的定義,給出二重積分存在的充分條件,最后對定義進行直觀形象的幾何解釋。
2.精講引例一:曲頂柱體的體積
細致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關鍵步驟,歸納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化整為零,不變代變,積零為整,求精確值。
第二步,獨立思考 (5分鐘)
1.閱讀教材引例二:平面薄片的質量。
2.思考題:所求量即曲頂柱體的體積和平面薄片的質量有哪些共同的本質特征?(從結構、形式、計算的方法和步驟這些角度考慮)。
第三步,獨立作業(yè)(5分鐘)
1.采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定積分的定義,寫出二重積分的定義;
2.利用二重積分的定義重新表述曲頂柱體的體積和平面薄片的質量;
3.借助引例一,給出二重積分的幾何解釋;
4.完成“亮考幫”。
第四步,小組討論(10分鐘)
圍繞作業(yè)和亮考幫展開討論。
第五步,全班交流(師生對話)(10分鐘)
教師抽查、自由提問。
第六步,教師總結(知識梳理)(5分鐘)
本節(jié)課知識梳理:二重積分的定義及其蘊含的思想方法,為后續(xù)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二重積分存在的充分條件;二重積分的幾何解釋。
通過教學實踐與學生反饋發(fā)現(xiàn),對分課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探索中提升,根據(jù)自己的學科特點建立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