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據(jù)文
摘 要: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比較差,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學生無法跟上語文教學進度,針對以上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科學、合理開展預習活動,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節(jié)省更多的課堂時間,把時間用在探究難點、重點問題上,同時也能夠為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筆者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教育活動中較為關注小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本文主要是針對農(nóng)村小學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展開分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語文;預習習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21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需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擁有較強的自學潛能,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而且無論是對于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還是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邦A習”屬于小學語文教育活動中的“前奏曲”,同時,也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核心構(gòu)成部分,在預習活動中能夠充分鍛煉小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預習不僅是教師“扶”學生的過程,同時預習也是教師“放”學生的過程,教師要把語文預習活動的主導權(quán)交給學生,自己展現(xiàn)出一個良好的指導作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熟悉課文、解決問題,讓預習活動變得更加有效。另外,教師也要注重語文預習活動的多元化與激勵性,注重對小學生預習活動的肯定與表揚,長久下來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小學生的好奇心、好動性比較強,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想讓小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預習活動中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全面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化學習需求,以此來制定語文預習活動方案,提高小學生參與預習活動的自主性,從中真正有所收獲與感悟。
一、在語文學習中開展語文預習的教育價值
1.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正式開始之前讓學生展開預習,能夠最大化地降低語文課堂教學整體的難度,提升語文教學起點。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預習情況來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而不斷修正教學設計內(nèi)容,逐步提升語文教學效率。通常來說,擁有預習習慣的小學生,大多數(shù)都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這類學生無論是對于自己的思維能力,還是學習能力,要求都是比較高的,都能夠快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發(fā)現(xiàn)重點、疑點、難點問題,面對事物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認知,讓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和高效;使得教師在課堂中能夠馬上切入正題,隨意一兩個問題就能夠讓小學生展開深入探究,進而共同構(gòu)建高效語文課堂。
2.預習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前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是高素質(zhì)和全能型人才,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也需要不斷充實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文化知識的獲得,一方面來源于教師的講解,同時,還需要小學生學會自主獲取知識,構(gòu)建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要讓每一位小學生擁有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能夠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從小就擁有較強的探究欲望,對待事情勇于創(chuàng)新,為之后的終身學習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小學語文預習習慣,不僅是順應新課改教學改革標準,同時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與目標。
3.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學識等,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學生需要在學習模式上進行突破,更為提倡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模式,把生活學習和課本學習融合在一起。小學語文預習活動屬于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模式,在無形之中能夠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生活態(tài)度,擁有較強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同時,語文預習具備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能夠拓寬小學生的語文知識面,擁有較強的學習體驗,使每一位學生達到“樂學”的預習狀態(tài)。
二、農(nóng)村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
1.提高預習自主性、自覺性。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預習的自主性、自覺性。首先,需要激發(fā)小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喚醒小學生語文預習的熱情度。杜威曾經(jīng)說過:“教師的核心任務是喚醒學生理智興趣,激發(fā)探究自主性?!睈垡蛩固挂苍?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小學生的預習興趣性較低,時刻處于一種消極、被動預習狀態(tài)中,那么是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的,由此,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小學生預習的內(nèi)在動機與興趣,而且教師可以多多搜集學者、名人自學的教育案例和經(jīng)驗,讓小學生意識到預習的優(yōu)勢與重要性,從而擁有較強的預習積極性。
其次,教師需要不斷拓展語文預習的模式,單一、灌輸式的預習模式會讓小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厭學心理,而趣味性、多元化的預習模式,則能夠讓他們感受到預習的重要性與快樂。學生可以自學,也可以是和其他小組員一起學習,但是最開始的預習一定要是自己獨立完成的,不要讓其他同學、家長、教師過多干涉預習過程;要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究預習內(nèi)容,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見解與認知。當小學生獨立預習之后,再讓學生投入到合作預習中,讓他們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前提下展開溝通與討論,碰撞出智慧的思維火花,這樣讓預習活動更為有趣。另外,教師也要善于讓預習材料多樣化,除了引入“導學案”“預習單”,教師還可以利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游戲競賽、觀看視頻、搜集資料、課外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去展開預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布置一些預習作業(yè)的方式引導學生預習,比如,在預習詩歌類的文本內(nèi)容時,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與音韻美,而且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一些和詩歌有關的故事與知識,讓預習活動變得趣味化、多元化,提高學生參與預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最后,教師還要注重提高小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讓學生在質(zhì)疑中形成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教師可以在預習活動開始之前提出一個問題,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帶著疑惑投入到預習活動中去,在預習中找規(guī)律、找技巧,更為全面了解將要學習的課本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預習作業(yè)來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把文本中的難點、重點內(nèi)容作為作業(yè)布置下去,讓學生去深入探究,這樣能夠減輕語文課堂難度,消除學生投入語文課堂學習的畏懼心理。
2.發(fā)展教師的指導預習能力。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比較差,在語文預習活動中經(jīng)常會遇到較多的問題,如果教師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對于語文預習活動產(chǎn)生一定的厭倦、排斥心理,由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和發(fā)展自身的指導預習能力,進而防止學生出現(xiàn)“假預習”的學習情況。
首先,教師需要準確尋找小學生的學習起點,讓預習更加有針對性、目的性,因為每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學習差異,在了解學生學習進度、需求的情況下來開展預習活動。另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常規(guī)的預習任務,讓學生摘抄一些重點詞語、句子,或者讓學生去自讀課文,因為這些都屬于常規(guī)預習活動,學生都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如果想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那么教師就需要展開個別指導,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預習活動的布置了。
其次,教師要重視對小學生的預習學法指導,讓小學生的預習過程更加合理、高效。在以往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熱衷于教學生說話、寫作、閱讀,但是很少有教師去教學生學習方法、教學生預習的,這種教育模式是無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的。由此,教師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經(jīng)驗來指導學生預習,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預習方法與技巧。由于預習屬于一項學法,需要滿足兩方面的條件,第一,預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第二,預習的方法能夠遷移,不是只能夠運用在一篇課文中,而是可以運用在多篇課文中,學生一旦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后,在以后的預習過程中就會輕松很多,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由“知方法”過渡到“用方法”之中。
3.注重家校聯(lián)合教育,形成預習的合力。要想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僅僅依靠教師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預習活動不僅是在課堂開始之前展開預習,更多的是學生需要在家中預習,合理利用零碎的時間,提高自身的預習效率。由此,在小學語文預習活動中,要注重家校聯(lián)合教育,以此來形成更強的預習合力。而且教師要多多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意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從而能夠更好地監(jiān)督孩子展開預習活動。教師可以把一些預習任務發(fā)送到家長微信和QQ群中,當孩子遇到實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由家長指導,或者家長去詢問、請教老師,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監(jiān)督之下,讓小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預習狀態(tài)中去,進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教師在平時還可以多多給家長推薦一些語文閱讀網(wǎng)站,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預習,形成融洽、健康的家庭學習氛圍,因為這種氛圍會在最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加強對預習活動的重視,把預習活動的主導權(quán)交給小學生,讓小學生能夠自主、自愿投入到預習活動中去,讓他們在無形之中提升自己的預習習慣,為正式的語文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所學課本知識肯定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要注重語文預習活動的多元化、趣味性,讓學生在預習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獲與感悟,并且結(jié)合小學生的預習效果來檢驗其學習能力、學習進度,以此來及時調(diào)整語文教育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語文教學進度。除此之外,語文預習活動不僅可以在教學正式開始之前開展,同時,小學生也要善于利用課余時間、放學時間去預習課本知識,把零碎的時間積攢在一起,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預習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陳由香.小學高段語文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9(1).
[2]劉學勤.淺議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J].科技經(jīng)濟導刊,2018(1).
[3]楊多元.培養(yǎng)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必要性及措施[J].甘肅教育,2017(15).
[4]李金艷.關于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yǎng)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9).