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瑩瑩 林波 汪鑰龍
【摘要】脫貧攻堅以來,廣大高校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際,對脫貧攻堅實踐育人成效進行研究總結,有助于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征程中,進一步拓展實踐育人載體,鞏固提升實踐育人成效,具有一定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脫貧攻堅? 實踐育人? 育人機制
【基金項目】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2019年度院級“三全育人”專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ZY2019SQZ1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009-02
2012年以來,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廣西革命老區(qū)東蘭縣扎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至2021年,連續(xù)組織東蘭縣貧困學生與學院大學生志愿者開展3期“志智雙扶”夏令營?!爸局请p扶”雙向育人機制已成為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脫貧攻堅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的亮麗“名片”。本文以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脫貧攻堅實踐育人為切入點,對學院現有實踐育人機制及載體進行總結分析,對鄉(xiāng)村振興階段鞏固提升實踐育人成效提出對策建議。
一、“志智雙扶”雙向育人機制形成背景及具體實踐
2012年以來,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結對定點幫扶廣西革命老區(qū)東蘭縣,引導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幫扶工作[1]。通過構建以“四個結合”為重點的脫貧攻堅實踐育人機制,解決實踐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與文化傳承、與服務當地需求結合仍不夠緊密、相互促進作用仍不夠明顯等問題。
(一)推動脫貧攻堅實踐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學校與東蘭縣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將東蘭縣韋拔群紀念館、韋國清紀念館、列寧巖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校地雙方共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平臺[2]。在東蘭縣向陽生態(tài)移民新城共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基地[3]。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設在脫貧攻堅實踐一線,將脫貧攻堅成效凝練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通過思政課教師課堂講授,通過帶領學生開展脫貧攻堅調研、幫扶,使廣大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戰(zhàn)略,了解世情、民情、國情。
(二)脫貧攻堅實踐育人與傳承革命紅色基因相結合
學校將參觀東蘭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了解東蘭縣革命斗爭歷史作為各類脫貧攻堅實踐活動的必修課。在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開展紅色之行與感恩之行、與當地群眾共同在田間勞作、與當地群眾共同觀看紅色電影、開展入戶走訪慰問貧困戶、關愛留守兒童、開展文藝匯演等活動,在勞動中、在群眾中,了解老區(qū)人民、了解東蘭拔群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
(三)脫貧攻堅實踐育人與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教育教學相結合
學校充分發(fā)揮教育資源和專業(yè)優(yōu)勢,深入東蘭縣定點幫扶村開展農機檢測維修、家電維修、水質檢測、建筑施工培訓、核桃管護培訓、水源保護等活動[4]。通過定期舉辦農民職業(yè)技能培訓會、技能競賽等形式,幫助貧困群眾不斷提高勞動技能,例如組織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學生,與當地群眾開展測量、混凝土拌制及砌磚等比賽;組織園林工程技術專業(yè)學生,與當地群眾交流核桃種植、施肥、護理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召集貧困群眾組建建筑勞務工程隊,由學校土木建筑工程專業(yè)教師為工程隊提供施工技術應用培訓。
(四)脫貧攻堅實踐育人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相結合
學校結合定點幫扶村種養(yǎng)優(yōu)勢,引導專業(yè)師生服務當地創(chuàng)新產業(yè)。如配合學校第一書記在天然村成立山野葡萄酒工坊,以原果發(fā)酵釀制山野葡萄酒,學校市場營銷專業(yè)教研室為工坊在商標注冊、包裝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指導信河村富硒水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利用群眾熟知喜愛的“兩微一端”平臺,開展電商直播,打通果類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
學校充分運用參與脫貧攻堅契機,逐漸摸索出“志智雙扶”“雙向育人”的脫貧攻堅實踐育人工作機制和思路,但仍存在實踐育人成效覆蓋不夠均衡、品牌作用不夠明顯等問題。經問卷調查學校師生,57.9%學生沒有參加過脫貧攻堅實踐活動,53.3%的學生認為脫貧攻堅實踐育人內容不夠豐富,48.8%學生認為形式太枯燥。
二、校地共建“志智雙扶”夏令營育人機制運行模式及成效分析
為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拓展脫貧攻堅實踐育人成效覆蓋面,形成實踐育人品牌,由學校發(fā)起,旨在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攜手東蘭縣打造“志智雙扶”夏令營機制,分別組織東蘭縣6個定點幫扶村的貧困在讀學生與學校“青馬班”青年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志智雙扶”暑期夏令營活動。2018年至今,已連續(xù)舉辦3屆夏令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會反響。先后被廣西電視臺、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新浪網等媒體報道。由項目成員撰寫的課題相關材料《 一枝一葉總關情,四輪驅動唱雙贏——廣西交職院“志智雙扶”“雙向育人”精準扶貧典型材料》被教育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一)通過“志智雙扶”夏令營育人機制,充分發(fā)揮校地雙方育人資源優(yōu)勢
一是開展“紅色基因潤心”活動。充分利用東蘭縣“韋拔群紀念館”“武篆列寧巖”等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教育,使參與師生在紅色知識趣味拓展、“紅色筑夢話東蘭”知識競答等活動中,傳承紅色基因,浸潤青春理想,厚植愛國情懷。
二是開展“擎畫美好生活”活動。帶領學生參觀東蘭縣生態(tài)移民新城,親眼看貧困群眾移民新城后的嶄新生活,親耳聆聽他們的幸福感受;參觀東蘭縣共耕合作社、扶貧生產車間,了解脫貧攻堅取得的新成效,激發(fā)師生們投身家鄉(xiāng)建設動力和愿景。
三是開展“強國發(fā)展筑夢”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廣西規(guī)劃館、南寧科技館、南寧城市軌道集團,乘坐地鐵軌道交通,了解國家、廣西社會發(fā)展和城市變化,聆聽東蘭籍專家學者講述成長成才經歷;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進一步堅定報國信念。
四是“交通文化強志”活動。帶領學生體驗學校仿真實訓中心、路橋教學工場、廣西交通運輸科普基地,試乘大學生手工制作賽車,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到“交通工程”及“交通運輸科技”在實現強國復興夢的重要性,進一步筑牢強國志向。
(二)通過“志智雙扶”夏令營育人機制,形成良好的校地師生共育機制
一是校地雙方學生共同成長進步。學校組建了以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為主體的服務團隊,與東蘭縣貧困學生開展“大手牽小手”夏令營活動中,校地兩個群體的學生共同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區(qū)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勵志教育等,樹立遠大志向和肩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任,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經問卷調查,參加夏令營的東蘭籍學生認為參加夏令營,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明確學習方向(占比81.8%),開拓眼界激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占比87.3%),堅定立志學成歸來投身家鄉(xiāng)建設信念(占比63.4%)。學校在校學生認為近年來學校把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精神融入文化、實踐育人工作,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占比85.8%)、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占比86.4%)、增長知識(占比77.5%)和增強社會責任感(占比84.2%)。
二是校地雙方教師共同提升。夏令營不僅吸納學校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專業(yè)課教師、心理教師等參與作為帶隊教師,也同時吸納東蘭縣高中、初中老師、黨校教師參與活動,使校地雙方師資隊伍在活動中增進了了解,也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專業(yè)知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通過“志智雙扶”夏令營育人機制,形成良好的校地項目化合作機制
一是拓展和深化校地雙方在教育扶貧領域的合作。夏令營成為學校與東蘭縣縣委、政府及各部門加強溝通,對東蘭縣域教育事業(yè)及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加深了解的橋梁和平臺,為進一步深化校地雙方在其他領域開展合作共建,打下扎實基礎。
二是形成良好的項目管理推進機制。經過3年的實踐,夏令營已形成系統(tǒng)化設計、模塊化管理、項目團隊組織實施的運行模式。夏令營從開營到閉營全過程,包括各項活動開展、營員食宿、安全健康等均細化分工,明確責任,由對應組建的項目小組負責。 夏令營結束后,通過分享會、沙龍、講座等形式,在廣大師生中加大對夏令營活動的宣傳,提升活動知曉度和活動成效;通過問卷調查、跟蹤回訪等形式,了解參與師生的收獲體會,以及進一步改進夏令營活動的意見建議。通過上述方式,形成了夏令營項目過程管理和質量改進提升的閉環(huán)。
三、在鄉(xiāng)村振興階段鞏固提升實踐育人成效的意見建議
“志智雙扶”夏令營是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結合脫貧攻堅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平臺,是當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實踐育人的重要手段?!爸局请p扶”夏令營已成為綜合運用發(fā)揮校地育人元素,系統(tǒng)化設計、模塊化構建的較為成熟的實踐育人模式,對于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在做好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開展實踐育人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不斷豐富實踐育人的時代內涵,尋找好實踐育人與鄉(xiāng)村產業(yè)、文化、生態(tài)、人才、組織振興相結合的切入點,推動實踐育人與服務地方建設發(fā)展相結合。二是發(fā)揮好高校優(yōu)勢,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可以通過組建鄉(xiāng)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對接地方為各專業(yè)領域提供技術咨詢、項目咨詢服務。三是不斷強化校地合作平臺建設。成立鄉(xiāng)村振興學院、鄉(xiāng)村振興工作室,在助力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培養(yǎng)鄉(xiāng)村工匠,強化社會服務化的同時,錘煉廣大師生。
四、結語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xù)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f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5]?!爸局请p扶”夏令營活動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和鄉(xiāng)村學子進行雙向育人的重要載體,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際,對脫貧攻堅實踐育人成效進行研究總結,有助于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征程中,進一步拓展實踐育人載體,鞏固提升實踐育人成效,具有一定參考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3):4-5.
[2]林波,莫海燕.堅持志智雙扶,職業(yè)院校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究——以廣西交職院為例[J].青年與社會,2019(12):140-141.
[3]劉宏達,許亨洪.我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的內涵、問題及對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5(5):170-176.
[4]蔣毅剛.關于廣西高職院校開展農村定點扶貧工作的思考[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9(1):219-220.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1-07-02(2).
作者簡介:
滿瑩瑩(1980年11月-),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