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內容摘要:本文從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教學思想的內涵,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活的教育》教學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論述,認為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啟示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大膽讓學生親身體驗,要因材施教,要用活的東西進行教學。
關鍵詞:《活的教育》 因材施教 親身體驗 活的東西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首先提出“我們教育兒童,第一步就要承認兒童是活的,要按照兒童的心理進行?!彼J為教育者要根據(jù)兒童的需要和能力,為他們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這個思想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接著,陶先生講了“活的教育要些什么材料”,他認為“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自己是活的,活的教育者再“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而這“活的東西”就是“活的書籍”。陶先生認為,與人生有關系的書就是活的書籍。這是Education of life(生活教育)。
然后,先生講到“活的教育的方法”,他提出兩個法子:(一)設計教授法?!稗k教育的人,要能會設計,預知學生將有風潮,就先要設一方法,使那風潮卻從無形中消滅,不致使他發(fā)泄。知道學生程度不齊,就要設一種計策,使之能齊,總期各方面都無損,且能獲益?!痹谶@里,他強調的是計劃的重要性。(二)依計劃去找實現(xiàn)法。這里強調有了計劃以后,要做好相應的準備。這是Education by life(根據(jù)生活而教育)。
先生接著闡述“為什么要講活的教育”?!耙驗榛畹慕逃?,能使我們有種種活的能力。我們人生有高尚的,有低微的;有暫時的,有永久的;有完全的,有片面的。我們要使暫時的生活,能夠叫他永久;片面的生活,要使他能完全;低微的要使他高尚。”先生關注到當時兒童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被迫在工廠做工的社會現(xiàn)。與我們現(xiàn)在關系更為密切的,是先生提到的“精神上活的教育”,教育要使我們擁有精神活潑的能力。這是Education for life(為了生活而教育)。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我們很少讓孩子“自己去推”
先生在文中舉例:“我們同小孩子玩的時候,假以木筷搭個架子,小孩子看著,必定以為很好玩。后來我們忽然把它推倒,那小孩子就更以為好玩了,歡喜了。假若我們再進一步,以這架子,不由我們推倒,讓小孩子自己去推,那么,這時小孩子的歡喜,我敢斷定更比從前要歡喜得多了?!蔽以?jīng)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發(fā)了這樣一個小視頻:她的兒子在一把已經(jīng)倒地的椅子上爬了上去,然后和椅子一起翻倒在地上,旁邊還躺著好幾把側倒的椅子。我隨著這位媽媽的鏡頭一起看著這孩子攀爬、探索、站起。我知道,能做到靜靜看著,任由孩子這么干的媽媽也是不多的,大多數(shù)媽媽會在孩子推到第一把椅子后,就把椅子扶起來,責罵孩子幾句,或者疼愛地把他抱走,帶他離開“危險”,更加不會任由孩子再去攀爬那把倒地的椅子的了。
和大多數(shù)媽媽一樣,大多數(shù)語文老師由于一貫的勤勉盡心,往往習慣于親力親為:交給孩子朗讀的方法,閱讀的技巧,寫作的方法,答題的技巧;卻很少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并找到方法和技巧,也很少讓孩子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學習的。如果學生了解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的,以及如何管理他們自己的學習,他們就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學習。
2.推草一樣使之平
先生在文中舉例:“譬如有一塊草地,那地上所生長的草,都是參差不齊的,我們若任它自然去生長,那就越長越不齊了,假若我們要用機器把它逐次地推鏟,那么,這一定要不了多少工夫,就會使它平坦了。我們辦教育,也就像推草一樣,也要用方法去使之平,這是對于草是這樣——對于普通的兒童是這樣;若對于樹木——對于天資特敏的小孩子——那就不行了?!?/p>
語文學習中,一個班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存在層次差異的,比如,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有的同學接受得很快,有的同學卻接受得很慢,“一刀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會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覺得簡單乏味,或讓學習能力弱的同學覺得艱深乏味。在寫作教學中,大多數(shù)老師會用幾條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的作文,有些對寫作抗拒的同學,或在寫作方面能力嚴重不足的同學,只能得到一個最低的評價。低評價更加劇了他們對寫作的恐懼和抗拒,作文水平便每況愈下。
3.我們很少拿活的東西去教學生
以往的老師是手拿一本書進課堂,后來多媒體課件走進了課堂,多媒體的運用甚至成了某些學校評價教師課堂的標準之一。但我們很少看到語文老師拿實物進課堂,比如,簡單的:一片葉子、一朵花;或者,一只小雞、一只小兔子;甚至,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抱著一盆熱氣騰騰的蘆葦葉,以及糯米紅棗等材料進課堂。
二.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教學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1.大膽讓孩子“自己去推”
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開篇,小和尚用繩子綁縛小魚、青蛙和蛇,繩子另一頭綁著石子,看著小動物們拖著石子行動,以此取樂。老和尚在旁邊看到了,但是沒有說什么話教育他。老和尚在小和尚睡著之后,也用繩子綁縛了他的身體,并綁上了一塊石頭……之后的鏡頭便是小和尚背負著那塊石頭,來到溪邊尋找那些小動物。他背負著石頭在溪水中摸索,終于找到了小魚,為它解開繩子,可是小魚已經(jīng)死了,他把小魚埋葬了;他背負著石頭蹣跚著找到了青蛙,松綁的青蛙游走了;他背負著石頭在亂石中找到了蛇,蛇卻已經(jīng)死了,小和尚手里托著那條蛇,失聲痛哭。老和尚在旁邊看著,依舊是沒有說什么話。這位老師沒有一句說教,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得到的感悟是無比深刻的。
同樣的,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選擇讓學生親身體驗。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話故事:小動物們都說大象的耳朵耷拉著是有病了,大象開始懷疑自己的耳朵,用竹竿把耳朵豎起來。結果,小蟲飛進大象的耳朵眼兒里,弄得他又頭痛又心煩。而耳朵放下來后,蟲子就飛不進去了。最后,大象還是把自己的大耳朵放了下來。當別人再嘲笑他的耳朵時,他回答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到課文里找找大象是怎么想,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接著,讓學生想象自己是大象,會怎么想,怎么說;最后,我讓學生分角色演繹故事。角色演繹時,我特別突出了角色們的站位:我讓大象站在中間,其它小動物將它圍在中間。這些小動物對它指指點點,扮演大象的同學站在中間,充分體會到被指指點點,成為矛頭的感受,當觀眾的其他同學也能體會到一群人的言語對一個人的影響。對其它小動物角色演繹,我鼓勵大家大膽想象,修改課文。將原文“小鹿、小馬,還有小老鼠,見到了大象,都要說他的耳朵?!保唧w化為“小鹿見到了大象,說:“……”,小馬見到了大象,說:“……”,小老鼠見到了大象,說:“……”。省略號部分由角色扮演的同學自由發(fā)揮。學習活動中,小蔡同學說:“大象啊,你看看我的耳朵,多么小巧玲瓏,你再看看你的耳朵,那么大,那么丑!”她的語氣充滿了鄙夷和嘲諷——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入境表演和觀看,大家對于大象的遭遇和心理變化過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按得其能力去教育
先生說:“設有許多兒童,同在一堂,當教授的人,就要按照各個兒童的能力去教授。要是規(guī)定了今天講一課,明天講一課,每課雖是都一字一句的分析解釋,在那天資聰穎的小孩子咧,他固然能夠領受到他的腦袋里去,并且還有閑空;若在那秉性魯笨的小孩子,那就等于對牛彈琴了,一些兒也不懂得?!边@就要求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要分層進行:教學的目標要分層,老師的指導要分層,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分層——也就是“因材施教”。
拿作文教學來舉例。學生的說話能力、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等,都和學生的作文能力息息相關。在作文指導上,老師要了解學生各方面的狀況,既要有面向全體的集體指導,又要兼顧個別指導。
比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要寫一寫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理想的情形是,學生的父親或母親就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并且給了這個學生很多人生啟發(fā)的人,那么這個孩子作文的立意首先就已經(jīng)高出其他同學。這種孩子的作文,可以往高處指導。其次,還有的學生能從身邊找到一些有特點的人,比如比較常見的“善良”“可愛”,在實際寫作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會寫媽媽的善良或弟弟妹妹的可愛。這部分同學,老師可以指導他們在立意普通的情況下,把體現(xiàn)人物特點的事情寫好,用上詳略得當,人物描寫方法,文章結構安排等寫作技巧。最后,對于寫作上的困難者,還可以再分一分層。有的同學畏懼寫作,寫出來的常常是“兔子尾巴”,那么就要先以激勵他們把文字寫長為目標,先忽略他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以激勵其積極動腦并愿意寫為主;有的同學則確實是能力有限,確實“不會寫”,腦子一片空白,那么可以再降低點難度,先給他們一個瓢,讓他們依葫蘆畫瓢,從“仿寫”開始,以做到抓住中心,把句子寫通順為標準來要求他們。
當然,在他們達到既定目標之后,目標是可以并且應該再被提高的。
3.拿活的東西去教學生
先生說:“我們就比如拿一件花草來教授兒童,將這花草把他解剖開,研究其中的奧妙,看他是如何構造的。小孩子對于這事,覺得是很有趣味的。我們能以這種種東西去教他,不但能引起他活潑的精神,并且還可以引起他的快樂?!?/p>
筆者認為,這“活的東西”可以是“大自然”。比如春天組織一次游校園,那么“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感受就有了;比如夏天一起去留園看荷花,那么孩子們就明白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是什么樣子;比如走到樹林里去觀察昆蟲,孩子們就知道瓢蟲是如何“款款地”落下來的……可是倘若我們非要在學“春風花草香”時才去感受一下春天,非要為了學《荷花》才去賞荷,或為了學《昆蟲備忘錄》才去觀察昆蟲,恐怕又是不對的了。
教師當然可以在教授相關內容的時候選擇這些“活的東西”來教給學生,但這些“活的東西”其實是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更多的不是發(fā)生在學校。這里就需要家庭教育的豐富支持了。
參考文獻
[1]徐瑩暉、王文嶺.陶行知論生活教育[J].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虎丘教育集團虎丘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